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军官职称套改,“十四章经”明确了。
最近,后台好多人咨询什么是“十四章经”?
你要这么问,那我也不知道。
不过,据路边社不可靠消息,“十四章经” 并非具体文件,只是对前期政策的深度解读和补充。
说明白点就是编制问题,而受到影响比较大的是技术干部。
今天,驿站君就来和大家聊聊技术干部长期服役这个话题。
基层的技术干部在部队究竟可以工作多久,可以说由诸多要素限制的,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看岗位编制
通过近些天的学习,大家都应该知道,岗位编制对于个人的发展,可以说是最直接的一个限制条件。
初级职称的岗位编制:专业技术上尉、专业技术中尉、专业技术少尉。
中级职称的岗位编制:专业技术少校、专业技术中校。
副高级职称的岗位编制:专业技术上校。
高级职称的岗位编制:专业技术大校。
如果某个岗位的编制是初级职称,那么这个岗位最高只能是上尉军衔。
专业技术上尉的最高服役年龄是40岁,上尉最高服役年限是9年。
种种条件综合在一起,如果在40岁之前,不转至更高的编制岗位,那就意味着最迟要在40岁时,要离开部队。
二看职务层级
对于职务层级的划分:主要分为高职(副高、正高)、中职和初职。
各个军衔与职务层级最低的对应关系是:
专业技术少校以下:最低是初职。
专业技术上中校、专业技术上校:最低是中职。
专业技术大校:最低是副高职。
从以上对应关系可以看出,各个军衔的晋升要受职务层级限制。
比如说:
要晋升中校、最低是中级职称;
要晋升大校,最低是副高职称。
其次来说,评审上一级职称还要受年限的限制。
比如说:
初职要评审中级职称时,应当担任助理级职务满4年,这是最低的门槛,能否评得上,还要看晋升比例的限制。
三看培训经历
新的制度与老的制度相比,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培训经历显得越来越重要,在晋升高一级的职务层级,前提必须要经过对应等级的培训。
四看考核结果
无论是个人的待遇等级调整、职务层级的的评审还是是否被调控退役,都是与个人的年度考核结果挂钩的。
在晋升高一级的职务层级时,近3年至少有1个年度考核结果是优秀等次。
在调整个人待遇等级时,每有1个年度考核结果为不称职等次的,该年度不计算为调整待遇级别的年限。
同一衔级内2次年度考核结果为不称职等次的,应当安排调控退役。
关键是每年的考核结果,都要装档案,如果是因为考核不称职的原因被调控退役的,势必也会对今后的退役安置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
五看编制比例
职业化一个明显的标志就是编制法规化,说直白一点就是不能超编。
比如说:
某个单位的技术干部编制比例是:中尉30%,上尉25%,少校是20%,中校是15%,上校是6%,大校是4%。
这就意味着:
每100人当中,最多有20名少校当中,只有15名人员可以获取晋升中校的机会。
其它的5名人员要么等待着这15名人员有人晋升上校,才可以一个萝卜一个坑替补为中校。
如果长期等待不到晋升,就要意味着退役。
看最高服役年限和衔级最高年限
这个问题就不用多讲了,到达最高服役年限和衔级最高年限,必须退出现役。
以技术军官的发展路径情况来看,如果受编制岗位层级的限制,到达上尉衔级最高年限的应当比较多:上尉为9年。
为什么这么说呢?
刚才已经分析过了,基层大多编制的职务层级是初职岗位。
这就意味着,编配的最高军衔就是上尉,上尉的最高服役年限是9年,服役的最高年龄是40岁,因此对于基层统配为初职的技术军官而言,是一个转折点。
风雨欲来风满楼,此次军改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最大限制的调动所属人员工作的积极性,要么适应,要么被淘汰,既是生存法则的体现,也是历史必然。
不管怎么样,我们必须要适应新的变革,适应新的形势,在变革中,寻找生存的法则,在变革中,获取新的生存机会,并主动的遵守这种“规则”,不埋怨、不抱怨,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尽心尽力,为强军助力,为强军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