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读「四合院」

编辑:jzxs

行走在建筑之间,发现生活内外之美

四合院儿 李谷一 - 20世纪中华歌坛名人百集珍藏版

四合院

四合院,又称四合房,是中国一种传统的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北京正规四合院一般依东西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大门辟于宅院东南角'巽'位。四合院中间是庭院,院落宽敞,庭院中植树栽花,备缸饲养金鱼,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也是人们穿行、采光、通风、纳凉、休息、家务劳动的场所。

关上大门,自成一统,走出房门,顶天立地,廊栏曲折,有露有藏。四合院好在其合,贵在其敞,既能存有属于自己的小空间,又能在院中观赏到自然美景,是中国人对生活的最高理想。“庭院深深深几许”,只有在这古老的院落中,才能感受到这种中国式的诗境。

欧阳修《蝶恋花》

庭院深深深几许,
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
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
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
乱红飞过秋千去
 01 
四合院 / 历史

四合院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商朝,到了周朝便出现了我国最早的四合院样式。

周朝

陕西岐山凤雏遗址就出现了我国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样式。该遗址平面呈矩形,由两进院落组成,中轴线上依次为影壁、大门、前堂、后室,是一座相当工整的四合院。

陕西岐山凤雏遗址

(陕西岐山县凤雏村西周宫室复原,为典型的合院式建筑,也是我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合院式建筑实例,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

汉代

的四合院组合规制整然。在四川出土的汉代画像砖可见回廊与重楼,晋代主屋两侧有东堂、西室的横列形式,其后住宅规模有所发展。

汉代画像砖

(汉代画像砖中的合院,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

唐代

四合院的格局是前窄后方,乡村中的三合院和四合院为了更有效利用面积,在院子周围建造房屋;统治阶级的大型住宅仍沿袭六朝以来的传统方法,使用不经济的回廊。

敦煌壁画中的四合院形象

(合院作为庭院的一种,在上图的敦煌壁画上可以看出合院式格局,观点出自马炳坚《北京四合院建筑》)

宋代

四合院的院落更加复杂,院子周围往往用廊屋代替木质的回廊,因而房屋的功能与结构以及四合院的造型都发生了变化,并且住宅与园林的结合更加密切。

《千里江山图》中的合院

(合院作为庭院的一种,在上图可以看出合院式格局,观点出自马炳坚《北京四合院建筑》)

元明清
时期,合院式建筑已经遍布大江南北,从东三省的东北大院,到江浙的“四水归堂”,从徽州的“马头墙式”,到云南的“一颗印”,越向南,院落越窄小;正所谓“无庭院不成居”,合院式建筑在中华大地的沃土上扎根延续了数千年,北京四合院正是其中一支。
而让北京四合院脱颖而出的机会出现于元明两代,作为大一统王朝,元明两代定都北京,数以万计的各地富豪、朝廷大员皆在北京大修宅院,更有十万工匠、百万民夫来营建皇帝居住的宫城;四合院则成为上至皇帝下到平民的理想选择。
1970年代初,北京后英房胡同出土的元代四合院遗址,可视为北京四合院的雏形。后经明、清完善,逐渐形成北京特有的四合院建筑风格。

(庭院空间地域分布示意,制图@张靖&陈思琦/星球研究所)

清末
多采用回廊和围墙包围起来的封闭布局,宫殿庙宇及其他建筑也大都采取同样的方法,这样,四合院的形式就基本沿用下来,梁架装修雕刻和彩画等技术却不断推陈出新。可惜的是,由于修缮、战火、翻新等原因,我们现在看到的四合院基本大都是明清、民国时期的作品。
 02 
四合院 / 功能及布局

四合院以北京四合院最为有名,北京四合院讲气派,重传统,整个院落布局严整、敞亮,给人一种雅静舒适的美好之感。四合院不仅布局严整,院落敞亮,其完美也体现在装修、雕饰、彩绘……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充满着一种浓郁深厚的文化气息。既体现了院主人的品味雅趣,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北京四合院其建筑和格局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尊卑等级思想以及阴阳五行学说。

