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伤寒论讲义(121-130)

一二一:「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

只有阳明证才会有发谵语的,谵语代表阳明证,阳明就是胃,太阴篇   一个主证就是腹满,

所以腹满代表太阴证,太阴就是脾,寸口脉就是阳脉,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就是肝血太

观其旺了脉,顶证到胃;得到急性肝病的人,肝肿起来,胃被压迫到了,木克土,因为脾胃被肝压到了,肝里面充血充得很旺,脾胃的血就不够了,当人血不足的时候,就会比较肥大,为什么会肥大?就是要吸收更多,所以气血虚的人,舌头又肥又大,脾胃也是一样,血都跑到肝里面了,没有血能让脾臓蠕动的时候,脾脏就像死肥肉一样,堵在胃下方,就叫作「纵」,纵的意思就是木克土,

病人就不能吃东西,要把肝血输开来才行,这时候张仲景说扎期门,实际上不能光靠期门,如果用 「逆脏会」、「脾募」的章门穴会更好。这在针灸课中已经讲过。

一二二:「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随证自治汗之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

这两条讲,如果伤寒没有立刻治好的时候,它传经的一种症状。啬啬恶寒就是肺虚了,皮

肤怕冷就是表虚掉了,肺的功能比较差,肺是诸阳之会,皮肤毛孔的能量都是靠肺;这时候大

渴欲饮水,因为肺虚掉的时候,肺不能行水了,这时候嘴巴就很燥渴,这时候就会肚子胀满,因

为水不能气化,胃里面的火不够,土不能生金,水就停在中焦;自汗出,小便利,这时候如果病

人自己会流汗,小便正常的话,代表脾胃的元气功能自己恢复回来,自己会好的,就不用去治

疗他了;没有好的,这种症状中医称为「横」,刺「期门」。这现象一般来说,比较危险,会造成

腹水,肝也是肿起来,一是影响脾胃,一是影响水的排泄系统,张隐庵曰:大渴欲饮水者,肝主

木火之气,肝是动病,甚则嗌干而渴也。其腹必满,这种肝癌都有的现象,口渴去喝水,喝了都

不能止渴,水喝下去,只是让腹水更大,这水并没有办法气化成津液上来,就是从舌头下方冒

出津液上来,所以嘴巴永远是干的,人小便出来的水是气化出来的,嘴巴里面的口水也是气化出来的,气化后的水才是能让身体受用的水。

一二三:「太阳病」一日,反烧瓦熨其背,大汗出,火热入胃,胃中之水竭,躁烦,必发谵语。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故欲小便不得,反呕。先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鞕,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及不多,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

过去因为在北方,拿瓦烫协助病人发汗,用烤的方式让病人大汗出,因为不是药汗,不是

免疫系统从里面推出来的汗,所以没用,因为病人的大汗出,所以病人里面的津液伤到了,刚

刚烤火的热跑到肠胃里面去了,肠胃里面就相对的更干了,结果肠胃津液伤到了,大便都堵在

里面,食物在里面坏掉了。十几天以后,突然感觉到发冷,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照理说谵语

的时候大便没有了,结果大便来了,就是病人的津液自己调养回来了,津液返回胃里面了,自

己会好。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肚脐以上有汗,肚脐以下没有汗。故欲小便不得,反呕,此段顺

序有错,先把反呕拿掉,先欲失溲,就是急着想小便又小不出来。水堵在里面,足下恶风,脚下

冰冷,风吹得很难过,为什么?人的手脚会有热度都是靠胃的阳气,胃气往下注,到脚指头,脚

整个热起来,足下恶风代表胃气没有下注,堵到了;如果把胃的津液伤到的时候,胃里面干掉

了,张仲景说先不要管它,先少少与之,慢慢让他津液回来,或先吃一点稀饭,让他自己调理回

来,这样最好;在这种状况下要不要开处方?先观察病人,如果病人大便鞕,小便量应该会增

观其加,脉大便证鞕,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及不多,代表水还是没有回来,如果大便已,大便正常了,头卓然而痛,为什么?因为大肠和脑是连到的,大便堵在大肠里面,因为前面用瓦去烫过发汗,这大肠的津液回来的时候,阳明燥屎突然通一下,一下子浊气往上头,头会突然痛一下,痛一下

