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苏:藐视权威的自我分析
亚里士多德曾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作为柏拉图的弟子,亚里士多德无疑是一个可爱而又可憎的学生。我喜欢这句话,无疑便成为是亚里士多德的忠实拥趸(粉丝),当然,如果亚里士多德代表真理的话,内心里更愿意和他做朋友。
一、藐师的自我精神分析
过往岁月中,我常在一些公众场合会和老师冲突,因为某些理念和事实而争辩,给人一种藐视权威的感觉,不尊重老师。小学时就喜欢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在大学课堂上,我会和老师争辩;在一些培训课上,我会反驳老师的一些观点;有时过程会很激烈劲爆。记得有一次在曾奇峰的精分课上,与他进行了激烈的交锋,貌似平分秋色,但我伤害了在场的大多数学生的恋父崇拜情结,这种表达方式也体现了我内在的自卑和自恋,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众人的目光,其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引得众人侧目。
俄狄浦斯期与父亲的关系:
当处于这样的时候,我情绪上会有很多的反应,比如表达的冲动、兴奋、洋洋自得、开心以及懊悔、自责、愧疚、难过、恐惧等等。每次我都会内省分析自己的这种习惯性行为。通过不断的深入分析自己这种行为,发现和原生家庭有关系,特别是与父亲的关系相连。小时候父亲的缺位,同时父亲在村里一直是被取笑的对象,我曾经因为这个与人干架很多次,我在俄狄浦斯期成功的取代了父亲的位置,赢得了母亲的爱和关注,作为俄狄浦斯期的胜利者,我成了家里的“假丈夫”和“小爸爸”,我固着在这种状态中,加深了内在的自恋,压抑了本有的自卑,通过这种方式来突出自我,渴望得到认可和尊重,同时取代权威,自己成为权威(父亲),即恋母弑父情结。这也是自卑的反向形成。因为父亲的无能觉得自己有一个这样的父亲而自卑,也因为自己成功取代父亲而自恋,在这种矛盾的状态中挣扎纠结。
还有一件事情也有与老师的情感有关。我记得初中时,班上写作文,我用心写了一篇作文,用了很多成语,得了班上唯一的满分。当时自己很高兴,很自豪,正打算炫耀一番,没想到语文老师在班上宣布我这篇作文是抄袭的,重重的批评了我,我当时分辨说是我自己写的,但老师根本不信,一定说是我抄袭的,哪个成语在某人的文章上有,说我狡辩,做了错事还不承认,简直死不悔改,把我骂的狗血淋头,我当时就低着头流着眼泪,默默的哭泣,心理好委屈,好难受,天都塌下来了,非常的羞耻,感受着全班人鄙视的目光,让我对老师的信任降到了冰点。这次事情沉重打击了我的自信和自恋,让我在全班同学面前没有面子,深受屈辱。对于老师的盲目崇拜完全被打破,原来老师还会这样,这么不顾事实,不明道理,不懂自己,深深的绝望和失望。后来毕业后,我比较少去拜访初中老师,也与这个有关系。
虽然随着分析的深入和自我认知的加深,除了这种情结和情绪之外,我发现好像不完全是这样,还有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二、好学怀疑自负单纯的孩子
书籍是人类心灵的营养。
从小到大,我很爱思考,酷爱学习,自学是我一直以来的学习方法,对于确定性的知识(书本上)喜欢抱有一种怀疑精神,“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一直是我的学习信条,喜欢黑格尔的正反辩证螺旋上升理论。不盲目迷信,不盲目轻信,经过自己的思考和感受才会接受一些东西,所以一直都像一头疯牛一样,不断的啃食这各种书籍,广博的学习各种知识,小时候我们那个小山村里的所有人家里的书都被我借来(偷来)读了(武侠小说,言情小说,报纸,诗词,读者文摘,文学杂志,科学杂志,连环画,历史等等),感谢大哥,哥哥喜欢看书买书,这个方面受哥哥的影响很大。后来长大了,我的零花钱绝大多数都用来买书,记得以前搬家时,一箱一箱的书,经常邮费都要花好几百。老婆笑语:孔夫子搬家,尽是书。大学时,大部分时间都泡在图书馆里,喜欢西方哲学、国学、各种小说、历史、名人自传、社会学,心理学、美学、诗歌、军事著作等等。古代欧阳修说平生学习有三上:枕上、马上、厕上。我差不多就是这样。一有时间就看书,简直是如饥似渴。
古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自得。这是我最快乐的一件事情。因为爱读书,所以很早就懂得了很多的知识和道理,也提升了自己对于道的鉴赏力和领悟力,训练出一双锐利的眼睛和敏感的耳朵,如同挑剔的音乐家一样,很容易就听出曲子里的细微问题,形成了自由思辨的方式,喜欢西方式的课堂模式。有时幻想要是自己生在春秋战国时百家争鸣时代、古希腊的逍遥派盛行或民国时大师辈出的时代多好。