“口”字形的称为一进院落

“日”字形的称为二进院落

“目”字形的称为三进院落

三进院落的四合院是明清最标准的四合院结构,布局最为合理、紧凑,是民间大量采用的形式。在大宅院中,第一进为门屋,第二进是厅堂,第三进为私室或闺房,是妇女或眷属的活动空间,一般人不得随意进入,所以庭院越深越难窥其妙。

四合院式样图之一

四合院 / 大门

大门

又叫宅门,是四合院的主要入口,一般都修筑在整个院落的东南侧,以取“紫气东来”之意, 也有认为它占据八卦中的巽位,即风位,引进和风的东南风,挡住冬天的西北风,是吉祥之位, 体现“坎宅巽门”的原则。

(大门示意,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

古人讲究“门当户对”,观大门,便可知主人的身份了。大门是“门面”,是富裕家庭最看重的地方,一个家族的富裕程度、品味高低都显露在大门上,所以爱面子的富裕人家在大门的装点、气派奢华上是不会有丝毫松懈的。大门一般贴有对仗工整的对联,歌功颂德。门下有小石狮,门两边装点精致,笔力深厚砖雕柱和寓意祥瑞的图案携手为“光大门楣”尽心尽力。只有贵客来访才大门敞开,如《红楼梦》里元春回家探亲,或婚嫁大喜之事,平常都从侧门进出。大门标识着主人家的身份,其寓意也深入文化中心,“门当户对”、“门都没有”“门第如何”的说法都源自它。

(大门结构,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

我们来看看,在甲骨文中,“门”字是怎样写的:

看字形基本都不用解释了吧,上面一根横梁,左右两边的两根立柱是门框,中间是两块门板。虽然这个有点像马厩的门,但结构上和真实的门基本是一样一样的,连上、下门轴都有了,这也太形象了吧。《说文解字》里说:“门,闻也,从二户,象形。”也就是说,一扇为户,屋门一般都是用一扇的;而两扇的,就是门了,这个门是宅门的门,宅门一般都是两扇。

古人言“宅以门户为冠带”门是一户人家的吐纳之所“入必由之,出必由之”门所象征的是户主的地位和资望,所记载的是历史与文化。千百年来,“宅以容身,门以护宅”的居住情怀都是东方文化的专属。以铜质金属打造的建筑府门,自古以来就有之,黄铜气质浑厚百年不衰。

根据主人的地位、等级不同分为王府大门、广亮大门、金柱大门、蛮子门、如意门、墙垣式门(门楼)等。

王府大门

是屋宇式大门中的最高等级。用于王府,通常有五间三启门和三间一启门两等。在古代,王府大门是中国传统建筑大门中等级最高的,专用于皇室王府,与普通四合院开在东南角不同,王府大门位于住宅院中轴线上,正对街道,门前留有庭院,具有宏伟气派之势,是世家显贵的象征。

按《大清会典》记载:亲王府门为五间房,可开启中央的三间,屋顶上可覆绿色琉璃瓦,屋脊可安吻兽,大门上的门钉用九行、七列共63个。郡王府的大门为三间,可开启中央的一间,门上的钉比亲王府门减少七分之二,即九行五列共45个。王府的门前一般都有石头狮子,雌雄各一,分列在大门两旁以壮威势。

广亮大门

仅次于王府大门,在当时必须是有一定官品的人家才能使用。广亮大门一般位于宅院的东南角,一般占据倒座房东端第二间的位置。它的进深方向的尺度大于倒座房,台基高于倒座房的台基,柱高也明显高于倒座房,从而使它的屋面在沿街房屋中突兀而起,格外显赫。

广亮大门的色彩、装饰受到比较严格的限制,一般不施华丽的彩画,仅做适当的点缀。有的广亮大门在山墙墀头两侧做两块反八字影壁,使大门前面形成一个小广场,更显出广亮大门的气派。

金柱大门

也是有官的人家使用,但是金柱大门等级上比广亮大门低一级,也是具有一定品级的官宦人家采用的宅门形式。在规模上,金柱大门显然比广亮大门要小,门也窄,有的只有半开间。其他方面如大门的构造、屋顶、雕饰等,均与广亮大门同。

