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氏木雕第十四代传人,大人抬起小孩看热闹,禅主张嘴哈哈笑
辛丑牛年正月初五的夜晚,游客在河南省安阳市老城县前街赏灯游玩。(王建安 摄影)
安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秦氏木雕传承人在讲解木匠工具。(王建安 摄影)
秦师傅向观众展示用整块木料制作的鲁班凳。(王建安 摄影)
位于安阳市老城的城隍庙——高阁寺历史文化街区。(王建安 摄影)
位于安阳市老城县前街北口东边的秦氏木雕工艺室。(王建安 摄影)
“快看,这个是文峰塔的微缩木雕!”“我认识这两样东西,这个是斧子,那个是锤子。” 辛丑牛年新春佳节的正月初五晚上,秦仁保师傅的木雕工艺展板前围了一群小朋友和家长,大家七嘴八舌议论着木工工具“十八般武艺”的微缩模型。
这个长方形的黑色木盒是什么?秦仁保师傅随手拿起一件带线绳的黑色小盒子问大家,年龄稍大点的观众抢着说道,这个是木工用的墨斗,木匠师傅画线用的工具。大家再看看这一件东西,谁能叫上名字?秦仁保师傅拿起一个看似条几、又像凳子的木制品问道,全场的观众顿时哑口无声。秦师傅笑着说,这是一个用整块木头雕刻成的鲁班凳,民间俗称瞎掰、炕枕,可以当凳子坐,也可以枕头用。
秦仁保师傅的木雕工艺展室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老城县前街北口的东边,秦仁保的老家在安阳市龙安区龙泉镇平棘村,他是安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秦氏木雕的第十四代传人。据《秦氏家谱》记载,秦氏木雕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秦仁保的先祖秦兆林在乾隆年间曾在南方当木雕师傅,专门从事亭台楼阁的设计与雕刻。秦氏木雕的作品内容大致包括微缩景观、传统家具、园林建筑等;内涵丰富、雕工精细、技艺精湛、独具特色,木雕手法古拙不失精致,传统风韵中可见时代特色,对民间木雕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在2013年11月份,秦氏木雕被列入安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秦仁保师傅创作的木雕代表作有《殷墟博物苑》、《红旗渠》、《文峰塔》、《农家小院》等。秦师傅介绍,在秦氏木雕众多作品中,最有名的要数龙泉抬阁。龙泉镇每年春节、元宵节的民间艺术巡演中,都少不了龙泉抬阁的身影。
说到龙泉抬阁的制作,秦仁保师傅颇为自豪,与其他地方的抬阁不同,龙泉抬阁可以旋转和升降,并且年年都有新的主题。一架抬阁不仅要设计好内容,最关键的是让人们找不到破绽,这也是评价抬阁制作水平的最重要因素。近年来,秦仁保制作的“乐不思蜀”、“安桂飘香”等主题的龙泉抬阁,在安阳市的多次比赛中均夺得大奖。
秦师傅说,龙泉镇有许多与三国蜀汉后主刘禅有关的传说,龙泉镇平棘村的村名就是阿斗给起的,龙泉抬阁的起源也与阿斗有极大的关联。传说,曹魏统一三国,蜀帝刘备之子刘禅归顺曹魏,携文武大臣、家眷、侍从等等调往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三台镇),在邺城西30里零泉县龙乡(今河南省安阳市龙泉镇南龙宫村)居住,数月后乘船下游零泉里,金线河两岸树木丛生、荆棘密茂、野果鲜红,刘禅品尝后,不由信口开言,将此地称为“平棘”(今龙泉镇平棘村)。
刘禅一行在平棘村停顿安歇,夜晚降临,刘禅令人点起四川民俗火把,当地乡民拿起木杠抬起儿童观赏。男童唱起童谣:人山人海真热闹,大人抬起小孩瞧,点起火把通明照,禅主张嘴哈哈笑。据说,乐不思蜀的成语即出于此地。后来,民间将大人抬小孩看热闹称为“抬歌”。到盛唐时期,长安京都,用双杆托起木板,周边挂布,儿童身穿舞衣站立其上拂袖摆动,时称“抬舞”。
后来,北宋土木建筑大师李诫对“抬歌”、“抬舞”进行改革,将阁楼制作成木雕微缩景观,置放在抬杠之上,再由身穿舞衣的儿童站立舞动,汇集成为现代的“抬阁”。
传统木雕,是指在木头上雕刻形象、花纹的艺术。我们经常在城市街头、公园、博物馆等处见到雕塑艺术品,实际上,雕与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古人云,雕是减法,塑是加法。雕塑是加法、减法的一个组合。西方一位雕塑大师说过,美就是净化过剩的过程。所谓艺术作品,经过工匠师傅的加加减减、减减加加,到最后只留下精神与灵魂。艺术也好,人生也罢,都应加减相宜,方存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