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的一个风水绝佳墓葬地----邙山
邙山又称北邙山,位于洛阳境内北面、黄河南岸,是秦岭山脉的余脉,崤山支脉。虽然海拔只有300米左右,但山势雄伟,东西横亘数百里。古人认为,立墓于此,可“枕山蹬河”,风水绝佳,因此一直是最受欢迎的墓葬地。相传是当时武则天,因在冬天要赏花,发了一道圣诣:来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百花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当百花不敢违抗圣诣,冬季万紫千红时,唯有牡丹没有开放,武则天一气之下,将牡丹从西安刺配洛阳北邙山上,然后,第二年,牡丹花开盛大鲜艳,又派人将牡丹烧焦了,然后牡丹在第三年开得更艳。从此洛阳的牡丹名贯天下。更有一段传神奇的故事,那就是樵童与花女的故事,他们变成了花王姚王和花后魏紫。
后来,这座山就神了,成了最佳的风水宝地,据统计,邙山的陵墓群涵盖了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后唐共6个朝代的24座帝王陵墓,还有秦相吕不韦、南朝陈后主、南唐李后主、大诗人杜甫、大书法家颜真卿等历史上的名人,也归葬于此。其他王侯将相、富商巨贾,那就数不胜数了。
让人人想不到的是,自古就有人留下了:“生在苏杭,葬在北邙”语境,这才叫“死得其所”。
有一个文人写下了,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旧墓人家归葬多,堆著黄金无买处。
邙山密集的古代权贵墓葬群,大大激发了盗墓者的创造力。闻名于世的盗墓工具“洛阳铲”。
而邙山崛起为古代最受欢迎墓葬地,很大程度上源于它面朝的是洛阳城——中国历史上数一数二的古都。
我们说邙山的好风水,是洛阳赋予的。别看如今的洛阳市平平无奇,放在全国就是一个经济总量排在40多名的普通三线城市;但是,若在宋代以前,洛阳的地位几乎无可匹敌,哪怕在中国历史第一城西安面前,也毫无愧色。洛阳,有“九朝古都”之说,也有“十二朝古都”之说,看具体怎么算吧。《史记》记载,“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洛阳是黄河中下游南岸的一块河谷盆地,西有崤山、中条山,南有熊耳山、外方山、伏牛山,东有淇山、嵩山;北面就是黄河,黄河南岸的邙山则成为一座天然的屏障,使洛阳免于黄河水患的侵扰。洛阳因此被称为“九州腹心”,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隋炀帝杨广开始了重新营建洛阳城的宏大工程。登基的第二年,公元605年,杨广亲自登上北邙山,南望伊阙,选择了西对龙门的一块地儿,重建东都洛阳。他任命天才建筑师宇文恺负责洛阳城的规划营建,工程十分浩大,每月役使的工人达200万人。这次洛阳城的重建堪称鬼斧神工。杨广的另一项宏大工程,是以百万民力凿通长达2000多公里的南北大运河,形成一个庞大的内河航运系统。而这个系统的中心,正是洛阳。江南、山东、河北的粮食物资,通过水运,经黄河直接进入洛阳。到洛阳后,经广通渠等继续西运,再转入长安。成为水运枢纽后,洛阳的商业急剧发展,城市人口迅速飙升到百万以上。
洛阳在武则天的手上,被赋予了“神都”之名,地位超越长安。684年,武则天致信西京留守刘仁轨,将刘仁轨比作萧何,并把长安托付给他,自己专心留在洛阳。同年,武则天改东都洛阳为“神都”,使之凌驾于长安之上。神都洛阳在武则天的运作下,迎来了史上最高光的时期。
诗人宋之问在诗里还原出洛阳繁花似锦的景观《寒食还陆浑别业》
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旦别河桥杨柳风,夕卧伊川桃李月。
742年,唐玄宗下诏东都改名为东京。看张籍的《洛阳行》
洛阳宫阙当中州,城上峨峨十二楼。翠华西去几时返,枭巢乳鸟藏蛰燕。
御门空锁五十年,税彼农夫修玉殿。六街朝暮鼓冬冬,禁兵持戟守空宫。
百官月月拜章表,驿使相续长安道。上阳宫树黄复绿,野豺入苑食麋鹿。
陌上老翁双泪垂,共说武皇巡幸时。
904年,大军阀朱温胁迫唐昭宗从长安迁都洛阳。这次迁都,不仅迁走长安的皇帝、百官和百姓,连建筑拆下来的木材都沿渭河和黄河顺水而下,一起运到了洛阳。长安遂为丘墟,沦为一般城市,从此与帝都无缘。
在五代时期,洛阳虽然与开封组成新搭档,轮流当国都,但谁都知道,洛阳只是开封的一个过渡和替身。北宋时期,洛阳称作西京,成为陪都。宋太祖赵匡胤曾想迁都洛阳,他弟弟说“大哥,你到洛阳吃什么啊”,一句话噎得赵匡胤没脾气。开封凭借大运河中心的区位优势,源源不断获取来自南方的粮食物资,而洛阳仅剩下了光辉历史涂抹的一层光圈。北宋灭亡后,洛阳沦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区域性城市。
如今,洛阳在全国是一座平平无奇的三线城市,2019年的GDP是5000亿元左右,排名全国城市第45位,大约相当于江苏泰州、浙江台州、湖北襄阳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