金柱大门是广亮大门的一种演变形式,与广亮大门的区别就在于金柱大门的门扇安在外金柱(俗称老檐柱)之间,而不是设在中柱之间,这个位置,比广亮大门的门扉向外推出了一步架(约1.2m-1.3m),因而显得门前空间不似广亮大门那样宽绰。在外面只看到柱子看不到房梁,因此称为“金柱大门”。这种大门同广亮大门一样,也占据一个开间,一般它的规制与广亮大门很接近,门口也较宽大,虽不及广亮大门深邃庄严,仍不失官宦门第的气派。广亮大门和金柱大门,门庑深广,但只能有一间,门前均不能立狮子,门墩上也不能设狮,否则会招来杀身之祸。屋顶一般使用清水脊或箍头脊,不能使用脊兽,也不能使用琉璃瓦,而只能用板瓦,因而较之华贵王府明显秀气、平易得多。

蛮子门

是一般人家使用的,规模上都比较小。蛮子门的门更为靠前,设于檐柱位置,相传是由于当时南方的商人多居住于此而得名。有一种说法是,到北京经商的南方人为安全起见,特意将门扉安装在最外檐,以避免给贼人提供隐身作案条件,并因此而得名为蛮子门。也可能来源于北方少数民族,古时蒙古人或者满族人把南方人称为南蛮子,而经商人通常是南方人,因此而得名。

如意门

比蛮子门再低一级的是如意门,如意门一般为老百姓采用,因此最为多见。其门扇也安装在檐柱上。如意门的体量大小比较自由,大的开间可以与广亮门相似,但门扇狭窄,门框与山墙之间用砖墙或木板封闭。

为什么叫如意门呢?一说是因其砖雕发达,砖雕常用如意花饰,故称如意门,可不少如意门并无砖雕。再一种说法是门上两个门簪上常写“如意”二字而得名,但也有写“平安”、“吉祥”文字的,也有不写字的。因此两种说法都存在一定争议,不过只要在宽门楼内安装窄门的,都叫做如意门。

墙垣式门

是民宅中常采用的形式。墙垣式门最普遍、最常见的形式是小门楼形式,它的样式尽管很多,但基本造型大同小异,主要由腿子、门楣、屋面、脊饰等部分组成,一般都比较简单朴素。

四合院 / 影壁

影壁,也称照壁,古称萧墙,是汉族传统建筑中用于遮挡视线的墙壁。在进出宅门时,迎面看到的首先是影壁,影壁是四合院大门内外的重要装饰壁面,通常用于遮挡视线、美化大门、挡风御寒,由砖砌成,由座、身、顶三部分组成,座有须弥座,也有简单的没有座。

位于大门内侧,呈一字形,称为一字影壁,独立于厢房山墙或隔墙之外的,称为独立影壁,在厢房的山墙上直接砌出小墙帽,并做出影壁形状,影壁山墙连为一体,则称为座山影壁。立在宅门对面的八字形影壁,则称为雁翅影壁。位于大门两侧,与大门槽口成120度或135度夹角,平面呈八字形,称做“撇山影壁”或“反八字影壁”。做这种撇山影壁时,大门要向里退2至4米,在门前形成一个小空间,可作为进出大门的缓冲之地。

▼一字影壁

▼独立影壁

▼座山影壁

▼雁翅影壁

▼撇山影壁

四合院 / 倒座房

倒座房是四合院中最南端的一排房子,其檐墙临胡同,一般不开窗。 由于门窗都向北,因此采光不好。其最东为私塾,最西为厕所,其间的房子一般为仆人或客人居住。

(倒座房及门房示意,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

四合院 / 垂花门

在整个四合院中,垂花门是最精致的一个建筑。俗话说“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这个“二门”,其实指的就是垂花门。垂花门位于中轴线上有四根柱子,两侧柱子上的梁向前挑出,梁头位置则竖立一根悬空的短柱,下端雕刻成莲花花苞的形状,显得小巧玲珑,这种短柱叫“垂莲柱”。檐枋、雀替、花板以及抱鼓石同样以雕刻装饰,正是这些构成了垂花门的精美。

