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重在练腰

网络文章,纷繁复杂,良莠不齐。既有读之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真知灼见,亦有牵强附会、东拼西凑的垃圾文章,更有一些如玄幻小说般云山雾罩、故弄玄虚的。我辈习武之人,唯有努力提高自身水平,擦亮一双慧眼,才能在众多的文章中汲取营养。以我之见,通篇文章能够有一句话对自己有用,能够让自己记住就算是好的了。看此文用

秒,分享朋友圈只需3秒!

和美太极

武术谚语中有“形意拳、八卦腿、太极腰”之说。拳谚又云:“打拳不活腰,终究艺不高。”可见武林先辈很注重腰的锻炼,在太极拳中腰更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太极拳论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怎样能做到“主宰于腰”呢?太极拳对腰部的要求是“直”与“松”。只有直腰、松腰,才能气沉丹田,“尾闾中正神贯顶”也就随之而来。腰直则身体转动时中轴不曲,全身不致摇晃;腰松则身体重心降低,根基稳固。否则,腰偏向何方则何方立即出现俯仰歪斜,身易摇晃,足难站稳,僵劲布满全身。从攻击方面来讲,陈式太极拳重视缠丝劲,运劲如抽丝,在缠丝劲的基础上还运用弹抖劲、爆发劲、掤劲、捋劲、采劲、挤劲、按劲、挒劲、肘劲、靠劲、截劲、冷劲、寸劲、空劲等诸多劲别,这些劲都是以腰为主发自全身的整劲。拳谚说:“上下九节(肩、肘、腕、颈、脊、腰、胯、膝、足.摇)劲,节节腰中发。”

练好太极拳的关键是要学会用腰。现从杨式太极拳中选取几式为例,谈一谈本人练拳用腰的方法和体会。
  1.起势
  
在两臂未举之前,应仔细检查一下预备式是否合乎要求,然后开始做起势动作。这时意念要领先,要集中在每个动作的动向上,“先在心,后在身”。
  
⑴两臂前平举时,先要用意松腰以腰带身。
  
⑵两臂前举和两掌下按时,两肩不可耸起、紧张或用力,必须松开下沉。两臂前举时不可挺直,须有微屈下坠之意。两肘下沉带动两掌下按时,“坠肘”明显,即使在两掌已下按到两胯前时仍然要“坠肘”。这一点初学者往往较难理解,其实这正是腰带四肢下沉的作用。“坠肘”应该这样来理解,就是两肘须微屈,使小臂向前微弯,这样肘尖露出,与地面垂直,仍然可达到“坠肘”的要求。
  
⑶要做到坐腕,就是把掌根下沉,手指微微上翘但不可用力,必须自然,只有这样才能把劲贯至掌根,手指也有所感觉。只有能坐腕,才能“形于手指”。
  
⑷太极拳从起势到收势,所有前后动作之间必须保持连贯,不可停顿,要求速度均匀,绵绵不断,一气呵成。起势时两掌前举至高与肩平时即下落,其间不可有停顿,每一个动作到定势时必须做到“似停非停”。
  
⑸整个套路用掌时,五指要自然舒展,不可用力张开,也不可松懈、弯曲,掌心要微呈凹形。
  2.手挥琵琶势
  
手挥琵琶势(接左搂膝拗步定势)送腰进身,后脚跟进,重心移于左脚,拉腰坐身,右脚实,左脚虚;上体右转至东南,同时腰脊上提,右臂屈肘回带至胸前;左手掤势弧形上提至左肩前,上体略有回转,随之腰裆下沉,加重肩肘的沉坠;左手上挑劲足,右手沉按劲足,形成上下合势;左脚向内调整脚跟着地,脚掌上翘。两手位置的变换、前(左)上后(右)下合劲的形成,完全是由腰的拉转、提沉引导出来的,舍此不能出整劲。
  3.云手势
  
云手势(接单鞭定势)拉腰坐身于右腿,左脚掌虚;腰带左手和左脚右转至正南;腰胯左转,重心左移于左脚,左手先下落至右腹侧,腰带上肢左转至东偏南;收右脚成小开立步,腰胯右转,重心移于右脚,两手上下交换位置;腰带双手右转至西偏南;左脚横开,腰胯左转,重心左移于左脚,两手交换位置。
  
由此势我们看出,上肢不但有以肩为轴的上升下落运动,同时还有臂的内外旋转和肘的屈伸运动及手的左右位移和左右180度以内角度的位置变换,全是由腰胯的左右侧移和左右转动带动形成的。
  4.野马分鬃势
  
右分鬃接上定势,拉腰坐身,坐于右腿,左脚掌虚;身左转至东北,左脚掌随转,左手内旋翻掌;重心前移至左脚,右脚跟离地;随身体左转(转北偏东)带右腿上步(向东偏南),两手成“合抱”状态。
  
左分鬃有三次转腰、两次送腰、一次沉腰裆的动作。接上势之后,上体右转两手随转;送腰进身,右脚实,左脚跟进,两手成合抱状态;腰带上肢和左腿左转;左脚向左前上步后移重心成半马步过渡,带左臂向前,右手沉住;腰左转,带右手向左掤出;腰裆劲下沉,右脚跟外碾,右手沉采,成左弓右蹬步,力贯五指。
  
前辈拳家讲“用意不用力”,本人领悟就是在练拳过程中用意体验。比如从以上练拳用腰的实例中总结出练拳用腰的运动规律,一是松腰活胯,二是送腰进身,三是拉腰坐身,四是以腰带身(四肢),五是腰裆下沉。凡是练拳则以用腰运势,常此练下去定会得悟用腰练养的门道,拳艺层次也一定会有提高。

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研讨、参考之用,不一定代表公众号意见,亦不一定完全正确,请客观思考,不盲从,不排斥。评论处大家可以补充文章解释不对或欠缺的部分,请勿谩骂。这样下一个看到的人会学到更多,你知道的正是大家需要的……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5)而有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立如枰(6)凖(7),活似车轮,偏沈(8)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已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