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鼠鬧上博
古有五鼠鬧東京,今有五鼠鬧上博。
上博為鼠年特地準備了五件與鼠有關的寶貝,分別是雕像、瓷器、玉器和繪畫作品,但是需觀眾在整個博物館自行尋找。
第一件寶貝:龍泉窯青釉堆鼠水盂
元代
高5.8釐米,腹徑7.7釐米
上海博物館藏
本水盂圓唇,小口,肩部一側有系,另一側堆塑鼠,生動形象。圓鼓腹,腹下漸收,餅足略高。器身施青釉,有細小開片。脛處至底部不施釉,胎呈黃褐色,底足處可見墊燒痕。此類水盂不僅元代龍泉窯生產,景德鎮窯也較為常見,多見雙系或無系,以印花或點褐彩裝飾為主,在東南亞一帶常有出土。此式單系及堆塑鼠裝飾較為少見。(節錄自上博官網,下同)

▲龍泉窯青釉堆鼠水盂
第二件寶貝:玉鼠支神
清代
高6釐米,寬4釐米
上海博物館藏
玉鼠支神,清代,高6釐米,寬4釐米;白玉質,糯潤有澤。此器為圓雕坐像,鼠首人身,鼠面雙耳豎起,兩眼圓睜,尖嘴疏須;身著交襟寬袖長袍,左膝曲起,右足半趺,一手持經卷,一手置於膝上,閒適安詳。整器雕琢洗練流暢,圓雕與陰刻技法相結合,陰刻線勾勒出鼠目、須、鼻、嘴,衣褶隨身姿起伏堆疊,姿態傳神。上海博物館收藏的原作品為一組十二件,此次展出其中的一件鼠神,這組作品以擬人手法雕姿態各異的獸首人身十二生肖坐像,造像大多手持各具象徵意義的物件。



▲玉鼠支神(一套12件)
第三件寶貝:青白釉鼠形硯滴
明晚期
高3.6釐米,長6.3釐米
顧麗江先生捐贈
上海博物館藏
硯滴以瑞鼠為形,蜷身弓足,前爪抱瓜果,瓜果連通鼠身可儲水,鼠口一側銜有稻穗。器身施青白釉,鼠目以青花點綴。模制成型,鼠背處可見清晰的合模痕跡。歷代瓷水滴多見象形仿生者,《飲流齋說瓷》第九“說雜具”有雲:“水滴象形者,其制甚古。蟾滴、龜滴由來舊矣。古者以銅,後世以瓷,明時有蹲龍寶象諸狀。凡作物形而儲水不多者,則名曰滴而不名盂。”

▲青白釉鼠形硯滴
第四件寶貝:銅鎏金持鼠黃財神像
18世紀
高16.3釐米
上海博物館藏
吐寶鼠是財神的手持器物,會口吐摩尼寶珠,象徵慷慨、財寶與成就。在古印度人們將老鼠作為財富的象徵,如象頭財神迦尼什(Ganesh)就常腳踩老鼠。在《宋高僧傳》卷二《唐洛京聖善寺善無畏傳》中記載古印度烏萇國有白鼠日獻金錢的傳聞。西元8世紀前後,在印度財神俱毗羅手持吐寶鼠的形象已出現,而後來藏傳佛教持鼠黃財神的形象就來源於此。吐寶鼠除了與古印度以老鼠象徵財富的觀念有關外,還可能與古代中亞地區人們以鼠鼬皮製作錢包或珠寶袋的習俗有關,俱毗羅以及後來黃財神手中的吐寶鼠則是對這種習俗最為形象的反映。

▲銅鎏金持鼠黃財神像
第五件寶貝:三鼠圖軸
現代 高奇峰
紙本設色
縱99.8釐米,橫31.4釐米
上海博物館藏
此軸畫紅白蘿蔔、冬菇、花生、瓜子等蔬菜、果實散於地面。畫幅下方有三隻老鼠伏在穀穗上攝食。前一鼠背向畫外,正在啃齧穀粒,雖然頭部被擋住,但依然能感受到攝食的動態。背部動物在傳統國畫中較少表現,這一神態可謂是一種現代創舉。中間一鼠匍匐于穀穗之上,企首凝視畫外,仿佛在細嗅氣味,保持警惕。後一鼠則俯身欲食,活潑放鬆。三隻鼠形態各異、神情機敏,其生動的造型顯示了畫家的作品是源於生活觀察的。

▲三鼠圖軸
自製一枚“金鼠獻寶”金錢,祝大家在鼠年的剩餘歲月中:金鼠獻寶,坐著數(鼠)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