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热炎炎,何以消夏?看看古人避暑都去哪里?
唐诗宋词古诗词唐诗宋词查询,古诗词分享!
▲元代 刘贯道 《消夏图》(局部)
作者:弯弯,来源:唐诗宋词古诗词(ID:tsgsc8)
大暑三伏天,正是一年最热时。
各地华丽丽进入“烧烤模式”。
暑热蒸腾,我们禁不住纳闷,
在没有空调和风扇的古代,
人们如何度过难熬的炎夏?
其实,古人消夏,
或栖于深山树荫之下,
或静坐竹林湖边,
或倚靠亭台水榭,
或远赴古寺寻幽。
他们自有一份避暑智慧,
去消融炎炎夏日里的心烦和躁动。
▲仇英《竹梧消夏图》
隐于竹林
竹子是降温效果极佳的植物,夏日里,不止竹制品必不可少,成片的竹林更是避暑的好去处。竹林茂密,叶片交织,放眼望去,尽是葱茏的绿意,竹林一摇曳,就有丝丝凉气氤氲开来。穿梭在竹林之间,满目翠绿,清凉舒心。
“诗佛”王维自从有了辋川别墅,便半官半隐于此,夏季避暑再也不用愁了。辋川有山涧,田园,茂林,修竹,渡口,溪滩,又有馆舍、房屋散布其间。
每到夏季,山风习习,王维时常和友人们在此品茶禅修,他们或湖上泛舟,或溪边垂钓,或饮酒赋诗,过着悠闲自在的隐居生活。
文人爱竹,王维还专门建了竹里馆,他曾一时兴起,携带古琴到此独坐弹奏,竹林幽静,除了琴声,只剩下风吹过竹叶刷刷的声音。于是有了这首《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一个竹林隐士的形象赫然呈现,任林间的凉风拂过面颊,乐得自在逍遥。蔽日的竹林曲径通幽,连绵的竹海深邃静谧,暑意自然消减不少。
宋朝诗人杨万里夏夜热得无法安眠,索性打开门出去乘凉。伴着清辉孤影,他来到竹林中,望着皎洁的月色,听着悦耳的虫鸣。纵然没有风,但浓密的树荫,婆娑的竹林,内心的宁静,已让他感受到微微的凉意,他作了《夏夜追凉》一诗: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明朝画家仇英的《竹梧消夏图》体现的也是在竹林里纳凉的情趣。画面里,远处是青山隐隐,起伏连绵;近处是疏朗翠竹,山溪潺潺。竹林之中,有二人相对而坐,正侃侃而谈,修竹摇曳,簌簌有声,神清气爽,仿佛置若清凉的仙境。
溪边的凉亭里,几案上摆放着书卷,旁边则有一长须高士倚栏而坐,羽扇罗衫,摇风纳凉,看向亭外,若有所思。
▲《松寿图》 宋 马远
寻处古寺
中国有句古话:“深山探古寺,平川看佛堂”。意思就是说寺庙多建立在山麓、山谷、山地、小盆地的茂林之中。
确实如此,中国佛教的庙宇和道教的宫观建筑多建在无车马喧的郊外,一般在山腰或顶部,甚至在悬崖绝壁上,只有这样才符合佛道清修避世,脱离尘俗的要求。
当然也有少量建于城市之中,不过地势也较高,且树木繁多,自成荫凉。因此,从外部环境来看,古寺自然就成了一个绝妙的避暑胜地。
卢纶诗曰:“寺凉高树合,卧树绿阴中。”
韩偓诗曰:“行乐江郊外,追凉山寺中。”
韦应物诗曰:“山景寂已晦,野寺变苍苍。”
对古代诗人来说,也许入古寺纳凉是最有诗意的方式了。有深山峡谷,有密林浓荫,有溪流鸟语,有凉风习习,更有“心静自然凉”。
寺庙环境清幽,亦是佛道文化浸润人心的效应,许多文人在一片钟磬音中,心灵得到宁静和洗礼,清凉的滋味便由内而外散发。
幽静的野寺,清脆的钟声,凉爽的山风,开窗而卧,惬意舒爽!中唐的白居易就在暑热中,跟着恒寂大师,悟到了纳凉的最高境界,他在《苦热题恒寂师禅室》一诗中写道:
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
可是禅房无热到,但能心静即身凉。
宋代梅尧臣也喜欢到寺院去纳凉,其《中伏日妙觉寺避暑》诗云:
绀宇迎凉日,方床御绤衣。
清谈停玉麈,雅曲弄金徽。
高树秋声早,长廊暑气微。
不须河朔饮,煮茗自忘归。
三伏天里热浪翻滚,山林中清幽寂静的佛寺,暑气却淡了很多。禅房花木葱茏,回廊曲径通幽,诗人来此清修之地,抛除心中杂念,暂搁俗世羁绊,只单纯与友人品一杯香茗,凉爽气息就透到心底,悄无声息间都乐而忘返了。
▲明,仇英《临溪水阁图》
找座水亭