就没有了,大便也出去了,因为在里面太久了,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脚会热起来,因

为胃 气逆往下走了,胃气往下走就是胃气能达到四肢,能布达津液了;因为病人的津液已经伤到了,这时候用承气汤去攻的话,津液会更伤,所以要在旁边看病人,看病人的大小便如何,小便没有就代表他津液没了,这时候要赶快给他一些补津液的药,小便很多就没有关系了,他自己会好;现在临床上也会看到,在火场里面逃出来的会看到。

过去有些派系把一二三、一二四条拿掉,因为这两条上下条文比较不通。

一二四:「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已经有感冒的热在身体里面,然后又有火气进来了,用火熏他,这是两个阳热在互相熏灼,

结果造成病人津液丧失过多,其身发黄,血里面百分之六十的水,水份丧失很多的时候,从皮

肤上看到血的颜色是黄色的,实在这是血的原色,其实是液不足了,这时候吃水梨最好;阳盛

则欲衄,阳气是往上走的,如果病人会流鼻血,血里面的热就会散出来,就会好;如果病人阴虚

小便难,因为津液不够了,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如果病人阴阳两虚,身体就枯燥了,瘦干

干的,但头汗出,为什么有这现象?身上一点汗都没有,但是满头大汗,就是头流汗,中医叫作

浮阳,浮阳就是免疫系统,就是肠胃的功能,就是肠胃的热气,正常时阴阳是相交的,为什么阳

热能停在中焦不会散出去?因为人有阴阳,有津液,按一定比率存在,所以可以停在中焦。有

一天如果津液少了,津液少的原因,可能被攻下,可能被火烤,津液一少,胃里面的阳热就冲到

头上去了,头就在流汗,中药里面能把浮阳降下来,最好的就是牡蛎的壳,牡蛎会收浮阳,相书

上蒸笼头这种人只能干校宫干不了将官,因这人太急躁了。另外一种情形,阳明热也会容易头

汗出,与这里的「但头汗出」不同,这里是阴阳都虚掉才会但头汗出。腹满,里面的大便都干

掉了,微喘,口干、咽烂,喉咙都烂掉了,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严重到打嗝的时

候更虚,有打嗝现象的时候,就是胃气绝了,很危险了,如果再进去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

利者,其人可治。捻衣摸床就是沿着床边摸过去,这时候大便整个干在肠子里面了;如果小便

还通利,代表他元阳还有,因为小便是气化出来的,代表津液还有,如果小便都没有了,就真的

很危险了。例:小孩感冒,麻黄汤证,一剂下去小孩发汗太过,烧退了就转白虎汤证了,结果误诊,看他还发烧给大青龙汤,小孩一直在发汗,原来是太阳表证,立刻转成阳明燥证,就捻衣摸床,这代表津竭了,而阳明燥热证,对小孩摸脉不准,因为小孩的脉,正常时都跳得很快,摸肚子拒按,

表示大便堵在里面,阳明证应该考虑大承气汤或白虎汤?结果因拒按而用大承气汤,大承气汤

观其一下脉去证,烧就退了,还有,这小孩从小就黄疸,大便不好,常常阳明燥热,常常口渴,常常便秘,脑子反应慢,大承气汤一攻都好了。

孙斋氏曰:本条宜对证用药:「黄疸病」用茵陈蒿汤;腹满而喘、谵语、下大便用「承

气汤」。独躁扰循摸一症为神经濒绝之现象,法在不治。这现象用「大承气汤」,如果白虎汤

证造 成逆的壮热,用犀角地黄汤可能会好,大便不通的,就不会好。

一二五:「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起卧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主之。

