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讲台
三尺讲台
——毛世来口述《我的艺术生涯》节选
1959年下半年,全国开展了大规模的“反右倾运动”。当时我在剧团里也被拔了白旗,思想上有些转不过弯儿来。我心想,自己还是搞点教学吧,这样远离剧团和舞台也比较省心。正好有省委的领导同志找我谈话,征得我的同意后,于1959年10月份,一纸调令把我从京剧团调到了吉林省戏曲学校工作。那年我正38岁,还属于年富力强的时候,我在学校担任副校长的职务,除了负责全校的教学工作外,也亲自进课堂给学生授课。我决心把真本领传授给下一代,教学上严格把关,办一个像“富连成”那样有名气的现代化戏曲教育基地。
也是从这一年开始,我就基本上不对外演出了。有几次省里来了外宾或是中央首长,我还去南湖宾馆演过几场,1962年夏天,春城剧场改建为“吉林省京剧院”,为了庆祝建院,我去演了五天戏,这是我记忆中的最后一次对外公演。从此,我便离开了舞台。
1960年7月,我光荣的被选为全国第三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代表,赴北京参加会议。大会期间,周扬同志的报告令我倍受鼓舞。同时,久未见面的昔日的艺术搭档、许多京剧表演艺术家、“富连成”的师兄弟,也都在大会上见面了。从北京回来后,我的心情很振奋。我想:自己虽然演了二十多年的戏,现在当教师了,在戏曲教育事业的岗位上还是一名新兵。既然是新兵,我就要从头学起,要争取把我从前辈艺术大师身上学来的技艺尽可能多的传授给下一代。因此,我满怀着热情和希望,投入到了戏曲教育事业中去。
吉林省戏曲学校成立于1957年,学校的校舍很壮观,设备齐全,学生们的学习条件是十分优越的。新戏校里的教学制度与旧科班也是根本不同的,在旧科班里,老师大多数都没有文化,讲究口传心授,动不动就打学生。学生也只知道学戏,人身也没有自由;在新社会的戏曲学校里,教师不但有演出的经验,而且都有一定的文化,教学方法也比较多样化。学生一面学戏,一面学政治,学文化,是全面发展的。
我来到学校里,发现学校办的生气勃勃,在教学上也呈现出一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气象。1960年前后,学校是很重视传统戏教学的,低年级学生都是以传统戏开蒙,唱、念、做、打都严格以传统的技术、技巧为基础。由于这样的严格训练,所以学生的基本功是扎实的。为了开阔学生的眼界,学校陆续聘请了几位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来学校授课,我的老师于连泉、赵桐珊都曾经来学校教过戏。老艺术家精湛的技艺,娴熟的表演技巧给学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毛世来一九八零年代指导学生复排《棋盘山》
我在戏曲学校教学期间,除了给京剧科的学生上课外,也给别的剧种做些辅导工作。当时有一批从省内各地送到学校来进修的学生,后来这批人被留下来成立了评剧团,以后又改为吉林省吉剧团,并分立出一个赣剧团。我曾经参加过吉剧《蓝河怨》、《桃李梅》、《红姐妹》和赣剧《白蛇传》等戏的排演工作。这期间,由我带队,我们师生共同多次去蛟河煤矿和营城煤矿做慰问演出。
1964年,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以后,全国掀起了大演现代戏的热潮。也是在这之后,出现了近乎全盘否定传统戏的倾向,省戏曲学校也受到了冲击。当时学校受到单纯强调以现代戏教学为主的极“左”的影响,,教学工作也出现了及其片面的现象,有的学生基本功还没有打好,就把主要的精力放到演现代戏上,结果是“欲速则不达”;学生在演出中自然会遇到许多困难,耽误了成长。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