夏日炎热,唐宋时,水亭是夏日消暑的创造性设计,不过大多只有富贵人家才有这种装置。
亭楼常常掩映在荷塘边,有着朱红的亭柱,黛瓦或金碧色的瓦顶;楼顶上建有装冷水的水罐,先用机械将冷水输送到亭顶的水罐中贮存,再让水从亭子的顶檐向四周流下,形成水帘,降暑效果极为明显。
上有亭盖遮阳避日,四周有水帘流泻,又伴着清风徐来,水亭的设计不可谓不妙。因着这份别具匠心,文人雅士夏日都爱到水亭相聚纳凉。
盛唐诗人孟浩然就特别喜欢去水亭乘凉,他的家乡襄阳郊外的岘山附近,就有一座水亭。暑热的夜晚,他都要徐步前往南亭,迎风纳凉。有时还与同乡友人辛大相约一起去,两人常在日落的暮色里弹琴饮酒,十分快意。
有一天傍晚,孟浩然早早地就到了,不料左等右等,友人竟一直迟迟未至。久等友不到,孟浩然有点小失落,遂写了一首诗《夏日南亭怀辛大》感怀友人: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终宵劳梦想。
亭边有一座池塘,塘中荷花盛开,晚风送来荷花的阵阵清香。塘边竹林,清幽之境也有助于消解暑热,边纳凉,边抚琴,边怀友,这是专属于文人夏日的风雅。
中唐诗人刘禹锡也格外偏爱在水亭之中纳凉,有一次他在刘驸马府邸的水亭避暑,就感受到了水亭的绝妙,为此他专门写了《刘驸马水亭避暑》:
千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虚凉玉簟空。
琥珀盏红疑漏酒,水晶帘莹更通风。
赐冰满碗沉朱实,法馔盈盘覆碧笼。
尽日逍遥避烦暑,再三珍重主人翁。
当夏处之,凛若高秋。达官显贵们享受着水亭带来的清凉。到了宋代,水亭得以更新换代,不但以风轮送冷水凉气,还在蓄水池上和水亭四周摆设各种花卉,可谓冷风带香,芬芳满室,风雅有加了。到清朝,皇家则修建专门的山庄作避暑之用。
▲明 文徵明 《纳凉图》
去往深山
夏日的山中也是一个清凉世界,古人自然而然地把山中也当作了消暑的好地方。
宋人陆游有诗云:“城市方炎热,村墟乃尔凉。”
元代释英的《山中景》诗云:
六月山深处,轻风冷袭衣。
遥知城市里,扑面火花飞。
树木蓊郁,气清风爽,山涧泉旁,避喧纳凉。
相较于城市,山中气温偏低,自带凉意几许。加上山中既无闹市之喧嚣,又无熙攘之人流,因此,深山里,不止能消解暑热,还能缓解焦虑,调适心情。
大诗人李白在《夏日山中》中写道: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豪放不羁如李白,在炎炎赤日里,懒得摇动白羽扇祛暑,索性就找片杳无人烟的山林,直接解了头巾,任由松间的凉风吹过头顶。
悠然自得,好不快活!如此无拘无束,颇有魏晋名流的洒脱之风。
唐代徐凝也钟爱去山中避暑,坐在茂密的树木下避暑,惬意地听着知了的叫声。然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蝉声非但不会让人觉得聒噪,还反衬出林子的静,无怪乎作者会写出:
斑多筒簟冷,发少角冠清。
避暑长林下,寒蝉又有声。
▲《荷塘消夏图》 宋 苏汉臣
找个湖边
在热气逼人的日子里,河岸边、池塘边也是古人避暑的休憩地。毕竟,有水的地方就能吸热,释放凉气。宋代宫廷画家苏汉臣的《荷塘消夏图》就描绘了在荷塘边纳凉的女子们。
画中,碧水涟涟,荷叶田田,垂柳依依,荷塘边的凉亭一角,有两个身姿盈盈的仕女凭栏相望,隔着画面,似乎都吹得到凉爽的风,闻得到荷的清香。
北宋诗人秦观拄着拐杖,带着胡床,出门去寻找纳凉的地方。他来到了绿树成荫的画桥南畔,此处晚风初起,池莲盛开,幽香四溢,沁人心脾。
胡床可坐,可倚,亦可躺。他斜倚着胡床,听着船上的笛声在水面萦绕起伏,闻着盛开的莲花在风中飘着幽香,尽情领略纳凉的悠闲自在,惬意地写下了《纳凉》一诗:
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湖水碧波荡漾,的确是追凉的绝佳之地。“亭午息群物,独游爱方塘。”韦应物在夏至日这天正午,人和物都在歇息,静下来了,唯独他在池塘里游来游去过瘾极了。
“尽室林塘涤暑烦,旷然如不在尘寰。”韩琦带着一家人去林中的北塘边避暑,洗尽了夏日的燥热烦念,心情都豁然开朗了。
