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邑之战:大唐三百年基业的开始

背景

隋朝末年,群雄并起,北方大乱,隋炀帝干脆放弃了治疗,把西京大兴城(长安)丢给了嫡孙代王杨侑,把东都洛阳丢给了庶孙越王杨侗,自己躲到江南醉生梦死去了。

隋炀帝的姨表兄太原留守李渊也是群雄之一。虽然他饱受炀帝猜忌,甚至被炀帝旁敲侧击地问怎么还没死,但他始终对大隋忠心耿耿,都是他的谋士裴寂和次子李世民在撺掇他起兵争天下……各位看官,你们信么?

李渊本地的民兵鹰扬府兵只有两万人,不算少,但这是乱世,对开局一座城的他来说,人马,当然是多多益善。李渊找借口杀掉了炀帝派来监视他的郡丞王威和虎牙郎将高君雅,这样他就可以不限量地招兵买马了。招兵容易,得马不容易,于是李渊和东突厥始毕可汗结盟,由始毕可汗确保李渊不被突厥偷家,为李渊提供人,更重要的是连李渊所缺少的马也一并提供。

李渊的长子李建成和四子李元吉也从河东郡赶来,加入了父亲的队伍。裴寂、李建成、李世民建议李渊坚持大隋忠臣的本心(你们信么),打出拥护隋朝的旗号,夺取西京,拥立杨侑为帝,挟天子以令诸侯。

危机

从太原向西京进军,就要沿着汾水南下,当然也要拔除一些碍事的钉子,比如西河郡。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李建成和李世民不负李渊期望,仅用数日就拿下了西河郡。

李渊招募到了一万军队,加上原先的,一共三万,他觉得可以出发了,于是留下李元吉看家,以李建成、李世民为左、右领大都督随军;同时派通议大夫张纶率五千人对付西侧的稽胡部落及离石、龙泉、文成等郡,省得他们给自己的侧翼找麻烦。

但是,李渊还是遇到了一些意外。古训有云,兵贵神速,可由于大雨,他在贾胡堡(在今山西晋中灵石县)停留了半个月,西京的杨侑早就反应过来了。年轻人虽然没见过大世面,但基本的操作还是懂的,他派骁卫大将军屈突通率数万骁果驻守河东郡,虎牙郎将宋老生率二万精兵北进到贾胡堡南五十余里的霍邑(今山西霍州),显然就是要彼此呼应,阻止李渊。

霍邑的地理位置非常好,北方李渊军的动向尽收眼底,对李渊来说,敌暗我明,已经不利,即使只考虑宋老生的军队,1.25倍的兵力也距离兵法“十则围之”的攻城所需甚远,一旦宋老生也招兵,李渊的兵力优势就会消弭于无形,甚至被反超。更糟的是,李渊的粮草还没跟进,同时又有传言:突厥和其割据马邑的扶持对象刘武周合谋要来攻打太原;势力如日中天的魏王李密心思难测,指不定也会对李渊动手。

种种不利条件下,李渊的手下们纷纷建议李渊撤军,李渊甚至确实已经命令一些军队撤回去了。

但是,有人站了出来:

我们的敌人没看起来那么可怕!

突厥支持的势力多了去了,才不会把筹码都押在刘武周身上!

李密攻打洛阳都来不及,哪有空管我们?

至于宋老生,他为人轻躁,有勇无谋,并不是我们的对手!只要雨停了,我们仍然可以按原计划进军,拿下霍邑,干掉宋老生!

如果我们现在撤军了,这些敌人都会从四面八方杀来,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军队不能撤!霍邑之战必须打!