在垂花门内一侧的两棵柱间,再安装一道门,称为“屏门”,平时屏门不开,只有在重要节庆活动或者红白喜事的时候,这几扇门才打开。前檐柱上的门扇和其他门窗一样,刷红色油漆,只有屏门刷绿色油漆。平常人们进出二门时,不通过屏门,而走屏门两侧的侧门或抄手游廊,以到达内院和各个房间。

垂花门的作用就是分割内外两重院落,既起到了保护隐私的作用,又装点着整座四合院。功能性和装饰性完美的糅合在一起,体现了古代人们的智慧。

(二门位置,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

(垂花门结构示意,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

四合院 / 抄手游廊

在正房、厢房与垂花门之间,一般都有抄手游廊连接,进门后先向两侧,再向前延伸,到下一个门之前又从两侧回到中间。抄手游廊都是沿着院落的外缘而布置的,形似人抄手(将两手交叉握在一起)时,胳膊和手形成的环的形状,所以叫抄手游廊。

抄手游廊可供人通行或休憩小坐,即使在连绵大雨或雨雪霏霏的日子里,游人都可以毫无压力地一览院内景致了。

(抄手游廊示意,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

四合院 / 正房

过了垂花门就是第二进院子,坐北朝南的正房是一家之主的居所,一般是三间或五间,冬暖夏凉,并配有东西耳房,耳房用作仓房或书房。

正房的明间(即中间一间)称为堂屋,三开间的正房堂屋两侧是卧室和书房,通常在明间正中排放一八仙桌,桌子两旁设两把椅子,在墙上挂着一幅画和两副条幅,或挂四幅中堂画。

(正房、耳房、厢房位置示意,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

(正房结构示意,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

四合院 / 耳房

正房两侧的两间房间高度低于堂屋,且布局颇似人的双耳,故而被称作耳房。如果院子狭长,厢房通常也会有耳房,通常是平顶的,因此厢房的耳房被称为盝顶。

四合院 / 厢房

东西两侧的厢房是给小辈住的,古时以东厢房为尊,西厢房为卑,东西厢房的高度有着细微的差别,东厢房略高,西厢房略低,东厢房住儿子,西厢房住女儿。

四合院 / 庭院

四合院除了内宅、外宅的主要院落之外,还会形成一些小的院子,如正房两旁耳房前的小院,以及外院两侧被屏门隔开的小院。走到院内,有随处可见的风景,这些院内种植了各种树木花草,花木扶疏,幽雅宜人,惬意舒适,此外还设有鱼缸,有养鱼的习俗。

四合院 / 后罩房

后罩房通常是最里一进院子的,靠近院落边界的房子,后罩房和正房朝向一致,其间数一般是和倒座房相同,以尽量添满住宅基地的宽度。后罩房的等级低于正房和厢房,其房屋尺度及质量相比而言都稍差,主要供未出阁的女子或女佣居住,偶有情况给佣人使用。家财较为丰厚的主人也会将后罩房建为二层,称其为“后罩楼”。清末民国时期是后罩楼建设的高峰期。

(后罩房示意,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

四合院 / 门墩石

也叫门鼓石,常在大门的前后两侧,或者二门(垂花门)前后。门墩主要以箱形和抱鼓形居多, 还有狮子形, 多角柱形, 水瓶形门墩等等。大多数的四合院是在门框两侧放置一对小石狮子, 尽管它们没有大户人家门前那对石狮高大气派, 但却雕刻得活灵活现, 十分精美, 或蹲或站, 或伏或仰, 犹如一对保护神, 看守宅门。

其实放置它们的本意是避邪驱恶,守门看户。还有两种说法,一是说它是吉祥之物,是一种喜庆活泼有余的象征。二是有的门墩儿上呈卧姿一大一小两只狮子,狮谐音“世”,,大狮子小狮子取“世世同居”之意,且小狮子卧于大狮子胸前,又有“父慈子孝” 、“和谐美满”之意。

抱鼓型门墩儿, 抱鼓寓意是通报来客之鼓, 客来客往显示出主人的人缘儿好, 家业兴旺。而箱子型门墩多刻有蝠(福)、鹿(禄)、桃(寿)、喜鹊(喜)、穗(岁)、瓶(平)、鹌(安)、羊(三阳开泰)和钱等图案 , 都是吉祥之物, 表现人们对幸福美满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渴望。

