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兴城为例,聊聊城与市,城市的诞生与西安的雏形
到底什么是人类文明?
首先这是一个宏观的概念,包含了很多方面,比如文字、艺术、城市等等。国际史学界一致认同,城市的形成才是判断一个人类文明产生与否的标志,我们就来聊聊城市。
城市一词完全是两个概念的统称。由于白话文运动,导致了很多一个含义的字能表示的事物,我们却要用两个字组成的词来表示,比如说“朋友”,其实朋是朋,友是友,完全两个概念;再比如说我们今天讲的“城市”,城是城,市是市。所谓城是指人类聚居的建筑区,而市指的是人类交换的集中区。市是可以没有建筑的,只不过市通常都集中在人多的地方,而人最多的地方就是城,所以我们现在才把城市连起来说。
城,是怎么形成的。大家都知道原始社会人们已打猎为生,别以为只有到了农耕社会人们定居了才会出现城市,其实在打猎为主要食物来源的年代,随着工具和协作的能力提升,人类早已出现了打来的猎物吃不完,需要停下迁徙的脚步,吃完储存的剩余食物再继续前行的现象。而随着剩余食物越来越多,这个停留的时间也就越来越长,随着时间的延长,这个地方遮风挡雨的居住措施也就越来越完备。定居的建筑形式形成了。
但要明白一点,你的食物是够吃了,在吃完之前你不需要去找野兽,但野兽的食物不够吃,它会来主动找你的。这就不是三个两个人类就能应付得了的了,聚居成为必然。一旦聚居人口达到一定规模,城自然就出现了。
再来聊市的出现。要知道人活着不仅仅需要食物,而且猎物也不是老弱病残都能打的到的。于是在人类聚居的城里,那些吃不完的食物有时会被拿出来,用以交换遮羞保暖的衣物,甚至用于交换体现地位的装饰物。而那些年老体衰不能参与打猎的人类就开始制作这些东西以换取食物。人们交换物品的地点就叫市。那到底在哪交换为好呢?
肯定是人多的地方,一方面人多的地方交换成交的几率大,另一方面能有效避免被抢劫的风险。那么哪里人多?无非就是人类每天都要做事情的地方,其中宰杀猎物和吃饭都是在各自家里完成,吃完饭方便都是找个没人的地儿,那就只剩下喝水的地方——井。人们每天都要来井边取水,生产力的限制又不可能挨家挨户都有井,于是市场往往都在井边集中,这就是传说中的——市井。
城和市都说完了,我们来看看当时城市的面貌。当时的城主要居住着部族领导人物、战争领袖以及祭祀阶层,普通老百姓特别是后来迁徙而来的人是住不进去的,为什么?有城墙。城墙是为了抵御外族入侵而建的,一旦建好很难再舍得去拆掉重新扩大,可是又会不断的有流民迁徙而来,于是就只好驻扎于城外周边。所以城内叫城,城外叫郭,这就是传说中的——城郭。
为什么人类文明要发展到一定程度才会出现大帝国?因为如果没有交通能力的保障,人们的眼界就只能限制在眼前的那一点点。原始时期的城郭其实就是当时的国家,一个城一个国。因为没有自给自足能力的话,是形不成城郭的。每个城郭都有领导、祭祀、郭中的百姓生产,城中的市井交换,完全就是一整套国家体系。
当然要指出的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城市的出现是到工业革命才开始出现的,也是从那时候开始,城市人口超过非城市人口总量的。
我们中华文明作为世界四大古文明,且是唯一传承至今、一脉相承的文明,城市的作用自然是功不可没。而说起中国古代的城市,当头要数——大兴城。
这个“大兴”不是今天的北京大兴,而是隋朝大兴城,也就是后来唐朝的长安城。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的一句话:唐是隋的延续而已。之所以这么说,源于隋朝的开创能力,如果说中国封建历史上真的有能称得上开创性王朝的话,最称职的可能只有俩:一个秦、一个隋。恰巧这俩都是终结纷乱,之后又二世而亡的朝代。秦统一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创立郡县制等等,这都不是今天的主题,不予赘述。而隋朝建立大兴城、开通大运河、创立科举考试、三省六部制等等。其中的大兴城就是人类城市文明的一大典范,我们来看看这座城是怎么形成的。
在我国的西北地区,有一条渭河,在河流的各支脉交叉地带,形成了广阔的平整而肥沃的土地,西周的建立者们就是从这里走出来的。
周文王统一关中之后,在其中一条支脉沣水西侧建立自己的都城名曰——丰京。周武王时由于城邦的扩大需求,又在沣水东侧建起了——镐京。丰京用来作为花园和祭祀活动场所,镐京用于行政和居住功能。
史学界对同一王朝划分东西,都是根据都城位置而定的。西周灭亡后,周天子在迁都洛邑的时候,把原先渭水这一片故都封给了秦。到秦孝公的时候,把国都迁到了丰京镐京以北的、河水更为充沛的上游区域,就形成了——咸阳,统一六国后也就成了全国的首都。项羽一来,一把火给烧了。
秦曾经在咸阳所在地渭水河的南岸建过兴乐宫和阿旁宫,刘邦就在兴乐宫的基础上建立了都城,并且加盖了未央宫,形成了最初的——长安城。
自东汉迁都以来,直到三国、两晋、南北朝,这儿都再没有做过大一统王朝的都城,直到隋朝一统天下。隋文帝建国后选首都的时候定在了长安,临时在洛阳办公,派人去长安修缮,可当时的长安经历了那么长时间的战乱,实在是破的修无可修了,烂到什么程度?本来就官民杂居,地势低洼,多年战乱更是残破不堪、积水严重。隋文帝一看要想修出个样了,比再造一个长安都累,干脆,再造一个!