这些扭转了大唐国运的明白人都有谁呢?史书记载有一些分歧:《大唐创业起居注》说是李建成和李世民,《唐书·太宗本纪》说是李世民,《攀龙台碑》说是右光禄大夫武士彟,《唐俭墓志》说是记室唐俭。但其实这些记载未必彼此冲突,只是因为各文中需要突出写的主角各不相同,主角以外的其他人都被淡化处理了,才显得好像立功的只有主角而无关旁人一样。最符合各方记载的可能性就是,李建成、李世民、武士彟、唐俭都曾经劝说李渊放弃撤军。李渊也听从了他们的意见,还把已经撤回的军队追了回来。

决战

正好太原也把粮食运到了,李渊需要面对的麻烦也就解决了一部分。冷静下来以后,他也揣摩了一下对方的心思:

我的手下觉得我该知难而退了,那么敌军呢?敌军能想到我最终会选择迎难而上吗?

等到雨停了,李渊就继续进军。但如何出其不意,仍然是个问题。根据一些后世的记载,当时有个白衣服的老人不请自来,自称是霍山神派来的,还口称李渊为大唐皇帝。

李渊当时的封爵是唐国公,而白衣老人要做的就是让自己的预言成真。他告诉李渊:让军队沿着霍山走七十多里,都能到达霍邑东南,山神可以帮您破敌,别无所求,只求您将来一统天下以后,给山神立个祠。

果然如有神助,李渊刚找到傍山小路的时候还有雾,但走着走着,天就晴朗了。

始毕可汗派军马相助;李密写信请求与李渊联合;李渊的老朋友河东县县长卢赤松闻讯,弃官前来迎接。

这些对李渊来说都是好消息,却还远不足以保证击溃宋老生,最早赶到战场的是他的骑兵,只有数百人,他的主力、那些两条腿走路的步兵显然只能慢一拍;何况宋老生并非全无准备,他又招募了一万军队,身为守方却已经在军队数量上压制了攻方。

这种情况下,李渊如果围城强攻,宋老生一点都不会怕。但是李渊困难最大、军心最不稳的时候,宋老生只是原地驻扎而没有主动杀奔贾胡堡找李渊聊天,就已经反过来增加了李渊的信心,李渊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寻找宋老生的短处,加以利用。

李建成和李世民指出,宋老生出身寒微,有勇无谋,只是因为有平定小盗贼的本事才有现在的名声,我们可以用轻骑挑战,不信他不出来。如果他不战,我们就传出消息,说他是和我们谈好了条件才不出战的,到时候他身边的人就会弹劾他,看他怎么固守!

李渊的女婿右领军大都督府长史柴绍,就是大名鼎鼎的平阳公主的丈夫,也来到霍邑城下观看局势,回报说:宋老生一夫之敌,我兵到了,他必出战,可以俘虏!

在小辈们的打气和支招下,李渊派府掾殷开山催促后军,自己带着麾下左右数百轻骑先到霍邑城东五六里等待自己的步兵,派两个儿子领着数名骑兵出现在霍邑城墙下,又分兵十余队从霍邑东南巡行到西南,都举鞭指挥,做出一副要安营围城的样子,还对城中破口大骂。

宋老生也看到李渊的后军逐渐上来了,但他对自己有信心,觉得敌军来得正好,准备一战全歼,就从东门、南门分兵杀出,背城列阵。

宋老生出来得太着急了,李渊的军队不仅人没有来齐,连午饭也没顾上吃,李世民说机不可失,打完仗再吃吧。于是李家人分工合作,李渊和李建成在城东列阵,李世民和柴绍在城南列阵。

将宋老生从固守模式诱入野战模式只是计划的一部分,具体如何在野战中靠步兵击败宋老生又是另一个问题。宋老生的军队都是隋军的精锐,初次交战,李渊落败,李建成还坠了马(至于是史官为了丑化大少爷而瞎编了黑材料还是温大雅为了给大少爷遮羞而存心不写就交给各位看官自己判断了)。

李渊战败了,当然要撤退,志在全歼敌军的宋老生当然也不会放过他,一追杀,就追杀到了数里之外,还扎下了营寨。

他果然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有勇无谋:离老窝太远了,是要出问题的,回家的路虽然是他一路推过来的,但并不能保证不会有敌人出现。

李世民带着军头段志玄等二骑突然从南原陡坡上杀了下来,从后方冲入隋军,李世民亲自拿着两把刀,见人就砍,砍了数十人,砍到两把刀都缺了,衣袖里都是血。

隋军崩溃了,兵器也不要了,逃命要紧!

