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公鸡叫,唱歌的头腔共鸣就有了


高音秘诀:学公鸡叫!打开内气、外气,歌唱气场十足

相信我们从接触声乐那天起,就会听到各种以共鸣为例的名字,包括“胸腔共鸣”“鼻咽腔共鸣”“头腔共鸣”等等,也会经常听到关于各种位置共鸣的训练。实际上共鸣是可以训练出来的么?只能说共鸣属于结果,并不是过程,为什么这么说请往下看!

共鸣的概念在于声音在空间中形成共振,声带产生“基音”也就是最原始的声音是非常小的,然后进入到人体各个腔体形成共振再传出。每个人的音色都不同就是因为声音传出前带有的腔体共鸣比例不同,所以有些人声音很粗有些人声音很细。就好像一把吉他,琴箱的作用于放大琴弦的声音,也就是吉他的“共鸣腔”,那我们是否能改变琴箱的大小?答案是不能的。想改变音调高低,以及力度,都要靠手指的按压拨动琴弦来完成。人发声其实也是一样的,每个人的共鸣腔都是固定的大小,难道说一个小朋友的腔体大小最终可以通过训练,练成帕瓦罗蒂的腔体?这也是不现实的。所以可以理解成,我们能控制的最终是,气息的比例声带的闭合状态,而共鸣可以理解成是“附带的”,也是一种结果。

举个例子,我们喉部完全放松低声叹气发一个“哎”,其实此时的声带状态趋于全震动,震动面积较大也是我们低声区的发音状态,此时会明显感觉喉头与气管之间部分有震动,正是我们常说的“胸腔共鸣”。当我们坐过山车时或受到惊吓时发出“WO”的头声时,声带震动面积差不多只有三分之一,此时声带震动面积小声波通过鼻腔传送出来,会感受到鼻梁后或后脑勺有震动感,也就是我们说的“鼻腔共鸣”,而平时说话是声音大部分从口腔传出,也就是口腔共鸣。所以每种共鸣都属于某种发声的结果,也可以理解声带震动的结果。我们常说去寻找共鸣,无非是在寻找结果,而源头都来源于声带的变化!

那么声乐历史这么久老师们都在说寻找某某共鸣,或者追求一个“高位置”,都是不科学的么?当然也不是,只不过是把发声理念赋予一定想象空间。比如会有人说,当我们模仿牛叫“哞”的时候摸着胸口去找胸腔共鸣,当我们模仿公鸡打鸣“咕咕”时,寻找头腔共鸣。此时你会感觉声音在这个位置,感觉声音在胸口,在头顶,其实无非是你在发声时改变了声带震动模式而已,所感受的共鸣以及发声位置只是结果。

那么共鸣到底需不需要训练?换一种说法我觉得共鸣不是需要去寻找和训练,而是一种放松,人自身在完全放松的状态下(没有外力挤压)的情况下,整个发声共鸣器官是有非常强大的力量的。就好比婴儿,相应的口腔空间和鼻腔空间都要比成人小很多,但是声音却异常强大,高亮穿透力强,仅仅靠两片薄薄的声带就有这么大的威力,无非是因为整个发声系统的放松。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老师在强调我们唱高音时要找到“婴儿”哭泣时的状态,因为那是我们最初始最放松的状态。那么成人因为肌肉的生长,包括脖子周边的肌肉,以及胸口力量的累积,强行挤压声带让声带不能产生一个良好的“基音”,就算你的共鸣腔再大,出来的音色也不会好听。

所以包括我们做出很多表情,以及动作,例如抬牙关,松下巴,抬笑肌等等,也不是说寻找共鸣,可以理解成为了让声音更通畅,更放松,因为确实相应的动作可以让对应的共鸣空间打的更开,声音经过时可以有更好的共振和传声。所以我们看到很多歌手在演唱时,一些表情是为了声音能更好的表达。例如巅峰时期的周杰伦,声带的闭合能力非常强,歌曲难度也非常高,但是听到声音还是感觉“很憋”,其实所谓憋无非就是共鸣的不流畅,也可以理解成该放松的肌肉没有放松。声带有良好的闭合以及震动,这样再配合一个放松的共鸣空间,产生的就是科学的优质的声音。

很多新手肯定经历过一个阶段,就是某首歌能唱上去,但是听着很憋很挤卡,其实当你能唱到某个音高时对应的就已经获取该位置的共鸣了,不明显只能说有多余的外力,或者相应的共鸣空间没有打开,就好比我们常说的打哈欠和提软腭,在你做这个动作时,口咽鼻咽是通畅的,此时声音才会有一个比较好的共振空间。如果你选择唱流行,其实我还是建议你保留自己本身的音色,在掌握正确的气息以及发声情况下,共鸣的比例越自然越好,因为过于浓重的某个腔体共鸣会让你声音趋向“大众化”,就好像听美声演唱感觉大体音色都很接近,但流行歌手音色区别就很大,主要还是因为发声机制的问题。

共鸣的获取只是结果,而不是过程,对应的我们自身的声带的运作是否科学以及自然才是比较重要的,因为声音的源头就是声带,声带的运作直接影响到声音共鸣的好坏。

著名歌唱家、新艺术音乐表演艺术家龚琳娜老师在一档节目中畅谈歌唱技巧。她真不愧为“神曲教母”,我们初听《忐忑》时,不解其中奥义,后来听懂了就发现,龚琳娜真是把声乐技巧“玩”到了极致,“玩”到了信手拈来。她认为,不论声音和气息,都是在自然界中能找到共鸣的,都是可以模仿的,甚至贴近自然,借用自然的力量来歌唱,你看,怪不得她精气神爆棚!

对于气息,她尤其强调了两个问题。一是要区分内起、外气。内气就是自身的呼吸、丹田、横膈膜等一系列呼吸状态的打开;外气就是与天地自然、周遭一切的关联,表现在歌者的精气神和所谓的舞台“气场”。二是,要把内气修练作为核心,要让呼吸落地,要解放身体。因此我们在练声和歌唱时,要注意避免穿不舒适的衣装,首先让身体放松。其次,每天练习“哈、哈”喊嗓训练。

在声音上,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打开,二是高位置(即音色的状态)。歌唱状态的打开,实际上在呼吸时就应该完成,但在发声过程中依然要注意保持,尤其是喉头的稳定和下沉,这是让声音通畅的前提。第二点是高位置问题。高位置是科学歌唱的基本要求,也是歌唱音色的决定要素。这个问题上,龚琳娜出奇制胜地开始模仿动物的声音。我们知道,动物的叫声通畅是无意识的,是天然的发声,而这样的发声往往是最“科学”的。因此,她提出了模仿公鸡、模仿山羊等等动物的叫声,来帮助歌者体会并解决歌唱难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