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砖学士眼里的大唐天下

流水账预警:感觉主角身上实在没有太多不得不说的亮点,所以本文就聊聊他这一生都亲历过什么。

唐德宗贞元十二年(796年),三十一岁的李程考中了进士,又通过了宏辞科考试,以一首《日五色》赋一鸣惊人。

在唐朝,姓李的不一定就是宗室,但李程是货真价实的宗室。就是关系远了点——他是唐高祖堂弟襄邑王李神符的五世孙,和皇帝早就出了五服了,皇帝完全有理由不认他这个亲戚,宗室身份完全没给他带来好处,他也就和一般的新科进士一样在藩镇上班,调任蓝田尉后,看到有一起案子积压了十年,就自己处置了。

可能就是因为这类缘故,贞元二十年(804年)京兆府考功,李程拔得头筹,于是做了京官,先做监察御史,再做翰林学士。

当时也没有钟表,学士们上班常通过日影判断时间,李程性懒,太阳过了八砖才到,于是人送外号“八砖学士”。反正看起来,他也没因此被惩罚。

他有幸见证的第一个大场面,是永贞革新——主角王叔文排斥异己,将李程排挤出了翰林院。

然后,他又有幸参与了永贞内禅的前奏,与卫次公、郑絪、王涯起草诏书,立皇长子广陵王李淳为皇太子,勾当军国大事。李淳后来改名李纯,就是后来的唐宪宗。

唐宪宗登基后,李程被出为隋州刺史,因能治理,赐金紫服,后来又一度去四川上班,还曾奉命去任命宣武节度使韩弘为讨伐割据淮西的吴元济的都统(总帅),还做过代理京兆尹和代理科举主管。

元和十二年(817年),和宰相裴度交好却和另一宰相李逢吉不合的监察御史韦楚材被贬,宪宗找李程了解了一下情况。

众所周知裴度是最终平定淮西的总帅和大功臣,而李逢吉的形象就有些奸臣的样貌了。这事算是李程第一次和李逢吉同框,还是间接的。

第二年,李程被出为鄂岳观察使,曾为他起草拜官诏书的白居易作诗《行次夏口先寄李大夫》。这当口,也赶上柳宗元去世,刘禹锡写了一篇《为鄂州李大夫祭柳员外文》,算是代李程向这位永贞革新中的失败者表达了一下哀思。元和十五年(820年),韩愈也写了一篇《除官赴阙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

次年,刘禹锡又作《鄂渚留别李二十一表臣大夫》。这一年,已经换了年号,皇帝已经是唐穆宗了。

不久,李程就做回了京官。

唐穆宗在位不长,不久,未成年人唐敬宗就登基了。

就是这个被认为“不君”的以顽童形象闻名于世的敬宗,让李程走上了人生巅峰。正经算起辈分,李程比皇帝大六辈呢。

成就李程宰相之路的,是奸相李逢吉——他在向小皇帝推荐宰相人选时,把李程列在了第一位。

以后,他会后悔的。

敬宗年轻爱玩,贪图享乐,刚登基就想大兴土木搞大工程。

李程劝阻:先帝还没凉呢。

于是本来被用来重建宫殿的木石被改用作修皇陵了。

敬宗虽然“不君”,但从这件事来看,还是有谱的,甚至可以说把在大旱之际还大建宫殿还不听劝的汉明帝都比下去了。

先前裴度被李逢吉排挤,连惯例的使相头衔都没有得到,李程和另一名臣韦处厚为裴度争取到了这一迟来的待遇。

宝历元年(825年),鄠县令崔发听说五坊使在殴打百姓,很生气,命官吏去抓人,结果抓了一个宦官,因此获罪被捕,被五十余宦官打得毁容折齿,遇赦不获释。给事中李渤为崔发求情,却被认作崔发党羽踢到广西去了。

给崔发申冤的使命就落到了身为宰相的李程身上,还有其他宰相,窦易直和……李逢吉。

那天,敬宗找三位宰相去延英殿谈这事,三位宰相都为崔发求情,说崔发虽然犯了大不敬之罪,但他老母已经八十高龄,忧郁成疾了;而且这位崔母也不是一般人,她是已故宰相韦贯之的姐姐。

敬宗仿佛如梦初醒:之前那些谏官光大喊崔发冤枉,都不说崔发犯了大不敬,也不曾告诉朕崔发还有个老母亲!于是派宦官送崔发回家,又慰问崔发的老母。老太太哭着当着宦官杖打崔发四十下,谢恩,这事就算完了。

这件事,李程和李逢吉做回了队友,一起做了一件救人的好事。

但同一年接下来另一起闹出了人命的剧情却显示,他俩早已闹掰了。

有个官员叫武昭,果敢勇敢还有辩才,曾经出使悍然割据的吴元济淮西军而无惧色,被吴元济厚礼遣返,很受裴度任用,官至石州刺史,以为可以越做越高,结果却被改任袁王府长史这样的闲官。李程的族人水部郎中李仍叔对武昭说:“李程是想任用你的,是李逢吉不肯。”于是武昭在一次酒后吐狂言,说要杀了李逢吉。