 03 
四合院 / 现在及将来

随着家庭结构和社会观念的变迁,传统四合院的宜居性受到了巨大的挑战。一些四合院被列为了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也有一些被拆除。所幸还有一群热爱与推崇传统建筑的人,将四合院重新赋予现代化的演绎,改造成符合现代生活方式的新空间,从而拾回了失落的四合院情结。

提起胡同,我们总会想到灰砖黑瓦,威严,又不乏旧时等级制度的印记。胡同很重,重的不光是它的外形,更是它所承载的历史。它们似乎可以一直在固有的秩序下、在现代生活中、在周围灯火辉煌的现代化世界对比下,保持具有过往时代感的谜一样的存在,以及在建造之初就不希望被改变的社会文化生活反映。

胡同的“重”是否就意味着“不变”?  它所承载的只能是凝滞的时间吗?

下面介绍的三个设计改造案例,正是以对胡同真正的关注与关心,探索思索它所蕴含的巨大可能性。

「隐世 · 叠院儿」

设计机构:建筑营设计工作室

建筑面积:约530平米

坐落在前门大栅栏的前门西河沿街159号,隐藏于北京前门附近的一片传统商业街区之中,占地面积约500平米。原建筑是一座颇具民国特征的四合院商业用房。与民宅相比,这里的房屋较为高大。南侧沿街是一排拱形的门窗,北侧的房屋则建有两层。在本次改造之前,房屋结构均被整体翻建过,院内并没有门窗和墙面,裸露着粗犷的木结构梁柱。

据说这里在民国时期曾是青楼,建国后又转变为面包坊,翻建之后就空置下来。建筑未来的使用被设定为兼有公共活动与居住的混合业态空间。因此,本次改造在提升建筑质量以及基础设施的同时,重在创造基于胡同环境背景之下的特定场景体验,以吸引日益多元消费需求的城市人群。

市井气十足的延寿胡同、已成设计一条街的杨梅竹斜街、稍微远点儿的东琉璃厂胡同……北京前门的胡同因为历史积淀,老瓶新酒,呈现出不输于时代的新式胡同。在这些胡同的毛细血管形成的肌体里,青灰色调巷陌的西河沿街略显不同,它是前门大栅栏区唯一一条可以开车还不觉窄的胡同道,至今保留着苏联式混泥土和旧红色木门。

居民房、快捷酒店、小卖部、小吃店、咖啡馆,当人们还以为这些业态已经将胡同活化了时,智能酒店却用技术开放了过去与未来的联结——自助选房、智能门锁、人脸识别、智能家电等智能室内系统,既简化传统入住流程,又将一切变得可操控。这大概是老祖宗们怎么都想不到的新东西。

传统建筑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呈递进式的院落。在一座三进四合院当中,房屋的使用功能跟随每一进院而相应的产生变化,由外向内私密性逐步提高,人们由此产生“庭院深深”的印象。设计受到传统空间中“多重叠合院落”的启发,将原本的内合院改变为“三进院”,以此适应从公共到私密逐级过渡的功能使用模式,并利用院落的逐层过渡在喧闹的胡同街区之中营造出宁静、自然的诗意场景。

相比无人酒店,我们更看重胡同精神。三进院落让人产生错觉:明明一个屋檐下,却有着时空穿越的交错感。叠院儿的出世,一开始就不纯粹为了客房,它更多的是城市中的原生态园林空间。身在胡同,但又高于胡同。

过去是大杂院,现在讲究私密,隔音、景观、房间舒适性,要比“胡同体验”这件事本身重要。也就是说,对胡同好奇的人叫嚷着要来体验胡同生活,但前提是,要住得舒服,不可能是真的胡同杂院。从公共空间到休闲空间,再到住宿空间,设计师保留了叠院儿的中式脉络——层层递进的三进院落;又赋予了它新的意象——庭院深深的抽象山水写意画。