中药对烫伤内服的   一方就是「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我们可以在火灾

的现场煮这个汤来教人,烧伤的时候,皮肤一块一块的,有时候还会翻裂起来,很大的水泡很

痛,病人会惊狂,因为被火吓了,水都跑到皮肤表面上去了,痛又没办法睡,会惊扰烦躁:张仲

景写救逆,就是急救的时候用的;因为脉浮,知道病在表,火一烧起来,水都往皮肤表面上跑,

水并没有变成汗,造成很大量的水在皮肤表面上,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一剂喝

下去的时候,大约一个小时,药发散到皮肤表面的时候,痛会大减,因为是救逆,要很迅速的把

药发到皮肤表面上去,所以桂枝汤去芍药,芍药本身性是酸收的。比较能收敛,如果桂枝里面

加了芍药的话,药力就没有办法很迅速的达到皮肤表面上去,所以把芍药拿掉;药到了皮肤表

面后加蜀漆,蜀漆又叫常山苗,蜀漆去痰,人的津液正常在肠胃里面,遇到大火,一部份津液跑

到皮肤表面,马上起水泡的时候,因为速度太快太热了,一部份津液就堵在中焦,津液离开正

常管道,堵在横膈膜的下方以后,马上就化生成痰,所以看到烫伤的病人,常常痰都很多;龙骨

牡蛎,这两味药本来就是收敛的药,同时它能利水壮肾阳,牡蛎能收浮阳,因为病人惊狂,起卧

不安者,就是阳浮在头上面,阳气往上冲,牡蛎下去能把阳往下降,龙骨牡蛎在收皮肤水泡的

时候,是从内来收,桂枝汤能健脾阳,让脾正常运转,因为龙骨牡蛎已经在收敛了,所以不需要

芍药来收敛、芍药会让桂枝变慢,所以不用芍药了。现在吃安眠药的副作用,也会引起焦虑、失眠,也可能用到这个方,只要有惊狂、起卧不

安,严重焦虑就想到此方。这种安眠药的副作用,如果给西医开抗忧郁的药,结果就是很开心

的去自杀。外敷:过去用牡蛎打粉,磨得很细,加麻油,更好的用硫磺、大黄,硫磺就是在火山口的东西,硫磺本身外用时非常的寒凉,西医就把硫磺跟膏药一起用,变成硫磺膏、中医把硫磺、大黄、麻油配在一起用,如果是皮肤红肿这药就可以了,起水泡的时候要加菖蒲在里面,菖蒲是

皮肤表面利水的大剂,菖蒲就是灌木类的水草,把这草晒干烧成灰,这灰敷在皮肤表面上,一

敷上去,就开始去水,病人会小便,如果化脓了,就是变成湿了,就要加白朮;如果已经发炎了,

就加黄芩,这就是加减;西医的硫磺膏只能去热,不能去水去湿。为什么要赶快去水?因为水绷久了,皮肤就会绉掉,会有疤难看。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牡蛎五两         龙骨四两

大枣十二枚劈         蜀漆三两洗,去腥 右为末,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

观其脉现证在蜀漆用常山苗代替,其实蜀漆和常山苗是不一样的,因为市面上买不到蜀漆,蜀漆就

是一种长在四川的漆树其皮的内层,蜀漆在白铁板上烧,烟有毒,把烟去掉才能入药。蜀漆去

痰的力量很强,受惊吓的时候,容易有痰涎壅塞,我们用蜀漆把痰去掉。

「勿误药室方函口诀」本方条曰:此方主火邪,故烫火伤之疼痛烦闷者及灸疮发热者有效。 以逆「牡蛎」一味,「麻油」调涂烫火伤,则火毒忽去,其效可推之矣。一般只是热可以, 有湿化脓发炎的时候就没有办法了。

一二六: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者,随证必治谵之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而愈。