同时没有彻底的领悟书中的道理,在人情世故上缺乏历练,好争辩,好反驳别人,自以为天下第一,目无余子,个性偏激,孤芳自赏,不近人情,好为人师,沾沾自喜,思想的洁癖,典型的自恋狂,水仙花情结的标准版。在表达方式上,因为内心的情结而表达的过于激烈,带有大量的个人情绪和偏见,没有在意世俗的关系,这也是为人历练的青涩和缺陷,有时会让人下不来台,从而伤害到他人。
记得大学时有位同学借我的一本心理学书看,我当时脱口而出:“我怕你看不懂!”现在想来真是汗颜,汗如雨下,恨不得找个地洞钻下去!真诚的向那位女同学道歉。
那时注重寻道而没有德行,恃才傲物,不懂人情世故,也是迂腐固执。真是难为了我的朋友们,能容得下我这样的状态。感恩铭记在心。这个世界并没有因为我的偏执而抛弃我,让我有重新修炼的机会。后来感悟《道德经》才明了自身的问题,看了易经乾卦的潜龙勿用,坤卦的厚德载物,含章可贞,深有体会。
三、师者在我心中的意义
韩愈对于师者有过定义: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深以为然。因为一直本着自学自悟的方式(以心为本,以道为师),我涉猎了大量的书籍,喜欢易、佛、道、儒、兵、医等百家理论,喜欢古典哲学、人文和历史,喜欢心理学各个流派的整合,对于“道”与“真理”有着一些自己的感悟和感受,我所求者,是对人生和世界的道的终极感悟,对于真相和真理的认知。
由此我对于权威本身并没有太多的认同,我觉得大家都是人,没什么了不起的,我们都是平等的,不过我对于师者这个位,老师是否在传授道与真理,是有些标准和要求。
介于此,我明白了为什么自己在公众场合和老师争辩的底层缘由。原来当老师在讲课时,讲授的东西可能会误导大众时,我会直觉的难受,全身不自在,内心在低语:“怎么这么基本的道理都不懂,这不是误人子弟吗?”所以我想纠正,告诉大家,其实不是这样的,典型完美救世主情结。记得有次参加一个机构的邀请课,是一个心灵成长推广课程,老师推崇国外的某些“心理学”(奥修学派为主、教练技术为辅,加了点格式塔、家排的概念),在课上大批精神分析、心理咨询和中国传统文化,我愤而争辩,搞得大家都下不来台,让主办方也很为难,最后被驱逐出场。现在想来形式过于激烈,其实我可以默默离场。“道不同不相为谋”嘛,何必认真呢?
如果我听到了一堂好课,不会产生这种冲动,我会由衷的欣慰,如饮良茗,非常认真的听讲。如石鸥老师的教育课、彭运石老师的心理史课、林崇德老师的心理课、弗兰克的格式塔团体、樊富珉老师的团体课、欧文亚龙的团体治疗课等等。如同看书,与作者神交,游于智慧的海洋,引为知己。
而对于有些老师,有时只是一知半解、断章取义、信口开河、大放厥词时,我会很有情绪。当然这还是我自己的问题,有位台湾老者曾和我说:“也许这就是那个场的学生的缘分,只能接收到这个程度。不必太认真。”对我很有触动,感恩这位老者。
四、归于平凡,与人为友
随着对于世事的认知,我知道真理重要但还需要维护关系,尊重他人,明道而需要善巧,修炼德行。除了争辩还有其他更好的方式,如用柔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见,用征求意见的方式来表述,不再直接僵硬的表达,去体会对方的状态,理解对方的水平,有些东西不能强求的,我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见,私下里进行沟通,也可以不沟通,也许别人就是这样,接受就好了,世界不完美才完整。同时如果攻击我,我也会很强烈的反击,我对攻击很敏感,对于他人的自恋也很敏感。
我知道,吾爱吾师,我更爱真理。这只是我的求学时追求而已。世界是多样化多元化的,不管我同不同意你的意见,我都尊重你表达的权利,尊重你的人格,对事不对人,做好自己的事,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和他人。内心坚持自己的道,也接纳别人的道,大家各行其道,求同存异。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五、忏悔曾经,拥抱内心,感恩生命
在此向我曾经冒犯过的老师们说声对不起,不求你们原谅那个没有智慧不自知的青涩孩子,那个愣头青,那个小傻瓜,其实我只是想表达自己的观点,获得你们的认可,同时希望你们能传道授业。对曾经我的自恋傲慢狂妄自大伤害过的朋友们,说声对不起。我把自己的优越感建立在你们身上,用获得别人的认可来填补我心理的自卑,通过攻击的方式伤害了你们,对不起。
感恩内在的那个孩子,你是那样的可爱,那样的单纯,那样的质朴,那样的激情,那样的奋勇向前,那个遥望星空默默思索的孩子,那个独坐山头静看夕阳的少年,那个漫步麓山林中捧书朗读的学子,那个徘徊湘江之滨苦思人生的青年,没有那时的你,就不会有现在的我;没有那时的你,就不会我有独立的思想和人格,谢谢你,我爱你,我轻轻的拥抱你,与你同行,共赏人间的百态,走出一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