南宋时,民众还有以避暑为主题的节日,“是日都人士女,骈集炷香,已而登舟泛湖,为避暑之游”。众人乘船进入湖中树荫清凉之地,至晚上才返回:“盖入夏则游船不复入里湖,多占蒲深柳密宽凉之地,披襟钓水,月上始还。或好事者则敞大舫、设蕲簟,高枕取凉,栉发快浴,惟取适意。或留宿湖心,竟夕而归。”
由此可见,这一天,人们乘舟入湖,或游船赏荷,纳凉避暑,或恣眠柳影,荷香扑鼻,或散发披襟,浮瓜沉李,或酌酒以狂歌,或围棋而垂钓,游情寓意,盛况空前,炎热中还能这般欢快舒畅。
找片树荫
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绿树浓荫是从古至今的避暑首选,参天大树既能遮阳蔽日,还可净化空气,实在是乘凉的好地方。宋代画家(佚名)所作的《槐荫消夏图》,就描绘了一位文人在树荫下消夏的场景。
庭院里有一棵枝繁叶茂的槐树,槐荫下,一高士平卧榻上,衣不系带,袒胸露怀,自顾自地仰卧在凉榻上闭目养神,一双赤足高高翘起,洒脱而恣意。
榻边的条案上还摆着香炉、蜡台、书卷、茶具等物品,可能高士小憩后,还要在此读书赏画吧。
有一年夏日,杨万里正在桑茶坑道上赶路,雨后初晴,暑气蒸腾,溪水上涨,与堤岸快平齐了。岸边的柳荫下有个可爱的牧童,躺在柳荫下睡梦正甜,他那头牛在随意低头吃草,已经不知不觉地吃到柳林的西边了。
赶路的诗人此刻可能大汗淋漓,路过此处,看到悠哉的牧童,心中感怀,遂作《桑茶坑道中》:
清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荫西。
牧童放牛,是不分寒暑的,为了让牛吃好喝好,他们不怕山高路远,无惧坡陡溪深。夏季太热,牧童不再骑在牛背上,吹着横笛,他们把牛赶到牧场后,第一时间就是找片树荫避暑。牧童自知牛天性温顺,所以困了倦了,干脆躺下睡一觉也无妨。
“时方七月,绿树阴浓,水面风来,蝉鸣聒耳。邻老又为制鱼竿,与芸垂钓于柳阴深处。”这是清朝人沈复在《浮生六记》中对夏日避暑生活的记录。
正值七月,连日暑气逼人,沈复正想寻一处清凉之所消暑,恰好妻子陈芸喜欢沧浪亭,沈复请示母亲后,就带着芸搬到此地居住。
两人的居所四周绿树婆娑,浓荫掩映,清风徐徐。白天夫妇两人并肩垂钓,恰好就在池边的浓荫深处。一片绿荫,构造出他们酷暑中清爽的小日子。
▲明 尤求 《荷亭消夏图》
宅在家中
烈日炎炎,对于懒得出外寻找纳凉场所的人们来说,宅在家中避暑也是乐趣无穷的。
夏日长,在家中睡一个美美的午觉吧。幽居在沧浪亭的苏舜钦,就爱小院中,酣然入梦,还作了一首《夏意》:
别院深深夏篥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小院深深,幽静宁谧,诗人欹卧在轩屋中的竹席上,浑身都是清凉。闲望户外,只见榴花盛开,风姿明艳。
正午时分,骄阳当空,院子中却树荫满地。诗人午睡醒来,只听到园林深处不时传来几声莺鸟婉转的啼鸣。
夏日在家中,沈李浮瓜,也是消暑的妙计。李重元的《忆王孙·夏词》说:
风蒲猎猎小池塘,
过雨荷花满院香。
沉李浮瓜冰雪凉。
竹方床,针线慵拈午梦长。
要知道,西瓜在井水中冰过后,往往被浸润得又脆又凉,绿皮红瓤,吃上几块,暑气顿消。再去竹床上躺着乘乘凉,别提有多悠闲了。
当今人们宅在家中,空调WiFi西瓜是绝搭。古人的绝搭是蒲扇竹席西瓜,躺在竹席上,摇着蒲扇,同样是一件美事。
“木槿花开畏日长,时摇轻扇倚绳床。”钱起在家中避暑纳凉,园中花香袭人,他躺在绳床上一边闭目遐思,一边轻摇着蒲扇,清凉而自在。
“薄纱厨,轻羽扇。枕冷簟凉深院。此时情绪此时天。无事小神仙。”绵绵多日的梅雨过后,一晴方觉夏深。周邦彦支起薄薄的沙帐,躺在竹席上,轻摇羽扇,只觉凉爽舒畅。他觉得像天上没事可做的小神仙一样快活。
夏季酷暑难耐,
当我们在回望古人的避暑之法时,
也是在回味那份远古岁月里诗意的清凉。
愿你也能寻一处清凉,觅一场清欢!
愿你纳凉有方,一夏清爽!
-作者-
弯弯,愿用厚重作纸,清淡作笔,书写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