“朋友圈”里少朋友
一
12月6日下午,我在无锡卫校讲座。讲座后有48位教师加我微信。应该说,这个比例(加微信的和听讲座人数之比)是比较高的了。我有个习惯,凡是加我微信的教师我都会逐一回复,凡是和我探讨问题的我都会与之讨论。当天晚上,我回复48位教师的微信,并与少部分教师进行了互动交流,一直忙到子夜时分。
不管怎么说,有较高比例的教师加我微信,我还是挺高兴的,这也让我对无锡卫校增加了几分好感。然而一位朋友的一席话,让我冷静下来。她说:“你不要只看加你微信的有多少人,关键要看有多少和你互动。有的人加你微信是想要你的书,有的人也就是随手添加一下而已。最后真正成为朋友、经常互动的没有几个人。”不能不说,这位朋友的分析是正确的。仅举一例,讲座时我给教师们留了一份推荐书目(发给了该校的教科研处),并且强调说,这些教育类书籍是我读过的、教师们也一定能读得下去并且会有收获的。到目前为止,我所知道的,仅有一位教师告诉我从教科研处拷走了那份推荐书目。
我是感性的,我的这位朋友是理性的;我们俩多年的友谊,就像两座并列的山峰,中间有着深深的沟壑,却并不影响彼此欣赏着对方。她的一番话,让我对当下流行的朋友圈、微信群等有了进一步的思考。
二
万能的朋友圈真的是万能的吗?加了微信好友真的就成为好友了吗?在信息化时代,我提出这些问题显然有些不合时宜。
朋友圈的最大好处是自由,最大的害处也是自由。只要你愿意,你随时可以发表言论。大到国计民生,小到今天的天气和心情,甚至你吃了什么、喝了什么,都可以广而告之。仔细想想,这其中就潜伏着一种毒素:不管你看不看,反正我说了,你只要打开朋友圈,就必须经过我这里。打个比方,就好比我不喜欢的一些人天天在我家门口或小区里待着,而且服装、发型不断在变化,除非你不出门,只要出门就会看见他们。你可以不理睬他们,也可以装作没看见他们,但即便如此,你出门时还是觉得挺闹心的。于是我发现,打开朋友圈,翻阅几个页面,自己想看的内容一条都没有。不知不觉地时间就浪费在翻页上了。
既然如此,干脆不看朋友圈不就得了,何必发牢骚呢?问题有二:第一,我的好朋友可都在朋友圈呢,对好朋友的近况不闻不问或者对好朋友发表的言论不理不睬,总归不礼貌吧?于是,迫不得已,还是不得不时时关注朋友圈,还是要把时间浪费在不停地翻页上……第二,我的文章不也要发到朋友圈吗?我不是也希望好朋友及时看到吗?而且写文章的人都有个臭毛病,希望自己的文章看到的人越多越好。有了这两条原因,朋友圈还得保留下去。
三
接下来我要做的事情是:
一是珍惜机缘,继续扩大和一切有缘的朋友相识相知。事实上,我的朋友圈里有一些能够交心的朋友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微信好友。我相信缘分,我珍惜缘分。我们的一生很短,能共同存在于这个世界已属不易,能够通过微信相识乃至真正相见更是属于侥幸中的侥幸,我没有理由不倍加珍惜。
二是不忘初心,继续同广大的职教同仁一道前行。践行自己的承诺:凡是在教育教学中有问题和我探讨的,我都会有所回应。我会尽自己所能,做职校教师的朋友,为他们的专业发展提供微小的帮助。
三是轻装前进,定期清理朋友圈,凡不谈工作、只发微商广告的一律删除。向那位朋友学习,将朋友圈的朋友分类,把真正的朋友放在“圈”内,把“圈”进来却从来不联系的放在“圈”外。
2017年1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