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知青回忆录]被拒收的知青(一)

被拒收的知青(一)

“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孤零零的歌声回响在盖满大雪的群山之中!

1968年11月19日,八棵树公社夏家村的北山沟里,沿着崎岖的山路,一个青年从宫家岭一路走下山来,嘴里吆吆呵呵地唱着当时的流行歌曲,革命样板戏京剧《林海雪原》中的一段《打虎上山》。

这个人就是我,和林海雪原里的杨子荣比起来,我当时既没有虎可打,也没有土匪可寻,而且还正在下山。唯一相似的一点是,我也是一个人,虽然没有林海却有真正的雪原!

我于1968年10月20日,下乡到开原八棵树公社叶家村大队。比其他铁路中学的同学晚到了一个月,原因就是留在沈阳铁路中学办学习班!从全校同学下乡走后,我们沈阳铁路中学毛泽东思想红卫兵从一把手到红卫兵战士20多人,继续留在学校交代问题,直到一个月后学习班结束!

当天,沈阳铁中运送知青的解放牌大卡车,把我们一行6人送到了开原县八棵树公社所在地八棵树。公社将我分配到叶家村大队第三生产队;由于时间太晚,我把行李放到八棵树公社文艺宣传队,准备第二天用叶家村第三生产队派来的马车拉回叶家村;我于当天只背着一个书包,步行去叶家村大队报到。

下午4点到了叶家村,大队公安委员刘殿臣接待了我;同时也告诉我:“叶家村大队已经和八棵树公社沟通好了,叶家村大队知青已经满员,不能再接收你,所以,请你再回公社报到,等待重新分配。”

我于是只好在叶家村三队青年点住了一夜,在第二天早晨再返回公社;二次见到八棵树公社的刘社长。刘社长一听我讲的情况,马上拿起手摇电话,摇了叶家村;并让我在外面等一会,通电话后,刘社长讲:“你先找地方住下,明天再来我这儿听信。”

手摇的电话,以前只在描写解放战争的电影里看见过。但在这里,八棵树公社及公社所属的十八个大队还都在使用这种电话,给人的感觉,好像回到了解放战争年代!

我当天就吃住在八棵树公社文艺宣传队的青年点;因为都是沈阳铁中的同学,所以,我的行李和箱子也寄放在这里。

第二天,又见到了刘社长。刘社长还是那句话:“你再等几天吧。”

一连三天过去了,刘社长还是让我再等一等。我不能老在八棵树文艺队蹭饭蹭睡呀。于是,我开始了长达一个月的跋涉和混吃混喝的走青年点行动。

我从八棵树公社开始,先后到达的青年点有,八棵树叶家村,同学有:窦昌民、李维新、张滨甲、于志新、徐丽(已故)等。八棵树耿王庄,同学有:李子杰、王德斌(已故)、韩超、薛邵安、白淑芝、孙丽萍、赵玉梅、郑香森。八棵树古城子,同学王功军。

李家台公社的楂子沟,同学王连贵(已故);李家台公社胡淑媛;李家台中清河顾丽萍;李家台上清河,同学赵永春;李家台粉房,同学纪玉科。

八棵树公社的放牛沟古茂伦(已故);八棵树太平沟王威;八棵树松树沟,同学有:郭广耀、汪海、刘猛、邹恒元、姜忠友、郭忠波等。每个青年点我都住两到三天,一晃一个月过去了。

到了11月18日,再次去公社。公社刘社长告诉我,已经和叶家村大队谈好了,还是到叶家村三队报到。我于当天再次返回叶家村,第二天,回八棵树时我的户口还是拿在我的手中;叶家村大队就是拒绝接收我。

由于当天下午下了一场大雪,没有办法再回公社,只好暂时住在叶家村三队青年点,第二天再返回八棵树公社。

11月19日,初冬的一场大雪,满山一片洁白,没有被大雪压倒的树枝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我头上戴着一顶亚麻的黄色仿军棉帽,帽耳系在帽顶上,前帽檐低低地压在眉毛上部;身穿一件黑色的制服棉衣(父亲穿旧的),腰间紧紧地系着一条旧的军用皮带。黑色的棉裤外面套一条蓝色裤子,两只裤脚的脚脖上为了防风雪,扎着一段长长的绑腿;脚上是一双黑色的棉胶鞋;身上斜背着一个黄色书包,书包盖上绣着五个红色的字“为人民服务”,这也是当年知青的标准行头。

天气虽然不太冷,但弯弯曲曲的下山之路,全是厚厚的积雪。由于还没有人走过,只好趟着没过膝盖的大雪艰难前进;这时,我的棉胶鞋已经全都湿透,好在由于腿上扎有绑腿,棉裤还很干爽。

一路来到夏家村,再向南行便是大清河。

(未完待续)

清风细雨(赵雨祥)2012年8月25日于澳大利亚墨尔本市

1、这张照片是沈阳铁路中学毛泽东思想红卫兵文艺宣传队,于1968年7月31日下乡插队前部分宣传队队员留影,

前排左起:潘永(已故),吕志刚,张崇仁,刘远志,乔杰,高杨,于佩亮(已故)。

中间左起:黄瑛,赵秀民,朱志萍,杨晓丽,王亚丽,李宝云,赵淑芬。

后排左起:吴玉成,齐开原,刘香成,朱成权(已故),唐继忠,赵家臣,李颖。

文艺队在全校同学都下乡后基本没有解散,全部插队落户到八棵树公社(现在的八棵树镇),改名为为八棵树人民公社文艺宣队!

