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亡唐兴七十年|卷一|第三章2.冰冻三尺「夺嫡预谋」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哪怕是已经到了二十一世纪的现在,面对一桩扑朔迷离不该发生却发生了的案件,警察们一个简便易行且行之有效的寻找犯罪嫌疑人的办法就是看看谁能在中间得到好处,也就是所谓的犯罪动机。你可能得到的好处越大,你的犯罪动机也就越强,嫌疑当然也就越大。

大隋王朝改立太子,最大的受益者当然是原来的晋王后来的新太子杨广了。他当然跑不了是最大的嫌疑人。

但兹事体大,绝非朝夕之间可以见效,还有,就算你身为皇子,贵为皇王,也不能和无法上窜下跳一手遮天,没有心腹死党舍命参与,这样的事情你就趁早连想也不要想。

深知此中利害的杨广早在十年前坐镇江都时就开始了自己的夺嫡大计,除了种种意在收取人心、积累资本、取悦父皇母后的外在行径之外,他还有自己可以无话不谈的心腹小圈子,张衡、宇文述、郭衍就是杨广最初的核心小圈子。

按他们的计划,杨广如果夺嫡成功,自然就是皇太子,进而龙飞九五,位进至尊;就是不成功,也可据淮海之地,复梁、陈之旧,在江南重建偏安割据政权。

正是为了万无一失,身为寿州刺史、总管淮南、江北的宇文述给杨广献计说:“大王仁孝著称,才能盖世,数经将领,深有大功。皇上与皇后咸所钟爱,四海之望,实归大王。然废立者,国家之大事,处人父子骨肉之间,诚非易谋也。然能移主上者,唯杨素耳。”

宇文述真是没有自泄其气自找托词自我转圜,杨素其人在隋文帝面前就是那么吃的开,而且在独孤皇后面前也是一言九鼎,帝后二人对杨素从来都是言听计从,要成大事,当然也非得找他不可。

还记得上一节刚说到的大隋名将史万岁被活活杖杀的事么?

从中不难看出杨素其人的能量究竟多么大了。就因为史万岁和杨素不是一路人,杨素便总想压抑他,明明是史万岁大破突厥,战功卓著,杨素偏要说他滥杀无辜,把本来只是到塞上放羊牧马的突厥人给吓跑了。

史万岁和他的部下当然不服,总想着要找皇上说说清楚。

那天隋文帝从仁寿宫气哼哼回到京师,宣布废黜太子,并询问史万岁所在。

史万岁当时就在朝堂,杨素却故意谎称史万岁去东宫看太子了,以此激怒皇上。

皇上果然大怒,传史万岁上朝,毫不知情的史万岁还以为这下总算可以面对皇上说说自己和部下们的冤枉了,对聚集在朝堂前的将士们说:“吾今日为汝极言于上,事当决矣。”

昂然入朝的史万岁果真在文帝面前慷慨陈辞,文帝那时正在恼恨太子,听史万岁言辞激愤,就像是火上浇油,命令左右廷杖史万岁,一代名将就这样被活活打死。

史万岁死后,隋文帝又完全根据杨素所说,下诏列数史万岁罪状,导致“天下士庶闻者,识与不识,莫不冤惜。”

皇上信任如此,杨素免不了就要公报私仇。鸿胪少卿陈延与之小有嫌隙,杨素便向文帝报告应属陈延管辖的蕃客馆庭中有马粪,害的陈延挨了顿板子,差点被打死。

杨广他们要拉拢的,就是这么一个贵盛无比位极人臣的人物,他们能如愿吗?

要知道,那时的杨素在朝臣中只名列老资格的宰相也就是上柱国、尚书左仆射高熲之后,老皇上已经把所有能给的都给了自己的老谋深算的臣子,不管是谁当太子,对他又能有些什么好处呢?