于是隋文帝派了个总设计师叫宇文恺的,去了长安。宇文恺选址的时候选择了老长安的南边,地势较高且大部平坦,据说在卦理上也是龙居之地。总之一句话,就是不但地理条件好,风水还好!由于隋文帝在当皇上之前被封为大兴公,于是这座新首都就取名——大兴城。也就是后来的大唐首都长安城。
宇文恺是个“特级中国城市规划师”,为什么加上中国二字?因为他的设计太符合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了,讲究对称、层级分明、庄严肃穆、大气得体。皇宫和寺庙被建在了城市正中央的高地上,那时候是没有航拍啊,要是拍下来真是巍巍壮观。他建好了以后,隋文帝的儿子隋炀帝又来接着修,在宇文恺的基础上扩建。大家都知道隋文帝的“土木工程专业”在中国历史上数一数二。他扩大了多少呢?这么说吧,如果说宇文恺建了个“1”的话,隋炀帝又加建了个“8.8“。这就是所谓大兴城外围,今天西安城就是以此为雏形的。
经过这两代的建设以后,隋朝还没来得及享受,就到了唐朝。所以我一直感叹,隋朝父子就是特意来为唐朝做嫁衣的,从内到外、从体制到思想、从建筑到人力资源。把房子盖好、班子扎牢、交通修好、考试制度确定好了之后,万事俱备就等着大唐来坐享其成了。
到了唐,由于李世民逼着他爹提前退位,就有了太上皇这个职业。而宇文恺当初在设计的时候是无论如何也不会为这个职业建设专门宫殿的,于是李世民为李渊在整个大兴城的东北角上盖了个专门的太上皇宫殿叫——大明宫。也就是说,整个大唐首都长安城的皇城,大唐只是加盖了一两处而已。而且经历了如此劳民伤财的修建工作,最后这座城毁就毁在了唐朝。安禄山造反,城破,黄巢起义,城烧,朱全忠造反,城拆。
说了这么半天,到底大兴城多大呢?光看图也没啥概念啊。这么说吧,大兴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这个最大可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比第二名大一点哦,大兴城比西汉的首都长安大两个半,比隋朝同时期的西方最大城市拜占庭帝国首都大7个,比两百年后西方最大城市巴格达大6个。
大兴城真的不光是面积大,它存在的最大意义和最大影响力在于宇文恺的布局设计,那真叫一个规规矩矩,切豆腐块一样的横平竖直啊。正中心是皇城和宫城,依次延申开来的是各行政机构及官员府邸,再往外是民居,正中心对着皇宫的是中心大道,建筑依此两边完全对称分布。
东西民居区各设立一个市场,称东市和西市,这就是我们知道的”买东西“的由来。不要觉得让你设计个古城你也会这么设计,要知道那是在遥远的隋朝,我们现在之所以有这个城市对称的概念,就是源于大兴城的最初设计,为什么说是最初?因为在这之前历朝历代,都没有什么像样的首都设计或者布局。官家看个地方好,就把宅子买下来,邻居可能是任何人,你用现在的思想去衡量,那是亲民,但在当时并不亲,旁边邻居从此大气都不敢出了,而且在封建社会的背景下,那种杂乱的分布是没有什么威严可谈的。以后看到那些演秦汉三国的电视剧,里面去横店取的那些景,千万别信以为真。那种横平竖直、四平八稳、严格对称、中心皇宫的威严盛世局面,直到大兴城的建成才第一次出现的。
这种城市规划格局,被当时来纳贡的日、韩学了回去,深深的影响了他们的城市规划。我们自己历史上后来的朝代也都纷纷效仿,去北京看故宫,就是个活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