重新梳理了新与旧、内与外、人工与自然的关系。首先局部拆除了南侧房屋屋顶,在室内空间与街道之间退让出第一层庭院,然后在南北房屋之间新加入一座坡顶建筑,并以两层平行的庭院将新与旧相互分隔。三层庭院让所有的室内空间都能有竹林与阳光相伴。空间之间彼此分离又相互透叠,带有雾化图案的玻璃墙面犹如叠嶂一般,进一步强化了半透明感的空间效果,由此实现了由外至内不同空间场景和生活情境的叠合并置。

▼入口

▼接待区

▼前院

▼二进院

说要来体验胡同生活的人,其实无法接受旧式大杂院。 房屋的使用模式跟随着三层庭院,自然产生由开放向私密的过渡关系。南房布置了接待、餐厅、酒吧、厨房、办公、库房等,是一个举办公共聚会活动的地方。原建筑木质梁柱结构被尽量保留下来,由新置入的两个木盒子服务单元来划分出不同尺度的使用空间。

透过第一层庭院,原建筑拱形门窗洞和朱漆大门变成了“影壁墙”,在竹林的映衬下勾勒出真实多彩的胡同生活剪影。中间的房屋被处理成一个弹性使用的多功能空间,既可以与前面餐厅合并共同使用,也可以独立作为展厅,或者与后面客房区合并作为休息区。这个新建的建筑体在形式上尽量考虑与两侧坡顶旧建筑在尺度、采光、距离上的协调关系。

▼客房庭院

▼一层客房

▼餐厅

内部空间围绕一个线性的水景庭院展开,主要使用透明、半透明、反射性的材料和家具以弱化一个实体空间的物质存在感,营造有别于旧建筑的轻、透、飘的氛围,既映射又消隐于竹林庭院之中。北侧房屋是最为私密的客房区域。

利用原建筑结构条件,一层空间被划分为四个房间。客房休息区与卫浴区利用材料的变化彼此分开,每间客房都拥有独立的竹林庭院,内外之间相互层叠掩映。二层则分为三间大小各异的客房。透过落地玻璃幕墙,视线掠过层叠的灰瓦屋顶和绿树蓝天,正是身居此处的最佳风景。

▼水景庭院

▼休息区

▼二层客房

▼走廊

▼楼梯

▼平面图

▼剖面图

「 隐世 ·扭院儿」

设计机构:建筑营设计工作室

建筑面积:约162平米

这套四合院位于北京大栅栏区的排子胡同,原本以居住功能为主,形制上为简单的单进结构。经过重新改造升级后,庄重、刻板的传统小院儿华丽变身为一处开放性的公共活动场所,同时也保留了居住的可能性。无论是规整格局下的动态扭动,还是家具使用模式的弹性切换,都使这座深扎在网红胡同里的“扭院儿”充满了趣味和美感,从而在当代生活中产生新的意义与价值。

传统四合院的方正感让人有一种秩序、刻板和封建的感觉,为了打破这种等级化,设计师的第一想法是,让这个四四方方的老院“扭了起来”。四合院的格局保留完整,但在这个院子设计了两个曲面墙,看着像两个小山丘,从四合院的东北角一直延伸到西南角。空间有起有伏,高低错落,让原本方正的院子瞬间变得灵动而活泼。

四合院的正房设置了扭院儿的主卧,东西厢房是两个次卧,南屋变身为厨房和就餐区;中间的庭院即是休闲区,卧室内设计了可嵌入墙体隐藏起来的床,可以兼做会客和居住两种模式。四面房屋的砖墙已经拆掉,替换成了南北屋的落地玻璃,以及东西屋的木格栅墙。这种对于老四合院的去封闭化的改造,希望让这个空间更加灵动、自由、开放。

△公共活动模式

△生活居住模式

△剖面图

此次改造的任务是:改变原本四合院的庄重、刻板的印象,营造开放、活跃的院落生活氛围。基于已有院落格局,利用起伏的地面连接室内外高差并延伸至房屋内部扭曲成为墙和顶,让内外空间产生新的动态关联。

隐于曲墙之内的是厨房、卫生间、库房等必要的服务性空间;显于曲墙之外的会客、餐饮空间与庭院连接成为一个整体。室内外地面均采用灰砖铺就而成,院中原有的一颗山楂树也被原地保留在扭动的景观之中。

