鸳鸯绣出从君看,更把金针度与人 ——回忆恩师中医教育家王居易教授
鸳鸯绣出从君看,更把金针度与人
——回忆恩师中医教育家王居易教授
入室弟子 王红民
近日在2020年第四期《读者》看到台湾史学大家许倬云的文章《传道与解惑》,文中回忆他的老师劳贞一先生教秦汉史,大约有半年的时间都是在教玉门关在哪里。
老师为了讨论小方盘是不是在玉门关口,旁征博引,不仅把史料和考证史料的方法交代给学生,还把对错误史料的订正交代给学生。
一个历史问题,他教了历史地理学、史料学、语言学、文字学、考古学等知识。为了一个遗址,他讲授了不少方法。许倬云先生说那一门课让他终身受益。
看到这里,我心中感动的情绪与之共鸣,因为我也幸运地遇到了这样的老师,他就是我的恩师针灸大家王居易教授。
人们常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但是我们常常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教师讲知识点的多,但很少讲这些知识形成的过程和研究的方法;学生也很少有问题,只想知道治疗疾病的方法,而治病的机理就不愿意去深究。
大多数的情况就只有“鸳鸯绣出从君看,莫把金针度与人”了。但是跟随王居易老师学习却不仅见“鸳鸯绣出”,更是一个“金针度人”的过程。
一开始上课,老师必定会在黑板上写写画画,把他对自然界观察的现象画出来,然后与我们一起讨论,一条河流为什么会形成不同的流域,流速、河床、码头的形成与周围环境有什么关系,还有水质以及河流内的生物种群的不同,在汛期和干旱时间的变化等等,由此衍生出一系列的话题,但是最终讨论的目标渐渐会指向人体经络的细微构造。
王居易老师为我们讲解经络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跟随老师学习期间,才真正理解了这种“天人合一”的朴素思想在追溯中医思想源头时有多么重要,由此我们才能与古人的思想对接,真正读懂经典。
传统中医理论的研习有一个难点,就是难以与现代医学的基本原理衔接。而王居易老师的学术研究却在这方面有很大的突破,使得古老的中医体系可以被现代人理解、研究和完善。
有一次老师讲到原穴的结构和功效,对于有着20多年教龄的笔者来说,原穴分布在腕踝关节附近,具有补虚的功效,并非是什么新鲜的命题。但是老师却提出了疑问。
为什么原穴会分布在腕踝关节?
这样的问题,在经典中没有出处,也找不到任何解析其中道理的文章。老师说,穴性是腧穴治病的关键,对于穴性的把握,不能依赖古人云,也不能完全凭借临床经验,更重要的是要进行仔细的临床观察和独立的思考。
上肢部的原穴为什么分布在腕关节呢?
老师让侨文找出腕部的解剖图,让弟子们看腕部的解剖结构有什么特殊性,我们仔细观察发现这个地方的血管分支极其丰富,说明这个部位的血液循环量非常大,当然此处的功能代谢也会很活跃。老师进一步启发大家的思维,继续发问。
为什么在这个部位血液循环比别的地方更为丰富呢?
大家七嘴八舌,说腕关节灵活啊,腕关节的活动量大啊等等。老师满意地笑了,师生之间的讨论已经把穴性研究提升到腧穴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这一重大课题层面上了,这正是研究腧穴穴性的重要方法。
以腕部原穴为例,在血运如此丰富的部位针灸,一定能够激发更大量的经络气化活动,所以才能对脏腑起到温阳益气的作用,但能否获得满意的疗效,还要对腧穴的结构有精准的把握。
进针的位置、角度、层次都要控制好,争取获得更好的针感和疗效,一个小小腧穴位置问题竟然引发出这样前所未有的学术思考。我们继续兴奋地讨论下肢原穴,却出现了新的困惑。
肝经和脾经的原穴为什么没有在踝关节处,却分布在第一跖趾关节之后?而在踝关节处的商丘和中封却不是原穴,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在跟随老师学习的四年半中,学医27载的我忽然置身于更多的未知之中,跟师学习的过程与其说是在追寻着老师思想的脚步,不如说是老师用他睿智的思考,把中医很多悬而未决的千古命题抛给了我们,至今我们依旧在追寻着这些命题背后的真相,我们知道对于当代中医人,解开这些命题有多重要。
王居易老师指导我循推经络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王居易老师讲授的这些内容让有些百忙当中抽出时间来听老师讲课的学生感到失望。我能够理解他们的心情,因为在当今时代,人们的工作生活节奏都很快,每一天时间都很宝贵,谁都希望最快时间捕捉到最新鲜、最热门、最实用的知识。
对一位从医近60年的老教授的课程,更多的期待不是他如何思考解决问题,而是老先生那些“一招绝杀”的宝贵经验,但是当学生们提出这样的想法时,王老师总是谦和地笑着摇头:“我可没有秘籍,更没有特效穴。每一种病都有其特定的病机,如果不全面了解病人的经络状态,研究疾病形成的过程与机理,我无法给人看病。”
但是如果是弟子们说出这样的话,他会非常严肃地批评:“中医最重要的传承是在于独有的思辨体系和研究分析疾病规律的方法论。失去了这些,中医就失去了生命力。”因为这些原因,愿意长时间追随老师的学生数量十分有限。
在老师的诊所里,经常就只有三五个弟子与老师围坐在诊桌旁,有病人的时候看看病人,治病的间隙就围绕着某个病例,发表各自的意见。
陪老师吃午饭是一天中最放松的时间,饭后大家会陪着老师在院子里散散步,也会坐在诊所闲聊天,话题天南海北,趣味横生,师生们的脸上满是笑容。回想起这段时光在我的人生经历中实属难得,算得上是一段奢侈的享受。
许倬云先生说:“教育最大的功用,是能让人有一种超越未见的远见,激励我们去探索已知之外的未知。”
恩师王居易教授就是这样一位真正实践着“传道”“解惑”的中医教育家。转眼老师离开我们已经整三年,但是在探索未知的道路上,老师的思想一直都在我们身边,陪伴着我们艰难却自信地继续前行。
来源:推经阁,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