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儿童正好相反
经典的视觉欺骗,眼见也未必为实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孔子曾赞他是最有仁德的人。这天颜回出门费尽周折讨来了一点米,回来后赶紧去灶下煮饭。饭快熟了的时候,孔子不经意间瞥见颜回居然独个在哪儿抓锅里的饭吃。
一会儿饭熟了,颜回请孔子吃饭,孔子假装没看见刚才的事,起身说:“刚才啊我梦见先父了,这干净的饭食,让我先祭奠一下先人再吃吧。”按照中华传统,祭奠祖先的食物必须是干净的、没有被动用过的。孔子这样说当然是在试探颜回的反应。
颜回闻言赶紧说:“使不得!刚才有炭灰掉进了锅里,弄脏了米饭。脏的米饭扔了可惜,给别人吃又不合适,我就抓来吃了。这米饭不能用来祭奠了。”
孔子环顾众弟子,叹息道:“按说该相信自己眼睛看到的事物,但是现在看来眼见也不一定为实;照理该相信自己内心的感觉,可事实上直觉也不一定可靠。弟子们,你们要记住:真正了解一个人不容易啊!”
二十多年前,我读到这则故事,心灵颇受震撼。一则感叹孔子不愧为大思想家;一则深感常识的被颠覆。方知对人对事不宜轻率下结论。难怪在法庭上,某些看似已十分清楚的事实,法官依然要给辩方一个请专业辩护律师的权力,庭审务须给受控方一个陈述的机会。这才叫文明,这才是公平。
记得多年前一个雨天,我和一个二十来岁的女孩子一同上了公交车。车上人不多,那女孩径自坐到靠窗的双人座上,旁若无人地打着雨伞。几分钟后,乘客看不惯了,指责声渐渐响了起来。可这女孩儿似乎不为所动,擎着伞依然如故。这下犯了众怒,要知道这伞的半径碍着四周所有的人呢,再说了,车厢内不得撑伞既是明文规定,更是约定俗成的规则啊,于是原本还算含蓄的指责很快变成了指向明确、甚至难听的斥骂。
而看上去温温婉婉的女孩却似充耳不闻,只顾低头撑伞、端坐不动。终于一个猛男按捺不住了,一步上前、一把夺过她的伞——那大快人心的一瞬间之后,接下来的情况却让车厢内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以猛男之力,手里的伞居然根本收不起来。伞坏了。
这时女孩方才委屈地轻轻说了句:“能收起来我早就收了。”唉,大约平时也是个不善分辩和性格内向的小菇凉。
昔年,孔子若是根本不给颜回制造一个解释的机会,当即勃然大怒:“大胆!胆大!众人都是几日粒米未沾,你一不先敬师长,二不与众弟兄分享,独个偷吃,算什么仁人君子!弟子们,把这个逆徒打出师门!”那一刻,善良的颜回该有多憋屈?
车上,猛男倘若伸手不是抢的雨伞,而是揍向女孩鼻梁的拳头:“贱人!坐个公交你闹哪样bigger?一把破伞你装什么文艺?”木讷的菇凉岂不比窦娥还冤!
所以,小编认为:当你发现有些事明显违背常理,当你感觉有些人似乎一反常态,请不要轻易下结论。不妨学学孔子,侧面观察一下,委婉设问一下。哪怕学那个猛男简单粗暴地直接揭了这层面纱也好,这时你会发现:哦,原来这样啊!
即便真相和你原来设想的一样,那时你该鄙视鄙视、想痛扁痛扁,也不迟啊——至少确定不冤枉了人,不是吗?
So,列位还认为“耳听是虚眼见为实”吗?图样图森破!(老师说:文章结尾最好点题)圣贤都说了“没那么简单”,何况我等俗人呢?
顺便再多说一句:眼见尚且不实,耳听又岂能当真?兼听犹恐不明,何况一面之词呢!
真话,永远都不是用耳朵听的。而是用你的眼睛看,用脑子想。许多人不愿相信看见的,却宁可要听对方亲口说,难道不知道说出来的大多是谎言吗?所以想要听真话,其实不过是想要别人骗她而已。真话,往往是最残酷的那个。你不敢相信的事实,那就是真相了...
2021、2、4、新研究发现,儿童在感知情绪时,更倾向于关注听觉刺激而非视觉刺激。这意味着,当家长用笑脸掩盖愤怒与孩子交流时,孩子们可能无法被说服。
表示恐惧的男人。
在上世纪70年代,科学家们发现了Colavita视觉主导效应,即对于大多数没有视觉障碍的人来说,视觉是最主要的感官。然而,一些心理学家发现,Colavita效应可能并不适用于儿童。事实上,与成年人相反,儿童在体验周围世界时似乎更依赖于听觉刺激,这被称为“反向Colavita效应”。
近日,来自英国杜伦大学的心理学家们研究了“反向Colavita效应”在不同年龄儿童中的表现。结果表明,孩子们在感知情绪时更倾向于关注听觉刺激,而非视觉刺激。相关论文发表在《实验儿童心理学杂志》上。
“之前的研究表明,反向Colavita效应适用于一些复杂的信号刺激(如动物图片、噪音等),我们想知道,在感知情绪时,反向Colavita效应是否仍然适用。”该研究的作者之一Paddy Ross博士说。
在实验中,Ross博士等人使用了两个广泛应用于心理学研究数据集:情绪身体刺激数据集(BEAST)和情绪非语言音频数据集(MAV),并招募了139名参与者,根据年龄将其分为三组:≤8岁、8~11岁、≥18岁。
研究人员向所有参与者提供了成对的音频记录和肢体动作图像(表达喜悦、悲伤、愤怒和恐惧这四种主要情绪),并要求他们从中读取情绪。在某些情况下,图像和音频的情绪是匹配的;在其他情况下,呈现的两种刺激则不一致(例如,表达“快乐”的图像与表达“悲伤”的声音会同时出现)。
表达悲伤的女人。
当两种刺激不一致时,参与者需要忽略图像根据音频(或忽略音频根据图像)做出反应。为提高实验有效性并减少个体刺激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研究人员给所有参与者提供的成对刺激完全相同。
“我们发现所有年龄组(≤8岁、8~11岁、≥18岁)的参与者都很容易忽视图像,关注声音,”Ross博士解释。“但孩子们会觉得忽视声音非常具有挑战性,也就是说,声音里的情绪影响了他们对图像情绪的感知。”
这是科学家们首次发现证据证实,听觉主导了儿童对情绪信息的感知。“当父母与孩子交流时,试图用微笑来隐藏愤怒或失望,这可能没什么用。'强颜欢笑’是不可能说服孩子的,除非你的声音听起来也一样开心。”Ross博士说。
这些新发现也许也会对教学和教育产生影响。由于新冠疫情,目前许多儿童在家学习,他们更容易受到听觉干扰。研究报告中的观察结果提示,儿童在家中受到的情绪相关刺激(电视节目、家庭成员的争吵等)很可能会影响儿童的学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