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品慢读|《曾国藩家书》第98期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汉族,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19世纪中叶。该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尽管曾氏留传下来的著作太少,但仅就一部家书中可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曾国藩作为清代著名的理学家、文学家,对书信格式极为讲究,显示了他恭肃、严谨的作风。
禀祖父母·要叔父教训诸弟以管家事
【原文】
孙男国藩跪禀祖父母大人万福金安:
三月十一日发家信第四号,四月初十、廿三发第五号、第六号,后两号皆寄省城陈家。因寄有银、参、笔、帖等物,待诸弟晋省时,当面去接。四月廿一日接壬寅第二号家信,内祖父、父亲、叔父手书各一,两弟信并诗文俱收。伏读祖父手谕,字迹与早年相同,知精神较健,家中老幼平安,不胜欣幸。游子在外,最重惟平安二字。承叔父代办寿具,兄弟感恩,何以图报!
湘潭带漆,必须多带。此物难辨真假,不可邀人去同买,反有奸弊。在省考试时,与朋友问看漆之法,多问则必能知一二,若临买时向纸行邀人同去,则必吃亏。如不知看漆之法,则今年不必买太多,待明年讲究熟习,再买不迟,今年漆新寿具之时,祖父母寿具必须加漆。以后每年加漆一次。四具同加,约计每年漆钱多少,写信来京,孙付至省城甚易。此事万不可从俭,子孙所为报恩之处,惟此最为切实,其余皆虚文也。孙意总以厚漆为主,由一层以加至数十层,愈厚愈坚;不必多用瓷灰、夏布等物,恐其与漆不相胶粘,历久而也。然此事孙未尝经历讲究,不知如何而后尽善。家中如何办法,望四弟写信详细告知,更望叔父教训诸弟经理家事。
心斋兄去年临行时,言到县即送银二十八两至我家。孙因十叔所代之钱,恐家中年底难办,故向心斋通挪,因渠曾挪过孙的。今渠既未送来,则不必向渠借也。家中目下敷用不缺,此孙所第一放心者。孙在京已借银二百两,此地通挪甚易,故不甚窘迫,恐不能顾家耳。
曾孙兄妹二人体甚好,四月廿三日已种牛痘,万无一失。系广东京官设局济活贫家婴儿,不取一钱。兹附回种法一张,敬呈慈览。湘潭、长沙皆有牛痘公局,可惜乡间无人知之。
英夷去年攻占浙江宁波府及定海、镇海两县,今年退出宁波,攻占乍浦,极可痛恨。京城人心,安静如无事时,想不日可殄灭也。
孙谨禀。
道光二十二年四月廿七日
【译文】
孙儿国藩跪禀祖父母大人万福金安:
三月十一日寄出第四封家信,四月十日、二十三日寄出第五封、第六封家信。后两封信都寄到了省城陈家。寄有银子、人参、笔、帖等物品,等到弟弟们到省城时当面去取。四月二十一日,接到壬寅第二号信,其中祖父、父亲、叔父亲笔信各一封,两位弟弟的信和诗文都收到了。伏读祖父手谕,字迹和早年相同,知道精神比较强健,家中老少平安,不胜欣幸!游子在外,最重要的只有“平安”二字。承叔父代办寿具,我们兄弟十分感恩,不知如何报答?
湘潭带漆,必须多带。这种东西难以分清真货假货,不可以邀人去同买,反而有奸诈弊病产生。在省考试时,向朋友请教看漆的方法,多问就能略知一二了,如果临买漆时,邀请纸行人同去,那一定吃亏。如不知看漆的方法,那今年不必买得太多,等明年懂得熟悉了,再买也不迟。今年漆新寿具时,祖父祖母的寿具必须加漆,以后每年加漆一次,四具同时加,大约每年漆钱要多少,写信来京城,孙儿寄钱到省城很容易。这件事万万不可以从俭,子孙所要报恩的地方,只有这个最为切实,其余的都是空文章。孙儿的意思,总以厚漆为主,由一层加到几十层,越厚越坚固,不必多用瓷灰、夏布等,恐怕这些东西与漆不相黏合,时间久了会脱壳。然而这件事孙儿没有经历讲究,不知道要怎样做才尽善尽美。家中怎么筹办,希望四弟详细写信告知,更希望叔父教训几位弟弟,经理家事。
心斋兄去年临走时,说到县便送银二十八两到我家。孙儿因为十叔所代的钱,恐家里年底难办,所以向心斋挪借,因他曾经挪过孙儿的,现在他既然没有送来,那就不必向他借了。家里现在还不缺钱花,是孙儿所第一放心的,孙儿在京城,已借了银子二百两。这里挪借很容易,所以不很窘迫,只恐怕不能顾家。
曾孙兄妹两人身体很好。四月二十三日,已种了牛痘,万无一失,是广东京官设局救济贫困婴儿,不取分文。现寄回种牛痘法一张,敬呈堂上大人一看。湘潭、长沙都有牛痘公局,可惜乡里没有一人知道。
英夷去年攻占浙江宁波府及定海、镇海两县,今年退出宁波,攻占乍浦,极可痛恨。京城人心,安静得好像没事一样,我想不久当可歼灭。
孙儿谨禀。
道光二十二年四月二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