李渊趁机大喊:我们已经擒杀了宋老生!

老大都死了,这仗还怎么打?隋军的斗志愈发瓦解了。也有一些跑得快的想回城,但李建成和李世民已经率军杀到了城下,阻断了他们回城的道路。

这些被拦在城外的隋军中,就有事实上仍然健在的宋老生。他丢了自己的坐骑,直扑护城河,城上守军显然还认得这位老大,把绳子扔了下来,宋老生抓起绳子就往上爬,但爬了一丈有余,大约相当于三米高的时候,他感到脖子一疼,然后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拿下他的人头的勇士是李世民下属统军刘弘基部下军头卢君谔所部。

日暮时分,战场尸横遍野,流血数里,李渊大获全胜。虽然没有吃饭,但斗志正锐,而对方的守将和主力都已经完蛋了,此时不破城,更待何时?

甚至都不需要攻城器械,李渊只花了一个时辰就拿下了霍邑。

后记

此战,李渊手下归左领大都督李建成统领的有:统军长孙顺德、统军窦琮、左统军姜宝谊、左三统军李思行;归右领大都督李世民统领的有:长史柴绍、右一统军王长谐、统军刘弘基、统军杨屯、右三统军李高迁、领兵队主许洛仁、军头段志玄。

其他还有:记室参军温大雅、府掾殷开山、大将军府长史裴寂、司功参军姜謩、图书王湛、右光禄大夫武士彟、后来官至大将军上柱国的郭某、朝散大夫庞卿恽、通议大夫樊世兴、记室正议大夫唐俭。

而作为失败者,宋老生这边的记载显得单薄很多,甚至都无从查找当时他手下都有哪些有名有姓的人,唯一有记载的还是一位曾随李渊征战的老部下。

李渊也知道老朋友参战了,派人到处寻找对方的尸体,没有找到,于是伤心地对左右说:此次因为宋老生抵抗,霍邑生灵涂炭,连我的老部下也战死了,以后如果能用文德,就不用兵戈了。

他当然找不到老朋友的尸体,因为他的老朋友鹰扬郎将常达根本就没有死,只是害怕李渊追究到他的头上而躲了起来。

城破后,李渊对所有作战有功的人都论功行赏,又慰劳吏民,说除了宋老生以外,不会再怪罪旁人,并将被俘和投降的人全都收编加入自己的阵营,不区别对待。这些人仿佛得到了重生的机会,感激万分。有些关中军士不想跟着李渊打天下,只想回家,李渊就授他们五品散官让他们回家。

即使对敌首宋老生,李渊也按他生前的官职以礼将其下葬。

这一切当然是为了收揽人心。很多人因此归附李渊,李渊都给他们朝散大夫以上的官职,连逸民、道士等也被吸收进了队伍。常达也敢于主动出来找李渊了,李渊也就欣喜地发现老朋友其实还活着。

李渊乘胜进军,分兵牵制蒲州守军,又击破了屈突通的阻拦,因为华阴令李孝常投降得到了重要的粮仓永丰仓,又和平阳公主、堂弟李神通的军队会师,等兵临大兴城时,他的军队已经达到了二十万人。

至于后面的事,相信各位看官都比较熟悉了吧。后来唐代宗下诏祭祀霍山,铭记山神的功德。

当然,封建迷信是古人的局限性,李渊能够在霍邑之战中一举为唐朝未来三百年帝业奠定基础,固然有天时地利的帮助,但更重要的,还得是人谋,总不能指望神仙亲自下场帮他砍人吧。

IOS系统打赏通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