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星不是现在才有,给偶像写情书,为爱豆绝食,民国粉丝也疯狂!

1895年,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一家咖啡馆地下室里播放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部电影。此后短短100多年,电影就迅速成为人类娱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今我国电影行业发展也十分成熟,每次新电影推出后总能在线上和线下引发人们热烈的讨论,粉丝追星和围观群众“吃瓜”也时常登上媒体平台的热搜榜单。如果我们将时钟拨回一百年前,当初电影刚引进中国时,这个新奇的洋玩意会与古老的东方帝国产生怎样奇妙的化学反应?那时候的影迷是否也和现在的追星族一样疯狂?跨越时光回头看,光景还真有些似曾相识。

年轻的卢米埃尔兄弟

一、当中国人第一次接触电影

在电影被发明不久后,洞察商机的洋商不远万里将电影带到中国。在1896年8月的《申报》上就出现了有关上海徐园播放电影的广告。很快,“西洋影戏”在中国各地风靡起来。到了民国初年,除了香港、上海这些沿海贸易城市外,在湖北、北京、哈尔滨、长春等地,电影放映也开始流行。

中国早期的电影放映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商业运营体系,因此在播放上不拘一格。在茶楼、戏园,电影穿插在传统戏曲表演和其他节目中播放,就连饭店、澡堂也会为了招徕客人租借放映设备。国内电影的流行,驱使着西方国家加大在中国投资拍摄,但由于文化隔阂等因素,西方电影作品并没有得到预期的热烈欢迎。与此同时,民族资本也盯上了这块尚待开发的沃土。

1920年的花国大选引得上海万人空巷,可刚当上花国总理的王莲英却在获胜后被背负赌债的闫瑞生杀害抛尸。如此富有戏剧性的故事被中华影戏研究社和商务印书馆的影戏部联合拍摄成电影《闫瑞生》上映,首日票房便高达1300大洋,此后上座率更是常常爆满。这给有意开拓电影市场的民族资本打了一针强心剂。

2年之后,濒临破产的明星电影公司上映了历经8个月打磨的力作:《孤儿救祖记》。这样一部讲述家族内部遗产争夺的电影在当时大受欢迎,并成为了现象级作品。电影的成功不仅让明星电影公司起死回生,还让民族资本对待电影行业“遂达于狂热时代”。1923到1925仅仅2年间,全国各地共开设电影公司就多达175 家。而中国叙事影片类型的成熟和电影市场的繁荣也为明星和影迷群体的出现提供了基础。

电影《孤儿救祖记》剧照

二、中国最早的明星和粉丝

最初,国产电影少,国内演员更少。因此电影公司只需要关注电影作品本身的好坏,演员也只需留意自身的表演技巧即可。可在20世纪20年代末期,国产电影进入黄金发展阶段后,各家电影公司为了在腥风血雨的竞争中取得先机,便在电影选角上动起了心思。上海影戏院在拍摄《盘丝洞》时邀请了殷明珠担任女主角,并以所谓“殷明珠裸体表演”的卖点来宣传电影。电影上映后一日收入竟有2000余金。

电影《盘丝洞》剧照

演员群体也有人开始意识到个人影响力的重要性。出身豪门、长相美艳的杨耐梅在出演电影《诱婚》后一炮走红。可她不满足于此,开始自我包装。

每隔一段时间,杨耐梅就在公共场合露面,并联系娱乐记者拍摄,甚至会做出一些出格的行为增加曝光度。她懂得时尚的魅力,常常前往裁缝铺根据国外流行服饰私人订制各种在当时人们看来稀奇古怪的服装。有一次,杨耐梅为了在舞会上赚足眼球,便特意买了十双高跟鞋,这些高跟鞋长短、类型各不相同,最高的能有3寸,相当于10厘米。在舞会上杨耐梅根据不同的舞姿换穿不同的高跟鞋。这一举动让她成为当时时尚界有名的的“弄潮儿”。性感时尚的杨耐梅自然吸粉一片。少女贵妇一边自叹弗如,一边纷纷在下面模仿她的发型和穿着。男人们则会高价收购有她照片的杂志。

杨耐梅最巅峰时期出演了电影《良心的复活》。导演卜万苍为了票房,特意让杨耐梅前往电影院在影幕前与观众们见面。好家伙,电影放映直接成了大型粉丝见面会,影院竟然连续20天座无虚席,场场爆满。即使这样还有大批粉丝为见杨耐梅一面苦苦排队买票。后来,演员龚稼农在回忆录里这样感慨道:“杨耐梅风靡全国,疯魔影迷不知凡几!”