杨广一伙的本事就在这儿,突破口很快就让他们找到了,宇文述主动请缨,说是自己与杨素之弟杨约交情不浅,完全可以从那里下手。

就这样,带着晋王杨广给的许多金银财宝,宇文述活像是公关大使,进京开始了他的公关活动。

杨约是杨素的异母兄弟,少时顽皮爬树,不幸坠地,别的倒无大碍,偏偏就摔坏了男人的根本,从此性格大变,既内向沉静又好学强记,鬼点子特别多。

杨素对这个弟弟也是颇为看重,有什么事都要找他商量。而他也因为哥哥的权势和军功屡受封赏,时任大理少卿。

宇文述进京首先要找的就是他。

既是同僚,又是赌友,久别重逢,自然少不得你来我往,吃喝玩乐。

宇文述先将杨约邀到家中开怀畅饮,还又拿出珍玩器皿,下棋赌博。因为另有目的,原本老于此道的宇文述便只输不赢,许多宝贝便让杨约纳入怀中。

一次是这样,两次是这样,第三次还是这样,杨约好像有些明白了,就要问个究竟。宇文述也就开门见山:

“此晋王之赐,命述与公为欢乐耳。”

杨约再问:“何为者?”

宇文述先从处世之道说起:“夫守正履道,固人臣之常致,反经合义,亦达者之令图。自古贤人君子,莫不与时消息,以避祸患。”

一番说辞极其明确,人臣之道固然在于恪守本分,但也要与时俱进,打破旧常规以符合新道义,也不能说不是明智之举。

这是帽子,也是试探,就看对方如何反应了。

见杨约并无反感,宇文述再次侃侃而谈——

“公之兄弟,功名盖世,当涂用事,有年岁矣。朝臣为足下家所屈辱者,可胜数哉!又储宫以所欲不行,每切齿于执政。公虽自结于人主,而欲危公者,固亦多矣。主上一旦弃群臣,公亦何以取庇?今皇太子失爱于皇后,主上素有废黜之心,此公所知也。今若请立晋王,在贤兄之口耳。诚能因此时建大功,王必镌铭于骨髓,斯则去累卵之危,成太山之安也。”

层层递进,步步深入,设身处地,完全是为对方考虑的推心置腹,杨约能不动心?

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谁不明白,皇上年老,性情大变,撒手归天已是早晚之间,更何况杨素执政日久得罪人多,甚至连现在的皇太子都得罪了?!

杨约与杨素【剧照】

早就在为家族命运担心的杨约深以为然,回去后就把杨广等人的阴谋告诉杨素。

杨素虽然在平陈胜利后升任尚书右仆射,但还有个开国元勋、尚书左仆射高熲挡在前面,这对早想专擅朝政的杨素既是威胁,也是障碍,更何况高熲还是现任太子的老岳丈,若现太子真能接班即位,老宰相就又成了国丈,杨家一门还能有活路吗?

一番斟酌,杨素恍然大悟,要不是弟弟的开导启发,自己还真没想到这些呢:

“吾之智思,殊不及此,赖汝起予。”

杨约对兄长的启发还在继续:“今皇后之言,上无不用,宜因机会,早自结托,则匪唯长保荣禄,传祚子孙;又晋王倾身礼士,声名日甚,躬履节俭,有主上之风,以约料之,必能安天下。兄若迟疑,一旦有变,令太子用事,恐祸至无日矣。”

有了这样的心思,杨素便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开始试探对皇上颇有影响的皇后的态度,以决定是否在晋王身上投下决定自己身家性命的政治赌注。

几天后,杨素正巧奉命入宫侍宴,席间他仿佛不经意地说晋王孝悌恭俭,颇似今上。对臣下不露痕迹的试探,独孤皇后的反应却是明白无误——

“公言是也。我儿大孝顺,每闻至尊及我遣内史到,必迎于境首。言及违离,未尝不泣。又其新妇亦大可怜,我使婢去,常与之同寝共食。”

这说的是晋王杨广和他的王妃萧氏,对杨勇和他身边女人的评价则完全反了过来:

“岂若睨地伐(杨勇小名)共阿云相对而座,终日酣宴,昵近小人,疑阻骨肉。我所以益怜阿麼(杨广小名)者,常恐暗地杀之。”

皇后态度明确如此,杨素自然也跟着愤慨起来,义愤填膺地斥责皇太子无才无德。

皇后见杨素跟自己如此一致,当场拿出黄金相送。

显然是引杨素为知己,拿他当了改立太子派的中坚力量。

朝里宫中,对太子杨勇的合围之势已然形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