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据宋朝音乐主流的宫廷乐舞,为何会被市民俗乐'挤下'舞台?
中国历史发展到宋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不断壮大,市民阶层兴起,中国的市民音乐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此前中国音乐史上一直以宫廷乐舞占统治地位,在宋代,民间音乐不仅大兴,甚至取代宫廷乐舞成为社会主流,是中国民间音乐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
宋代市民音乐可以说是我国市民音乐的先行者。所谓市民音乐,是以城市为中心,在广大市民中产生、使用与传播的一种音乐形式。它既有乡村民间音乐的抒情性,又有都市民众的“华彩性”,是民间音乐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一种新形式。
宋代是中国音乐史上的转折期,至此,我国音乐的主流由宫廷转向民间,由贵族化转向平民化。那么,宋朝音乐文化由宫廷乐舞向市民俗乐转变的原因究竟为何?谈及这点,便得捋清宋朝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特殊性,再归及音乐角度,方说的全面。
一、发达之经济,繁荣之文化,为俗乐流行打下基础
1、宋代经济繁荣,市民经济兴起,促进了民间音乐消费
传统中国的物质文明,至宋朝已达到极高峰,当时中国是世界上最富裕和最先进的国家。 繁华的经济为宋代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越来越多的官僚、地主、士人、农民投入到经商活动中来,物质基础丰厚后,人们的精神需求也不断提高。建立专门的娱乐机构已经势在必行。
经济的发展,促使宋代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膨胀,宋代城市人口约占总人口数的15%左右,北宋都城开封与南宋都城临安的人口达百万以上,这在当时的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如此壮大的市民阶层,为瓦舍与勾栏积聚了广大的客源,使瓦舍与勾栏的商业化运作成为了可能。
宋代另一重大改变是适应经济发展的城市格局的改变。一改唐代坊市制隔绝的管理模式,实行开放的厢坊制管理体制,不仅打通了商业区(市)与居住区(坊)的坊墙,还取消了城郭区别与宵禁制度。
这就增加了城市工商贸易的经济职能与消费休闲的文化成分,导致传统的政治性城市向经济性商业化城市的转变。“要闹去处,通宵不绝”,宋代的瓦舍与勾栏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这种新兴的娱乐性建筑的形成,又反过来促使市民音乐的进一步发展。
宋朝百乐兴起,娱乐场所由宫廷为主转以'瓦舍'、'勾栏'为主,社会音乐生活十分丰富,有民间音乐、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族器乐,形式丰富,种类繁多,满足了市民消遣娱乐的需求。
2、文化繁荣,文人音乐家大量涌现,创作了许多音乐作品
中国文化历经汉唐两代的蓬勃发展,至宋朝已形成厚重的文化积淀。宋代以文立国,各种文艺全面开花,是中国文化的繁荣时期,音乐的发展也得益于此。由于朝代的更迭,大量的宫廷乐器和乐谱流落或流传民间,成为民间艺人学习音乐的重要材料。
在宋代之前,音乐人要养家糊口,只能依附于宫廷或贵族官宦,只有这些官方机构才能提供就业的机会,当然,就职于这些地方,自然只能演奏体律严明、精心整饬的宫廷音乐,虽雍容典雅,却也呆板无力。
宋代的乐人却不同,脱离了宫廷机构的束缚,走入民间的勾栏瓦舍,大街小巷,一样能找到听曲儿的顾客,要谋个生计不是难事。于是,有许多宫廷乐师流入民间,也让“阳春白雪”的宫廷音乐和民间的“下里巴人”相融合,刺激了民间音乐的发展。
宋代市民音乐的发展,还离不开与市民音乐紧密结合的音乐文学的发展。在隋唐燕乐中孕育而出的“曲子”,至宋代盛极一时,成为当时传播极其广泛的艺术歌曲。“风暖烦弦脆管,万家竞奏新声”,他一跃而为富有新的时代特色的一种音乐形式。
民间艺人唱的曲子词,有相当一部分就是文人的作品。词在宋代不仅在贵族中流行,更在市民大众中流传。
它可以独立表演,也可以和其他的艺术形式相结合;它可以清唱,可以合乐,可以边说边唱,可以载歌载舞。它丰富多样的表演形式和令人耳目一新的审美特征,使它迅速成为宋代市民音乐中不可或缺的艺术形式。