李逢吉知道后,也没怎么样,只是通过自己和武昭的共同好友左金吾兵曹茅汇送礼和武昭结交,一副息事宁人的做派。

等据说裴度要回朝了,李逢吉就变了脸,把武昭抓了起来。李逢吉的族子李仲言去诱导茅汇把李程也咬下来,但被茅汇拒绝。

经过调查,李仲言诱供的事也被查了出来,李仍叔、李仲言、茅汇都被贬官流放,主要当事人武昭被杖决,人们都觉得武昭冤枉。诗人李涉因为是武昭的好友,也被流放了。

李逢吉排挤李程、阻拦裴度的阴谋总算没得逞。

宝历二年(826年),李程罢相为河东节度使。

李程善辩且多智算,能改变敬宗的心思,而敬宗受尊号大赦天下时也赐李程一子出身。但这对相差六辈的本家的君臣缘分,在敬宗被宦官杀害后也就走到了尽头。

唐文宗太和四年(830年),李程调任河中。太和六年(832年),回京任左仆射,也就是事实上的尚书省长官。

文宗对李程仍然礼遇,赞他“高飞之翮,长者在前。卿朝廷羽翮也”。

太和七年(833年),李程任宣武军节度使;太和九年(835年),再任河中节度使。

因此,他错过了当年年底的一出好戏。这出好戏叫甘露之变,唱主角的那位,正是意图通过诱供拉他下水的李仲言,当时已经改名叫李训,做到了宰相。

李程曾奉命为宗室河东节度使李载义作纪功碑。李载义的宗室血统相对近一些,是唐太宗废太子李承乾的后人。但写作时遇到了一点实在超出了八砖学士的能力范围的小尴尬:这位堂堂的太子后人竟然没有表字。当然这难不倒唐文宗,他取《尚书》“凡厥正人,既富方谷”之句,为李载义赐表字方谷。

甘露之变前,李载义被召回长安,河东节度使换成了李训的党羽户部尚书判度支王璠。王璠是个不靠谱的人,之前就因泄密出卖了曾经和文宗合谋除宦官王守澄的宰相宋申锡,导致王守澄及其党羽郑注倒打一耙,宋申锡几乎被以谋反处决,不久死于贬所。

很难说文宗对甘露之变是知情或参与的,当目睹李训的人手持兵器杀人的时候,他实在很难给这样的李训发好人卡,当李训意图从宦官手里把文宗抢回来时,文宗还当场叱责了李训。更大的可能性是李训和早已倒向文宗的郑注连续干掉了王守澄和三位宰相以后,自以为天下无敌了,就把神策军第一人仇士良当作了假想敌。

然而,还没得手,这俩就互相算计上了。不知有没有顾忌王璠有泄密前科的因素,反正彼此争功是肯定的了,李训不和已受任为凤翔节度使的郑注打招呼就擅自提前动手了,于是乎,玩脱了;王璠在案发现场的表现也十分符合人设,“股栗不敢前”。

于是,仇士良进入暴走模式,李训、郑注、王璠都死了,文宗莫名躺枪,而且由于有结连李训、郑注除掉王守澄的“前科”,这事他根本说不清楚了。

包括李训在内,当时在位的四位宰相全部交代,其中一位就是当初和李程一起写诏书的王涯。这事王涯压根没参与,但仇士良把他屈打成招做成了所谓“弑君立郑注为帝”的谋反案主谋。

而李载义就这样逃过一劫,继续做河东节度使直至去世。

甘露之变的另一大直接后果是和李程平辈的李石做了宰相,领导文官集团与仇士良等宦官周旋。

开成元年(836年),李程做回仆射。次年(837年),李程出为山南东道节度使。李商隐《樊南文集补编》有《上汉南李相公状》。次年(838年),张祜作《戊午年感事书怀二百韵谨寄献太原裴令公淮南李相公汉南李仆射宣武李尚书》。

同年,李石被仇士良刺杀未果,吓得辞相,朝廷甚至没为他设践行宴。

仇士良不但大杀宰相、朝臣,以后还要变更皇储,拥立新君。

新君唐武宗登基那年,李程第三次官拜仆射;会昌元年(841年),他又受命写纪功碑文,这一次的主角不是别人,正是仇士良。

同年,李程改任东都留守。

会昌二年(842年),牛僧孺被任为东都留守,显然李程已经不在任了,很可能就是已经在任上去世了,卒年七十七岁,谥号缪,实在不是什么好谥号。身后有《李程表状》一卷、《李程集》一卷;除了经常作赋以外,他还给名将李光颜写过神道碑。此外,他还教育出了一位诗人——李廓,取得了在《全唐诗》存诗十八首的成就。李廓不算著名诗人,做武宁军节度使的时候不到来年新麦成熟就被悍将驱逐了。但是,李廓有个著名的朋友,为他写过《酬鄠县李廓少府见寄》、《净业寺与前鄠县李廓少府同宿》、《送李傅侍郎剑南行营》等诗。这个朋友,就是“诗奴”贾岛。

只要再过一年,武宗就会逼退仇士良,并和当初曾被李训、郑注驱逐的宰相李德裕一起缔造会昌中兴的局面。

只是这一幕,八砖学士没有看到。

《旧唐书》史臣曰:程不持士范,殁获丑名。君子操修,岂宜容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