小院儿的使用,主要作为城市公共活动空间,同时也保留了居住的可能性。四间房屋可被随时租用来进行休闲、会谈、聚会等公共活动,也可以做为带有三间卧室的家庭旅舍。整合式家具的变化,用来满足空间场景的这种弹性切换。

东西厢房也是一个可变空间,它是在原有木框架下嵌入了家具盒子。木质地台暗藏升降桌面,既可作为茶室空间,也可以作为卧室来使用。北侧正房也设有翻床家具墙体和分隔软帘,同样可以满足这种多用需求。

扭院儿在东西屋的设计中采用了大量自然的木元素,木格栅保证私密性同时,能够让阳光透过,从日出到日落形成了光线的交响曲。从砖瓦屋顶到釉面砖,看似传统的材料却塑造了一个暗藏玄机的四合院空间,一切都源自深刻的思考。

院子是“四合院”这种建筑类型生活乐趣的核心所在。而“扭院儿”就是在维持已有房屋结构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局部关系的微调改变院落空间的气质并满足多样的使用,让传统小院儿能够与时俱进的融入到当代城市生活之中。

由于空间和功能的灵活多样性,扭院儿既可以成为家人朋友茶叙、休息的空间,也可以成为商业会议、产品展示、文化沙龙甚至烧烤聚会的场所。

人和自然的交融和互动是扭院儿所强调的。很多来过扭院儿的人最钟情的正是这种“喧嚣都市中的一方宁静”,随着进院和出院,就完成了在出世和入世之间的自由切换,也体现出一种大隐隐于市井之中的精神。正因为其隐于市井的静谧和灵动,使得它成为了各界“踏雪寻梅”慕名前来的地方。这也令人感叹,传统生活空间并非被人遗忘,好的设计与构思会引得更多人发觉宅院之美。

「 元古水屋」

设计机构:元古设计

建筑面积:约280平米

项目的所在地是距离后海200米远的柳荫街十号(地图定位)据说这原本是一座完整的三进四合院,不知道什么原因被分割成三个不同的房东,但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合院格局。内向的空间,高低错落的屋檐,让你立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对于四合院的理解我们不能完全停留在它的形式上,它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炎黄子孙为人处事的哲学。自古以来我们就是一个防御型的民族,自秦统一六国开始,为了防止外族入侵便开始修筑万里长城,保护我们的家园,一直到现在我们依然保持着这个传统习惯。围合,内向,谦虚谨慎是我们国人的优良传统。

▼前台入口外观

▼项目概览,围合在院子中

▼轴测图,功能分区

院子平面成一个U字型,与隔壁墙体形成四面围合。在这里我们需要满足四间客房,一个下午茶和早餐厅的功能,虽然功能并不复杂,但是面积的捉襟见肘让我们大伤脑筋。入口处需要一个小服务台,接下来就是,四间客房。再往里面就是酒店的功能空间,洗手间和储藏空间把下午茶餐厅同酒店的居住区域分开,里面分别是两间下午茶vip包间,也是多功能空间,这里不但可以作为散台使用,同时也可以承接小型会议,沙龙以及展览等等。最后剩下空间就是院子,一个地下室和几棵相映成趣的古树构成了院子的全部。地下室面积比较小,为了能很好的提高空间效率我们加建了一个小建筑,这个空间非常重要,它不但要满足下午茶和早餐的出品,同时也把地下室空间与vip包间有效的联系起来,楼梯和建筑的天窗,照亮了原本阴暗的地下室,让原本幽暗的空间充满了无限的温暖。几颗古树安静的伫立在院子中间,仿佛窃窃私语,与我们的客人时而打着招呼。院子里的水池设计是我们有意而为之,水是万物之灵,有了水我们的小院便有了灵性。

▼U型院落

▼围绕庭院设置半室外就餐区

▼从前台看向院落

▼前台与庭院之间设置天井,大面积玻璃保证地下空间的采光

▼地下就餐区,天窗采光

▼地下就餐区空间氛围静谧

▼VIP包间,可以看到室外庭院

这三间客房分别做了不同的平面布局,意在尝试不同动线下的客人的住宿体验。倒座房是其中的一间,面积最大,它的格局介于套房和普通客房之间。由于房间的内部标高还不错,我们考虑了榻榻米方案,床垫直接落地,来增加酒店的放松休闲感。其他三间客房在左手边一字排开,面向院内借景。改造之后的落地窗会增加更多的自然采光,另外屋顶也设计了采光天窗,即使是躺在床上也能感受到自然光线的洗礼。