形作伤寒,外形看起来像伤寒,其实不是伤寒,平常脉很弱的人大多是血不够,血不够代表

津液不足了,营养不足了,代表免疫系统不够强,这种人一定口渴,因为本身津液已经不足了,

再被火一烤,一定发谵语;如果脉浮起来,就代表津液回来了,津液一回来的时候,免疫系统出

来到皮肤表面上去,脉就浮起来了,病如果在表的时候,不管是免疫系统的问题、滤过性病毒

的问题,或感冒的问题,病如果在表就一定会摸到浮脉,就像火烫伤的,他没有病,但是皮肤被烫伤了,所以脉一定是浮起来的。

一二七:「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圊血,名为火邪。

太阳病应该是汗解的,如桂枝汤、葛根汤、麻黄汤来解,过去取汗的方法很多,因为拿不

到药,所以用火烤来得汗,一烤的时候,病人反没有汗了,不但没有把汗烤出来,反而令伤寒往

里面走,结果滤过性病毒往里面跑,其人必躁。必躁,就是表邪进入阳明系统,也就是在肠胃里

面,肠胃干掉了,到经不解,就是平常感冒应该一个星期就好了,阳病六日、阴病七日解了,结

果时间到了没有解,必圊血就是大便里面带血,名为火邪,就是表热已经传到里面去了。「内

经」阳伤则吐血,血如果太多,津液伤到了,血会逆经、会叛经,如果伤到阳,就是伤到胸腔、

肺、胃的地方,病人会吐血,如果是阴伤,就是伤到五脏,伤到子宫、膀胱、大肠,就大便带血。

一二八:脉浮,热甚,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

现在已经脉很浮了,热又很盛,反灸之,灸不要用在这时候,灸用在寒湿比较盛的时候,灸

是治疗虚证的,病人脉浮且热,这是实,实证的病以虚治,用灸来治,结果病人因火而动,必咽

燥吐血,这就是伤到阳,两阳相亢才会喉咙干燥吐血出来,所以平常给病人加灸的,一定是身

体虚寒的人。从内经的理论来说,伤到阳会吐血,伤到阴会下血:这是吐血与下血有差异的地

方。

一二九: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

微代表是虚,但跳的是数脉,数代表的是热,所以微数之脉就是病人是虚热的体质。白虎

汤证 是逆讲阳明经热,热在经脉里面。就是白虎汤;如果是阳明腑热,热在腑里面,热在大肠、

小肠、膀胱,热在消化系统里面,就是承气汤证,白虎汤和承气汤都是实热的范围,脉都是很数,

但是脉会洪大,不会微细。实热跟虚热不一样,实热要攻实,把去实和去热的药加在一起,就可

以攻了;虚热要把去热的药加在里面,还要把补虚的药加在里面,像吃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

丸没有什么补,桂附八味丸里面的肉桂和附子下去会很热,像虚热的人吃桂附八味丸,虚热会

随证更热治,会之嘴巴燥裂,桂附八味丸本来是为了补虚的,所以吃桂附八味丸要加些去热的药在里面,

可以加黄连、黄芩在里面;如果是热在血里面,口渴阳明热的话,就加白虎在里面。

虚热的病人不要灸,要寒湿或纯虚的病人才灸,因为火是邪的不是正的,会造成病人虚热

而生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并不是虚热的病人灸了以后,血就离开脉了,而是血里面有热

力,本来是虚热的人,血量已经不足了,肝里面很热,血的热就要往外跑,一加热的时候,血里

面更热、津液更少了,这时候热已经离开血管,跑到旁边的经脉里面去,血还在血管里面,火气

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结果病人更虚,骨头、筋就都会变得比较枯瘦。

一三〇: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欲自解者,必当先烦,乃自汗而解。何以知之?  脉浮,故知汗出解也。

脉浮,病在表,要用汗解,本来是表热,靠肺的阳在攻表解表,因为火太盛,再一灸,阳就离

开了,水还在下面,水还来不及气化,一灸,阳都往上走,水都停在下焦,结果腰以下重而痹,什

么叫痹?  就是没有汗又干枯的状况,这就叫做火逆。如果病人体能很好,会自己好的,在好之

前病人一定会先烦燥,津液再慢慢回来,自汗,就是胃的津液回来了,为什么会有汗?  就是津

液已经出来了才会有汗,何以知之,因为病人脉浮起来,会流汗了,代表体能慢慢回来,水跑回

到皮肤表面上去了,之前的脉浮是被误治的,因为用灸去烧他。

(0)

相关推荐

  • 【治疗烫伤内服第一方: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

    为了让得了太阳伤寒(感冒)的病人出汗,采用火烤出汗的时候,烤火过度了则会让病人失津而起卧不安,这样反而是加剧病人的病症,这个时候该怎么做呢? 伤寒论 第一百二十条:伤寒,脉浮,医以火迫之,亡阳,必惊狂 ...