2、这张照片是1968年10月,我插队下乡前在沈阳生生照相馆拍摄的;拍这张照片时,我刚刚过完十九周岁的生日,20天后(10月20日下乡插队)!我身上穿的是妈妈手工裁剪,用缝纫机缝制的仿海军军服,布料的颜色是当年最短缺的海军灰!头上的仿军帽也是妈妈用剩余的海军灰布料做的!下乡后我妈妈做的这顶仿军帽子和仿海军服,在知青的队伍里也是很抢眼的!因为市场上就没有这种服装可卖的!

(0)

相关推荐

  • 787期B|| 张妥系列散文:学校( 二)村边建起了学校 /杨莉播读

    美丽诗文 | 精品连播 | 美丽杂谈 | 艺术空间 | 经典赏析 上期结尾: 关于魁星楼,对我来说只是一个传说,在我出生前,魁星楼已经被拆掉了.北面的村墙也没了踪影.但是,就在魁星楼遗址的北面,建造了 ...

  • 鸿门宴专家亲历鸿门宴

    鸿门宴专家亲历鸿门宴 菜九段 鸿门宴是灭秦后刘邦到咸阳郊外的鸿门(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新丰镇鸿门堡村)项羽驻地参加的一次宴会,因为过程因为过程充满加害因素,后人也常用"鸿门宴"一词 ...

  • 五同的日子—梁凤兴

    ​[五同的日子-上] 1969年的初春,乍暖还寒,和熙的春风翻过草帽顶子,穿过西河掌,刮过小四平和大四平,吹拂着东升堡的大地和山野,坚守了一冬的冰雪开始融化,似隐似无的小草探头探脑,人欢马叫,春耕即将 ...

  • 回一趟老家——二道洼

    二道洼村位于屯垦队镇北15公里处,是二道洼村委会所在地,商都到大库伦乡公路穿村而过,交通便利.建有文化活动室.党员活动室.卫生室.便民超市和休闲广场等. 民国十一年(1922年),兴和县二道洼姜老四迁 ...

  • 王其康:我的苦命兄弟王健

    原题 为了寻觅一张照片 作者:王其康 为了寻觅一张照片,一张埋藏于我心底里五十年前的照片,费时一整年,过程一波三折,情节如同电视剧. 王健1950年生,与我同岁.他一个哥哥一个姐姐,均于幼时夭折.王健 ...

  • 鹿家庄

    鹿家庄知青相册 一一 回忆我们一起走过的日子 2017.03.27 随缘 阅读 1098相逢是首歌 - 俞静   曾记得四十三年前的金秋时节,时值风华正茂年龄的我们,响应毛主席 "知识青年到 ...

  • [老知青回忆录]被拒收的知青(二)

    被拒收的知青(二) 清河水当年还很充沛,即便是枯水季节,水面也有六十多米宽,河水最深处也有一米多深. 我准备过河的道口水面宽阔,大约有八十多米宽.由于这个地方河道宽阔,河水深度相对浅一些,即便这样,河 ...

  • [老知青回忆录]被拒收的知青(四)

    被拒收的知青(四) 一句话,我的胃病,就是我12岁时挨饿落下的病根;话题扯得太遥远,还是言归正传吧. 我的胃越来越疼,急忙拿出书包里早已预备好的胃药<氢氧化铝凝胶>:这种药是水剂,每100 ...

  • [老知青回忆录]被拒收的知青(五)

    被拒收的知青(五) 刘社长,名字炳星,年龄40岁左右,辽宁大学俄语系毕业.1970年底,由八棵树公社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情报部门,负责对苏联的监听工作.这是我下乡遇到的第一个好人,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基层 ...

  • [老知青回忆录]被拒收的知青(七)

    被拒收的知青(七) 到了第二年秋天,我才知道场院的平整过程.先把已经收完菜的土地平整好,再安排好一队社员,每人拿一把木头耙子,从场院的一边开始,清理地里的杂物.主要有石子.菜叶.菜根等东西.大家慢慢的 ...

  • [老知青回忆录]被拒收的知青(六)

    被拒收的知青(六) 刘炳星社长慷慨陈词,讲了半个多小时,全场一直鸦雀无声;公社社长还是第一次到叶家村来开会和讲话. 事后,大部分社员讲到刘社长时,都竖大拇指,"有水平!那真是大领导呀!&qu ...

  • [老知青回忆录]被拒收的知青(八)

    被拒收的知青(八) 一个多月后,我和社员们都混熟了. 一天,我们队里的大黑儿马在场院里边休息边捡场院掉在地上的粮食吃.社员问我会不会骑马,我马上说:"会骑!"其实我从来没有骑过马. ...

  • [老知青回忆录]被拒收的知青(十)

    被拒收的知青(十) 紧接着,学校广播站又喊道:"反革命分子宁培信自绝于人民,死有余辜!" "坚决打倒反革命分子宁培信!" "全校革命的同学们紧急行动起 ...

  • [老知青回忆录]被拒收的知青(九)

    被拒收的知青(九) 宁培信和王威急忙过来看我的伤口,只见我的左上臂种天花处,有一个椭圆形的齿痕,两边的牙印已经深入肌肉,鲜血淋漓:椭圆形内部肌肉已经变成黑色,痛入骨髓.这个大伤口,直到三个月后才结痂封 ...

  • [老知青回忆录]被拒收的知青(十一)

    被拒收的知青(十一) 因为当时还没有开展全国红卫兵的大串联活动,所以,北京没有任何接待学生的地方.我们在沈阳出家门时,按计划准备在北京呆十天.每人当时带了十斤粮票和十元钱,这也是我的家庭能拿出来的极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