▼倒座房,面积最大

▼沿廊道排开的普通客房,屋顶设置采光天窗

▼项目图纸

对于中国人来说,四合院才是真正的“中式豪宅”。

内外有别,上下有序,廊檐下岁月静好,窗扇间人世安宁。

它是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凝聚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也完美地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居住观念。

四合院的将来呢?

行走在建筑之间,发现生活内外之美

(0)

相关推荐

  •  崇礼住宅、孚王府、可园

          崇礼住宅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六条,是清光绪朝大学士崇礼的宅第,建于清光绪年间.宅院坐北朝南,建筑面积5298平方米.分东.西.中三路.中门为花园门,东院及花园原为崇礼居所,西宅先后为崇礼弟 ...

  • 一言不合就几个亿的「四合院」,竟然有这些学问?

    来源:园景人(ID:xyzwin) 四合院 破圈新局面 新一代福睿斯领潮10万元智能车新趋势 广告 Courtyard Dwellings 如今北京的房价有多贵? (沉默jpg--) 多年之前的电影大 ...

  • 雨落浅秋「散文」

    作者:浪漫季节 秋雨不下是不下,一下就绵绵不断,雨,已经下了两天两夜了,时而微风细雨,时而疾风暴雨,雨丝成帘,雨意绵绵,滴滴答答的雨声敲打着秋天的时光,雨微凉,时光点点,现在还不是深秋,浅秋的时光还是 ...

  • 学修图 | 浅谈「影调」,从此告别调色全靠蒙的尴尬境地

      小修以前没有收集参考图的习惯,即便有,也不喜欢在海量的图片中去找合适的参考图,所以,在调色的时候,往往都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各种调色工具各种试. 经常会出现,"这个效果不错" ...

  • 夜读 | 「柿」曾相识

    遥遥一棵柿子树,几枚落柿挂枝头.这番景象已然不是秋日的丰盛,而是冬日的风霜,旧旧的. 说来奇怪,柿子总给人一种似曾相识之感.它的颜色是不太鲜艳的,似有一层薄雾,将朱红稀释,又将鹅黄调浓,不喧宾夺主,也 ...

  • 早读 | 「足跟痛」并非都是骨刺惹的祸,14大“元凶”需警惕!

    相信各位骨科医生在门诊都会遇到很多足跟疼痛的患者,从儿童到老人都有,不少人已经辗转就医于多家医院,希望能被治愈,但结果却总是不理想.很多人都认为足跟痛都是骨刺惹的祸,其实并不然.今天就用几张足部图来向 ...

  • 如何看待那些突破「读」的固有形式,让孩子能「玩」起来的绘本?

    作为一个4岁男孩的妈妈,我也不间断地给孩子入了很多绘本,从不会买到试错率下降,再到买的书越来越漂亮,孩子也爱看,不得不说,这都是银子砸出来的经验. 提到那些能够让孩子玩起来的绘本,浪花朵朵的<四 ...

  • 「量子力学」的本质,一篇文章让您轻松读懂什么是「量子力学」

    著者:黄媂 / 黄姤 @天体生物学 / @太空生物学 ←(向左滑)如果您觉得我的文章还不错,请您点击关注.推荐阅读.评论和转发,您的每一次点击都是我创作文章的动力. 宇宙到底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牛顿对 ...

  • 四星难度,「House」这个单词你读对了吗?

    House:n. 房子 发音易错指数:★★★★☆ House这个单词是我们在日常对话中应用非常广的一个单词,但很多人念这个单词的时候,听起来总是怪怪的,其实这个单词包含了有很多发音知识,今天卡卡老师就 ...

  • 文穴书评|我不想再读「名家名著」了(2657字/7分钟读完)

    作者:Jay 校对:LIT.CAVE 编辑部 配图:Online <九个人>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07月 作者:张新颖 本书简介 这本小书讲述了沈从文.黄永玉.贾植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