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宫斗戏:隶书和简体字的小妾逆袭上位史

现在大家都爱看如懿、芈月之类的宫斗戏,其实在中国文字史里也有一部声势浩大的宫斗戏,它一演就是两三千年,演员阵容华丽庞大,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每一个写字的人都在这场大戏里热情出演,跑过或跑着龙套,如懿、芈月在这场文字的宫斗戏面前,真不算啥。

这场宫斗戏的主角——逆袭的小妾有两个,先是隶书,后是简体字。

有小妾当然得先有正室,先介绍下隶书之前的正室背景,免得大家以为屌丝逆袭很容易。


中国文字史上的第一任正室是3400年前的殷商甲骨文,因为这些文字刻在龟甲兽骨上,所以叫“甲骨文”,内容主要是商朝王室的各种占卜。

商朝重鬼神,商王处理大小事务都要用甲骨占卜,并将占卜情况刻在占卜的甲骨上。不仅祭祀打战要占卜,天气预报也要占卜,比如下面这块甲骨,就是占卜下不下雨的:

壬午卜,扶,奏丘,日南,雨。

意思是:在壬午这天占卜,负责占卜的人叫扶,占卜的事情是举行奏乐圜丘迎接太阳南至仪式的这一天(冬至日),会不会下不下雨。

除了记录占卜内容,商朝人还会往甲骨上刻一些重要文件,比如六十甲子干支表。

商朝的文字除了刻在甲骨上的,应该还有写在竹简、木牍上的,但是竹木保存不了3000年,没法流传下来。商朝时,这些占卜的甲骨作为王室档案保存在商朝档案馆里,周灭商后,档案馆被毁,甲骨被埋在废墟里,一埋就是3000多年,直到100多年前被发现,陆续挖出了十多万块甲骨,一共有5000多个字,但现在认出来的字还不到2000个。

甲骨文是商朝王室使用的文字,纯正的王室血统。


周朝的文字叫金文,这是文字史上第二任正室。

金文是指铸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商朝和周朝是青铜器铸造的高峰,但商朝的青铜器铸字很少,一般只有几个字,最多的也不过三、四十个字。而周朝很喜欢在青铜器上铸字,铸字最多的西周晚期毛公鼎有497个字,记载了毛公向周宣王献策的事情。

毛公鼎

因为周朝把铜叫做“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秦汉之后,青铜器时代结束,所以“金文”这个词一般指代周朝文字,金文沿袭了商朝甲骨文,并在甲骨文基础上发展变化。

大盂鼎

在先秦,王公贵族才有能力铸青铜器,金文和甲骨文一样,是纯正的王室血统。


在战国时,周王室衰微,各个诸侯国开始在金文基础上搞自己的文字,和周朝正统文字金文相比,各个诸侯国的文字往往构型随意,形体混乱。

和其他诸侯国相比,秦国的文字和金文的字形比较一致,叫“籀文”,也称“大篆”,以石鼓文为代表。

石鼓文

秦一统天下后,废除了各个诸侯国的文字,用标准字体小篆统一全国文字,史称“书同文”。小篆在籀文基础上演变而成,是秦朝皇室正统,文字史上的第三任正室。

秦 碣石颂

商朝甲骨文,周朝金文,秦朝小篆,这是一脉相承的文字史里的正室,代表着文字的正统。


甲骨文、金文各自辉煌几百年,但小篆的命运很悲催,它和秦朝一样,轰轰烈烈地一统天下后,就迅速被草民撂倒。秦朝被陈胜、吴广、刘邦、项羽这些草根们撂倒,小篆则被隶书撂倒,上演了文字史上第一次草根逆袭。

文字的逆袭攻势其实从战国就默默地开始了。战国后文化敎育开始普及,认字、写字不再只是王公贵族的特权,草民也会写字了,草民写的字在民间使用,怎么好写怎么写,慢慢地就形成了民间简化的俗体文字,他们把小篆弯曲的线条改成好写的直线,省简部分复杂的构型,这就是最早的隶书,也叫古隶。

隶,附属也,意思是隶书是小篆的辅助字体,登不得大雅之堂。这名字就满是屌丝味,就像是正室出嫁时附送的赠品——小妾。

但来自草民的生命力跟草一样顽强,隶书开始是草民和秦朝的下层官员用,对这些小官员来说,每天那么多文书要抄写,快才是王道。隶书就这么从社会最底层起家,用它的方便、好用,以及低姿态一点点地俘获人心,获得宠爱,并扩大影响,往上爬,到汉朝时,就顺利把小篆撂倒,逆袭成正室,成了正式的官方文字。

隶书《华山庙碑》

这比芈月的奋斗可难多了,芈月好歹是个楚国公主,娘家是诸侯,这隶书没任何背景,以草民身份从小妾奋斗成正室,比芈月励志多了。

隶书的成功上位是文字史上划时代的标志,隶书之前的文字:甲骨文、金文、籀文、小篆等等文字,笔画以曲线为主,叫古文字,文字从上往下推广。从隶书开始,笔画以直线为主,叫今文字,文字由下往上的渗透。


隶书坐稳正室之后,一直到几十年前,官方文字都没太大变化,但民间一直暗潮涌动,又在搞新的便捷书写了。隶书啥时熬成的正室,民间也就从啥时候开始筹备下一次逆袭。

这位置坐得真是不安稳,难怪皇帝登基后,第一件事就是把所有逆袭对手斩草除根。

上一次逆袭主要是笔画从圆曲到方直,这回主要是笔画从多到少,从繁到简。我们现在一般把新中国推行简体字之前的字体称为繁体字,繁体字顾名思义笔画多,大家写得着急,就把很多笔画扔了,后来还出现了笔画少得吓人,写起来快得吓人的草书

