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喜欢评判别人
这篇文章的思路依然是来自陈海贤的文章,老师的文章中对评判别人有一点点持反对的感觉。不过用评判还是比较中性的词,心理学也只是分析这个词背后的心理动机。
我读完感觉文中的观点是我们要反对评判,至少我读完是不喜欢参与评判,更不喜欢去评判别人的,但在社交网络中评判又是不必不可少的一种社交方式。
通过评判其他人和对方获得共同点,但我也要尽可能公正的去评价别人,而不是带有偏见去批判别人。评判一个人很简单,即使是一个老好人,我们依然可以说出他的缺点,毕竟人无完人。而且评判一个人比较简单,就如同做学术一样,即使花很多心思天衣无缝的完成一个实验,结果仍然会很容易被别人去评判。
说别人太简单,自己做太难了。而且在人类的基因中评判一个人也是在众多信息中取一个最有利自己的一部分,由于信息不对称,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只能取这一部分,这部分一定是对自己有利的。要么是融入社交的需要,要么是自我心理安慰的需要。但无论是怎样评判别人,目的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
评价和批判这两个字到底有什么区别呢?批判和评判又有什么区别呢?在这里我又是混乱的,我感觉评价一个人会更加的理性,评价别人的时候心态是平和的,观点中不带有偏见,当然这也很难。既然是说别人无论是怎么样都带有个人的主观意志,当然评判会有一些偏见,个人的主观意志更强烈一些。
写了大半才发现严重偏题,全是废话。
为什么要评判?顺着老师的思路整理一下。
第一,优越性。“我行,他不行”、“早知道他不行”、“就他那样怎么可能行”,这类的语言都对当事人充满了偏见,的确这样能让自己心理上挺好受的。最经典的优越性就是就是说王思聪,会有人说“就他那样,如果不是靠他爹一样是个屌丝”。贬低别人的确能让自己优越感飙升,也显得自己比较高尚。但也仅仅是口嗨。
第二,社交属性。当朋友的面评判别人,不仅有优越性,而且还有很强的社交属性。当吐槽王思聪的时候,我并不在乎王思聪怎么想,而在意的是朋友对我的回应。最好的融入新同事的方法就是和同事一起吐槽领导,甚至知道“独家信息”更受欢迎,话说“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我们经常看到的是一群人吐糟另一个人,而一起赞美一个人就很少见,本质上还是人的优越性需求,毕竟比别人差还要努力追赶,比别人好就在心理上放松了。
第三,是比较隐秘的,对“背叛”的一种愤怒,你现在的表现和我心中对你的印象不一致了,我们常说的就是这个人他变了,他没有以前怎样的好了,但这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而已。
评判别人是一种精神上的需要,无论是公正的评价还是带有偏见的评判,都是为了满足当下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