电影明星杨耐梅

三、精心包装后的明星能有多吸粉?

各个本土电影公司经历过20年代的残酷厮杀后,到了30年代,中国电影业趋于成熟。市场基本盘扩大,演员数量激增,各类电影刊物也层出不穷。更有趣的是,这时候的中国电影公司根据自身十几年摸爬滚打的经验,加上学习美国好莱坞模式,也总结出了一套相对成熟的明星宣传和人设塑造的商业技巧。

在宣传上,这些公司会安排媒体主动曝光旗下演员的生活日常、兴趣爱好甚至是情感生活,并把信息刊登在电影杂志上。除此之外,他们意识到广告除了能将明星影响力变现,还可以反过来扩大明星的知名度。于是会有选择性地让演员接广告。当时的《电声》杂志上这么说道:“胡蝶是味之素,徐来是顺丰牌的鲜橘水,严月闲是啤酒,黎莉莉是球鞋。”由此我们能看出在当时印有明星肖像的生活用品随处可见,这无形间强化了明星在人们心中的印象。公司还会根据明星的相貌和气质来对其进行包装,比如有“标准美人徐来”、“野猫王人美” 、“小鸟陈燕燕”等。

民国时期的电影杂志

电影公司的双管齐下使得当时涌现出了一大批明星。他们被粉丝众星拱月般拥戴着,其举手投足,一言一行,都有可能上第二天的报纸头条。不过和现在的明星一样,成名的同时也会带来些许困扰。

女明星胡萍就曾在日记中这样写:“正在吃饭,有客人来,是两位女士,带着难为情的样子很久才吞吞吐吐地说我们想要……要你的相片!”甚至还有“痴汉”男粉丝给明星写情书的,袁美云就曾收到过。信中这样深情地写:“美云姑娘,我心坎里的美云姑娘……我的房间里的四壁上,满贴了你的照片,这是从永安公司里买来的明信片,或是报纸上和杂志里剪下来的印刷品,你的倩影张张都是对着我在微笑!”电影皇帝金焰有时一天能收到十几封情书,还有女粉丝对他太过思念而绝食。

电影皇帝金焰

那时候明星身边不和现在一样保镖环绕,因此外出参加公开场合时常常会被粉丝们围追堵截。陆露明在前往公司途中,在霞飞路上被热情的粉丝团团围住,衣服都差点被扯破。白云则是在剧院被围困,当时正值天气炎热,差点没把他热得昏厥。这些中国初代明星如果知道如今的同行们时不时被偷拍,甚至还有被私生饭潜入家中的危险会不会感到庆幸呢。

文史君说

在灯红酒绿的都市里,在热闹繁华的上海滩,有这么一群人和如今的影迷一样,追逐于影幕上的莺莺燕燕,绝代风华,他们一边将明星视为偶像,模仿明星的穿着打扮、生活方式,甚至通过种种途径建立与明星之间的联系,享受着追星带来的精神满足,一边心甘情愿被电影资本割着韭菜。历史在这一刻仿佛神奇地发生了重合。然而无论在哪个时代,狂热粉丝的出现必然会促使电影公司将以明星为中心的电影生产作为重点,只注重演员的长相、影响力,不注重演员的演技和片子好坏。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电影行业的进步。而我们今天看到的有些心智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因为追星而影响了智力发育变得脑残,这种事也是值得警惕的。

参考文献

喻筱程:《民国时期影迷研究》,贵州师范大学 2019年硕士学位论文。

陈晓云:《中国电影明星研究》,中国电影出版社2012年版。

(作者:浩然文史·河南师大春秋学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