张旭 《古诗四帖》

但是,草书虽然够快,却影响交流,而文字的首要功能是交流。所以,写得飞快的草书只能当艺术品,不能当日用品。

但草书在文字从繁到简的过程中起了不小的作用。比如很多现在的简体字就是草书以及行书的楷化。

草书会把笔画省并,只写字的大致轮廓,如“慮”字,草书的写法省去了中间的“田”,写成“虑”的。“時”字,草书和行书的写法都有省略了上面的“土”,写成“时”的。“爲”字,草书字形大概就草成了“为”。这些字的简化字体唐朝时就在民间流传使用。专(専)、学(學)、东(東)、长(長)、书(書)、车(車),这些简化字体,也是草书楷化而成。准(準)、麦(麥)、万(萬)、礼(禮),声(聲)、乱(亂)、辞(辭)、袜(襪),这些简化字形在魏晋以后就出现了。这些简化字体也被称为俗体字,手头字。

虽然民间简化字一开始也和隶书一样,不登大雅之堂。但到清末、民国时,已经有很多学者开始呼吁推广简化字,民国政府还公布过一批简化字方案。

新中国成立后,正式推广简体字,简体字终于和隶书一样,成功逆袭,取代繁字体,成了中国大陆的官方文字,当上了正室。

总之,简体字的逆袭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花了2000年时间搞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地下工作,慢慢地拉拢人心,取得认同,让人习惯了它,并且没它不行,直到正室的宝座非它莫属。

这个励志的故事启发我们:

如果你能把一个事情坚持上2000年,想不成功都难!

隶书逆袭后,顺顺当当的当正室,但是简体字逆袭后,却老被骂,近几年尤其流行骂简体字,诸如爱无心,儿无首,亲不相见之类,还有人认为简体字割裂了中国文化的传承。

新中国简化的2235个简体字中,其中的绝大多数早就在民间使用了。简化字形的来源除了草书行书楷化之外,还有些简化字形是比繁体字更古老的字形,比如“云”“网”“气”这些简单的字形都比繁体字形“雲”“網”“氣”出现的更早。

另外还有少部分简化字是采用了战国时期的六国文字,比如礼(禮)、弃(棄)。

总的说来,新中国简化的这2235个汉字,绝大多数在民间都已经有很长的使用历史,新造字不多,字体的简化和便捷书写在小篆之前的文字里也一样存在,(小篆之前的字体里也出现过繁化现象,小篆之后以简化为主。)说简化字割裂文化传承未免有些夸张。

不过,部分简体字也有不太合理的地方,主要体现在把彼此没有关系的字合并成一个简化字。如:“后”与“後”,“几”与“幾”,“斗”和“鬥”,“仆”和“僕”,“姜”和“薑”等,这些字本来都是两个字,意义上没有联系,历史上也没有混用,但是简化方案里把两个字并成了笔画少的那个字,这样的简化叫一简对多繁,这种简化缺少历史基础。

“后”是皇后、皇天后土,是上古君主的称呼。“後”是前後、後面,是表示位置的字,自古就不是一个字。

“几”是茶几,是小桌子的象形字,“幾”是人在射弓弩的象形,也有认为是织布機的象形,是“機”(机)的原字。

“斗”是勺子的象形,“鬥”是两个人打斗的会意字。

“仆”是形声字,意思是摔倒在地。“僕”是干杂事的人,僕人,甲骨文是一个人拿着簸箕去倒垃圾。

“姜”是姓,神农居姜水以为姓。“薑”是调料做菜用的生薑。

一简对多繁的字虽不多,但这些字的意思和造字原理完全不一样,合并成一个,很容易导致阅读障碍。

比如《诗经》里有这么几句诗,如果你第一次看,估计90%会被“后”字误导。

《诗经·商颂·玄鸟》:

“方命厥后,奄有九有。商之先后,受命不殆。”

这里有两个“后”字,一个还是“先后”,啥意思?

如果你看的是繁体字的书,那么理解就会很顺畅,繁体字的书里,这两个“后”,都是“后”,不是“後”。所以这里的两个“后”,都是首领和君主的意思,诗中的“先后”是指从前的君王,不是位置和时间的前后和先后。

最后做个练习:把“忧郁的台湾乌龟”的繁体字手抄十遍吧。

憂鬱的臺灣烏龜

憂鬱的臺灣烏龜

憂鬱的臺灣烏龜

憂鬱的臺灣烏龜

憂鬱的臺灣烏龜

憂鬱的臺灣烏龜

憂鬱的臺灣烏龜

憂鬱的臺灣烏龜

憂鬱的臺灣烏龜

憂鬱的臺灣烏龜

小心地问一声:你抄忧郁了没?

看看存货:

这首诗被称为雪诗典范,但很多人都不明白它为什么那么好

小雪节气≠下小雪,古人以雪命名节气另有含义

《百家讲坛》讲《易经》的曾仕强老师辞世,他的学易经历引人深思

周润发和周迅演的《孔子》不够好看?那是你的打开方式错了

几首最经典的立冬诗告诉你 立冬时南北差异有多大

为什么重庆公交上的刘某敢撒泼?泼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金庸笔下的郭靖守襄阳荡气回肠,真实的守城英雄更加可歌可泣

李商隐loser的人生告诉我们:做人最要紧的是搞明白自己要什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