  • 白发伤寒论|第二十三讲(112.114.117.118)

    第二十三讲 讲述:白发渔樵 编辑:达生    标蓝:原文    标红:药证    标绿:知识点 112 .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这也是接着 ...

  • 太阳变证—(五)火逆证

    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 属纲领 太阳病二日,反躁,反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欲失溲,足下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一二八)

    伤寒论第114条辨: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血,名为火邪. [原文解释]太阳病,治以火熏的方法,未得汗出,病人必发生烦躁,经过六七日,病如果仍未解除,可能发生便血.由于这些变 ...

  • 阳微于外而水气结于心下,此为阳微结

    伤寒论是一部注重临床的医学经典,通过详尽的症状,看似散漫,实则十分严密地表现了津液在人体的出入及转化,从而建立起六经辨证体系. 在伤寒论146-148条,就展示了伤寒病外证阳气微弱,水气结于心下的一种 ...

  • 伤寒论汤方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学习要点整理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学习要点整理 一.出处及注解 出自伤寒论条文: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第112条) 注解: 1.伤寒脉浮.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一二六)

    伤寒论第112条辨: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起卧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原文解释]太阳伤寒症,脉象浮,本应当发汗解表,医生却用火治法强迫发汗,导致心阳外亡.神气浮 ...

  • 『每天学伤寒』一动就需要缓一整天的人,血痨证

    倪海厦&张仲景 修田哥哥资料库 今天 一六二: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如果病人发汗而复下 ...

  • 海厦伤寒论笔记(一0六)

    伤寒论第94 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主之. 原文解释:在太阳病还没有解除的时候,忽然尺寸部的脉搏都停止不动,这 ...

  • 倪海厦伤寒论讲义(281-397)

    二八一:若已吐.下.发汗.温针,「柴胡汤证」罢者,此为观其坏脉病证: ,以法救之. 本来是柴胡汤证,结果被吐.下.发汗.温针,就没有柴胡汤证了此为坏病: , 此为庸医误诊,造成病情传变,看他到什么阶段 ...

  • 倪海厦伤寒论讲义(261-280)

    二六一:脉浮而芤,浮为阳,芤为阴.浮芤相搏,胃气生热,其阴则绝. 芤脉代表脉是中空的.中空的脉又代表失血,所以病人开完刀或大量失血的时候,摸他的 脉,脉会变的很大,然后按下去中间是空的就是芤脉.脉浮为 ...

  • 倪海厦伤寒论讲义(241-260)

    二四一:「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这人本来津液就不够了,渴就代表津液不够了,猪苓汤是利水的,水再利掉会燥热.发烧, 因为汗多胃中燥,所以汗的 ...

  • 倪海厦伤寒论讲义(201-220)

    二〇一:「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伤寒发热,无汗,就是太阳证,呕不能食,是少阳证,如果只有这样子就是「太阳」「少阳」 兼证,现在反而流汗出来很多,病人又感觉发 ...

  • 倪海厦伤寒论讲义(181-200)

    一八一: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鞕,随证气治上之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 寸关尺所代表的脏腑(四圣:原文无,为了索引方便增加的.)寸上寸--喉咙 ...

  • 倪海厦伤寒论讲义(161-180)

    一六一:「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感冒六七曰以后,病人发热微恶寒,代表还有表证,支节烦疼,关节疼痛,心下支结,胃里面 梗到的感觉,吃不下东 ...

  • 倪海厦伤寒论讲义(151-160)

    一五一:「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哺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鞕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重发汗.而复下之,就是用很强烈的发表药,津就伤到了,然后又攻下,好狠: ...

  • 倪海厦伤寒论讲义(141-150)

    一四一:「太阳病」,以饮水多,小便利者,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 太阳病本来表热很盛,病人会想喝水,但是太阳病是表热不是胃热,喝水太多没办法消化 掉,一部份小便排掉了,一部份水会停在胃上面,所 ...

  • 倪海厦伤寒论讲义(131-140)

    一三一: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 对皮肤表面上的脓头,可以用火罐拔掉,有的脓头在肌肉很深的地方,在过去的脓疡科, 把针烧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