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冰盘沿,桌椅案柜都离不开它
研习君语
庭前青松笙竽声,望处红蕖锦绣云。
月卿领客意缱绻,冰盘照坐光缤纷。
俗话说得好,人要脸,树要皮,家具要个面子。
许多家具都有一个面。
或是承上启下——椅,或是承托归置——桌案,亦或是顶箱封盖——箱柜。
面的的形式多种多样,面沿也跟着千变万化,这就是所谓的夫唱妇随
在面沿中,最为著名的便是冰盘沿,涵盖之广、变化之多,堪称面沿的标准制式。
tips
冰盘沿是指攒框装板结构中边框外轮廓的造型为上舒下敛的线脚,是边抹的线脚种类,如凳椅、桌案、床榻的面,圆角柜的柜顶等都是边抹构件。冰盘沿近似须弥座的“枭混”,其断面与盘碟边沿的断面相似,由清代北京匠师定名。
冰盘沿的造型可追溯至青铜家具中桌案边缘的设计,经历了已逾千年的历史洗礼,依然存在并广泛应用于传统家具的面框设计中。
冰盘沿的造型存在于大边与抹头截面所形成的线形轮廓,在水平方向均为平行线段;而垂直方向中包含线段与弧线两种线型。
由于大边与抹头上下平面间的形体转化产生了交界线分割,使得边沿由弧线和线段衔接而成,从而在视觉角度形成了不同的分层。也正是由于这条边沿的变化可将冰盘沿分为单层、双层、三层和多层。
王世襄先生在《明式家具珍赏》一书中给出了十六例冰盘沿图示。
单层冰盘沿
单层冰盘沿变化是最为简单的,正如1号冰盘沿所示,在上下边沿中间一条弧线连贯衔接,这是最为原始的形态,也是典型的上部舒展,下部内敛的冰盘沿造型特点。
其他类型的冰盘沿都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弧线的分割与变形。
明 黄花梨如意云头靠背板南官帽椅
双层冰盘沿
双层冰盘沿是在下边沿出现了一条窄面的线脚造型,形似一条边界线,也叫做“压边线”。2、3、4号都是双层冰盘沿的造型。
其中,2号与3号冰盘沿形式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压边线的厚度,后者较前者更宽。正是由于这样的处理,弧线部分同样是垂直线段与向左侧延伸弧线的衔接,3号冰盘沿的垂直线段更短,弧线的角度更大。
2号冰盘沿
3号冰盘沿
同时,这两个双层冰盘沿都做了倒角的处理,使连接处的弧度更为圆润自然。
4号冰盘沿较前两者,更多的运用了连续弧线的内外转化,是双层中唯一出现“S”型的冰盘沿。
4号冰盘沿
从2-4号可以看到,双层冰盘沿弧线内敛变化次数多于外延变化次数,且内敛弧线的变化角度更大。
双层冰盘沿轮廓较之单层冰盘沿的线型变化逐渐丰富,运用弧线与线段衔接转化的方式进行垂直方向多次过渡,视觉效果更显柔和,配合“压边线”平直的形式,在线型变化二者相互中和,达到统一。
明 黄花梨带束腰三弯腿虎爪足炕桌
三层冰盘沿
三层冰盘沿有两次明显形体转折的线脚造型,这其中也包括冰盘沿压边线的处理。
三层冰盘沿共有8例,可分为5组对各组的线型走向变化与特点具体说明
5号、6号、8号、13号冰盘沿相似,沿用了由上而下逐渐内敛的形式变化,因边沿厚度不同而呈现出相应的形式变化效果,即下方有形似于4号冰盘沿“S”线型的变化。
5号冰盘沿
6号冰盘沿
8号冰盘沿
13号冰盘沿
但在最上层边沿线,5号与13冰盘沿运用了弧线,6号与8号冰盘沿运用了线段与弧线两种线型。
5号冰盘沿
13号冰盘沿
6号冰盘沿
8号冰盘沿
9号冰盘沿以上下相对称的形式体现出柔和的美感,10号冰盘沿在原有的弧线基础上增加的棱线起到了聚合、提神的效果。
9号冰盘沿
10号冰盘沿
7号冰盘沿较原始的单层冰盘沿,因中间厚板的分割,下端弧线更为凸出。
7号冰盘沿
12号是十六例中唯一一款采用大段弧线内凹的形式去完成造型由上而下敛入变化的冰盘沿。在分段的基础上,就线的本身变化达到上下均衡的效果。
12号冰盘沿
多层冰盘沿
多层冰盘沿除了压边线外,有2次或2次以上形体转化的线脚造型,这其中也包括运用起棱线的处理方式丰富造型。
11号与14-16号冰盘沿为多层,均在弧线造型上进一步细化,体现形式美感。各例冰盘沿都采用起棱线过渡的方法,将原有的分割线转化成为窄的外凸曲面,较之其他冰盘沿形体转化所产生的界线分割,棱线的窄面形体转折更为细腻。
多层冰盘沿可分为三组对其线型走向变化与特点进一步说明。
11号冰盘沿与12号三层冰盘沿在弧线上的变化方式相反,前者外凸,后者内凹。
11号冰盘沿
14号与15号冰盘沿形体变化相似,区别在于因中间棱线部位的位置不同而引起上下的弧线变化。
14号冰盘沿
15号冰盘沿
16号冰盘沿就分层而言数量最多,5层的形体转化最为细致。
16号冰盘沿
以上的各例冰盘沿的形体变化,均遵循上下边沿平行,以外轮廓线由上而下逐渐向内收回的形式规律。
从1号冰盘沿到16号冰盘沿的形体演变,只在轮廓线造型做了细节处理,即形体转化产生弧线、压边线、起棱线的三种方式,但并未改变轮廓线整体的形式走向。
冰盘沿是中国传统家具中常见的线脚,在明式椅类家具中亦广泛应用。明式家具是中国传统家具史中的巅峰之作,而冰盘沿作为椅盘外侧轮廓的造型设计,其功能性和艺术性十分考究。在构件的线性变化到空间转换融合的过程中起到了协调、统一的纽带作用,这其中蕴含的方圆相济、虚实相生的造物思想非常耐人寻味。
本文来源于明清家具研习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