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行业属于夕阳产业吗?
煤炭行业是不是夕阳产业?
貌似目前下这个结论太早,不能因为近两年煤炭行业发展遇到困难就说它已经 成为夕阳行业了。如果这么论的话,煤炭行业基本上每十年就要进入一次调整,每次也都再提及夕阳行业 的话题,最终也没看到有落幕的那天。
煤炭行业为啥有这种特点?
因为煤炭乃至整个能源产业都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受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影 响非常大。如果题主知道牛鞭效应的话,应该知道作为产业链两端的行业,即便很小的行业波动,传导到 终端都会引起巨大的起伏,煤炭行业和整个基础工业都是这个道理。当09年经济危机时,整个基础工业已 经面临很大的下行压力,当然随着国家4万亿的投资拉抬了能源、钢铁、建材的需求,才使得这一危机能够 过去。但经济的规律就是这样,即便延缓了整个行业的危机,但如果不趁机改革的话,危机仍然存在,早 晚会爆发,煤炭就是这样。
在黄金十年末期,尤其是09年之后,煤炭行业进入一波疯狂的扩张进程。全国煤炭消费总量约在35-38亿 吨,但全国煤炭已建和新建的产能却高达45亿吨。如果加上未登记的中小矿井以及各煤矿企业超采的部 分,有人甚至估计全国煤炭产能的最高峰能打到60亿吨。也就是说煤炭满负荷生产能采出60亿吨煤,但实 际只能消费掉35-38亿,巨大的供求差距再加上经济进入调整期的需求继续压低,使得煤炭价格在一夕之间 几乎崩盘,大量的中小煤炭企业倒闭,国有大型煤企债务高企。再加上环保的概念喊得震天,新能源又开 始大跃进似的发展,使得很多人都在说煤炭成为夕阳行业。
成不成为夕阳行业要看这个行业是否真的没前途了,那么仔细分析一下我国的能源结构就可以知道。目前 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煤炭最高,能占到50-60%左右,石油天然气能占到30%,剩下的10-20%左右由其 他能源瓜分。其中我国油气资源不足,大量进口受国际政治经济局势的左右,目前油气只能广泛应用于交 通运输与化工产业,大量进入电力行业的可能性不大。以可再生能源为代表的新能源,在经历了跨越式发 展后,其技术瓶颈问题也开始显现。尤其是光伏和风力,在无法解决稳定供电之前,大量接入国家骨干电 网的可能性不大,最多只能作为区域性分散供电。核能目前争议不小,沿海核电站可选址的地方基本上都 建设了核电站,内陆核电站目前仅仅是技术规划,付诸实施还有很长一段路。那么目前看来能够保证这么 大体量能源供应的就只有煤炭了。
另外我国经济已经走出了12-16年的深度调整期,经济开始稳步上升,能源需求相较前几年也有较为明显的 回升。从我国目前人均用电量来看,只有发达国家的1/3,约3000-4000度,未来我国电力发展还有空间, 除了一部分配给新能源发电之外,就调峰要求来讲,火电也还有发展的空间。
此外,煤炭另外发展的增长点就是煤化工。由于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匮乏,石油化工的成本问题也是不容忽 视的。煤炭作为我国富存的化石能源,作为原料生产化工产品也是一种发展途径。目前很多廉价化工品, 如尿素(合成氨)、甲醇、烯烃、芳烃、乙二醇等,使用煤基化工技术生产已经很普遍,除了部分高端产 品可能仍需油气化工之外,大部分已经转移到了煤基化工。这对基础工业控制成本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说煤炭行业说是已经变成夕阳行业,个人觉得为时尚早!
之所以煤炭被塑造成夕阳行业,无非是能源产业的相互博弈的结果。当年新能源被炒作的有多高,恨不得 新能源马上就能取代传统能源,成为能源消费结构中的主流。发展到现在才发现,新能源的概念意义大于 实际意义,能源需求真的需要加大的时候,能顶上去的只有传统能源。
这段时间跟很多人探讨过新能源的优劣势,包括光伏、风力、地热、潮汐以及氢燃料,目前制约新能源发 展的,仍然是自身特性的限制,尤其是现在考虑到能源全生命周期的有效利用率和全生命周期内的污染物 排放,有些新能源可能并不环保和高能。比如,太阳能光伏板的生产是否也是无污染的?氢燃料获取过程 中有多少能量是浪费的?
由于我国资源禀赋的条件,煤炭占据能源消费的一半不但是政策的要求,也是市场的要求。除非有同等条 件的一次能源出现,才可能取代我国煤炭资源在能源的地位(同等条件包括:资源体量、获取难度、经济 性、可靠性、灵活性、稳定性)。在此之前,煤炭地位或许会降低,但不会被取代。因此,整个煤炭行业 随经济及市场的波动肯定会有,但进入夕阳产业个人感觉仍然为时尚早。
再谈一些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政策吧。
有些朋友说,国家明确2060年完全退出煤电,煤炭行业真正要夕阳了,甚至要日落了。
但是,我仍旧不认同这个说法。
首先来讲,提出2060年完全退出煤电的说法,不是国家部委的政策,而是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的 研究路径。虽然这一组织中,有众多实力派大佬,但毕竟不直接是国家部委领导的身份,所谈的路径也不 可能与政策直接画等号(这个无须抬杠,我们经常遇到前官员在座谈会上的谈话与国家政策并不一致的情 况)。
其次,碳达峰和碳中和,不要与“零排放”划等号。2060年碳中和,意思是排放的碳与自然界回收的碳能 够平衡,也就是说,我们达到碳中和,不是单纯的减少碳排,也要增加“碳回收”。
第三,目前新能源的稳定性还是不足以满足电网稳定的需要,火电的“压舱石”作用仍然明显。虽然这两 年光热发电、储能、氢能等技术不断发展,让新能源稳定性有所改善。但仍距离7000小时的“稳定线”相 去甚远。在这个稳定性没有解决的条件下,绿色发电与火电的比例的极限在6:4左右,再突破这个极限,就 得牺牲一些了(如内陆核电站是否开放,是否用更多的地来建设新能源等)。
第四,现在用碳达峰和碳中和来质疑煤炭、石油发展的,主要针对于发电、交通等领域,即质疑的是传统 化石能源的“燃料属性”,而煤炭、石油的“原料属性”是这些新能源完全没办法替代的。且以目前的技 术条件,尚没有任何工业原料能够替代煤炭、石油的化工原料属性。说白了,如果强制让煤炭、石油“日 落”,则目前绝大多数的材料(尤其是有机高分子材料)生产会受到严重的影响。目前化工行业耗煤量, 占煤炭消费总量超过15%,未来这一比例会更大,若加入冶金行业(炼铁所用的炼焦煤是无法用其他原料 替代的),原料煤的使用率则会超过30%。这一部分煤炭消费,除了石油能部分替代外,所谓的新能源是 使不上半分力量的。
个人认为,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战略,绝对不是激进的削减燃煤和燃油,而是控制和逐步替代。目前我国人 口已经面临强大的下降压力。到2060年,我国人口预估会降至10亿人以下。以目前的电力供应能力,到 2060年人均用电量会达到8000度,相当于美、澳、加等发达国家的人均用电量。也就是说,即便在目前电 力格局下逐步调整新能源和化石能源 的比例,达到5:5或者6:4的比例,无须激进减碳,也能达到碳中和的 效果。作者王晨,能源政策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