这一时期音乐文学的发展,离不开词人的创作。像柳永、晏殊、周邦彦、陆游、李清照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对曲子词音乐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像柳永、周邦彦等人,本身生活在士大夫与市民两大生活圈子的交界地带,因此有更多机会接触到市民音乐,并且在俗曲的新制上也颇费神思。
除了宋代良好的经济、文化基础为民间俗乐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之外,宫廷乐舞由于体制僵化逐步走向衰落,渐失生命力的宫廷乐为新兴的市民音乐提供了“逆袭”的机会,加之城市经济促生的专业歌舞艺人和专业组织的产生,亦为民间音乐攀上高峰添了一把火。
二、宫廷乐舞逐渐僵化,而民间音乐正当蓬勃期
1、宫廷音乐因体制僵化而衰微,为俗乐让道
宋代封建制度开始衰微,资本主义制度开始萌芽。伴随着新兴阶级的出现,统治阶级更加急于巩固自己的统治,体现在音乐上,即雅乐伴随着封建制度的衰微而越来越追求“复古”,形式越来越僵化,艺术水平也越来越低下。
而与之相对的是,伴随经济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丰富多彩的市民音乐开始不断发展,登上了历史舞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统治阶级的地位开始瓦解,被他们当作政治教化工具的音乐也开始渐渐失去了其中心位置。
历史的发展规律即新事物取代旧事物,只有顺应历史发展规律的新事物才会不断发展壮大,反之,违背事物发展规律的旧事物必将逐步走向衰微直至灭亡。宋代市民音乐的兴起与发展,以及宫廷雅乐的逐渐衰微,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宋代所处的历史时期,以及统治阶级的阶级局限性,使得当时的统治阶级不会也不可能像唐代的统治阶级那样将许多世俗的东西吸收进雅乐当中。雅乐之于他们,重要的不是音乐艺术性,而是能否作为教化以及挽救封建制度崩溃的工具。
所以,在宋代,宫廷雅乐开始衰微,市民音乐开始发展,是由音乐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经济的发展,势必使得音乐作为政治工具的政治性逐渐衰弱,音乐发展更多地开始从音乐本体出发,音乐性、艺术性逐渐加强。
2、职业艺人和专业组织出现,民间音乐势头更劲
宋代固定娱乐场所的出现,需要一批固定的艺人进行演出,这就促使专业化、职业化的艺人的出现。瓦舍勾栏的音乐表演属于商业性活动,瓦舍实际上就是艺人们互相竞争的大舞台,一位艺人要想在瓦舍勾栏里站稳脚跟,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艺,使自己有一技之长。
当时,每一种艺术几乎都有自己的表演艺术家,深受市民百姓欢迎的艺人多达数百人。这些职业艺人提高自己的竞争力的过程,也是民间俗乐不断进步的过程。宋代市民音乐的繁荣发展,促使艺人们的行会组织出现,如,书会和社会。
书会是指专为说话人、戏剧演员编写话本和脚本的行会组织,成员大部分是科举失意但有一定才学和社会知识的文士,也有一部分是低级官吏、医生、商人以及较有才学和演唱经验的艺人,一般称为“书会先生”或“书会才人”。由于文人的加入,对民间艺术的创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社会是专门从事表演艺术的职业艺人组成的行会组织。比较著名的有绯绿社(杂剧)、遏云社(唱赚)、同文社(耍词)、清音社(清乐)、绘革社(影戏)、律华社(吟叫)等。各社艺人的人数有多至100余人以至300余人者。
书会和社会的流行,给市民音乐家提供了创作环境,艺人们同台竞技,互相借鉴,终使宋代市民俗乐呈现蔚为大观的景象。
三、总结
宋代,音乐走出宫廷,繁荣于民间。昔日里只有贵族们才可以享受的音乐,如今也可以为市民所欣赏。为了适应市民的不同娱乐口味,唱赚、诸宫调等多种艺术形式发展起来,这些新的艺术形式促使宋代音乐向一个综合性更强的艺术形式上发展,形成了中国古代音乐史上的又一高峰。
至此,戏曲与说唱音乐成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音乐文化的主流,音乐从“中古伎乐”转入到“近古戏曲曲艺时代”。从宫廷音乐到市民音乐的转变,既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影响的结果,又是市民音乐自身努力的体现,展现出音乐史上的新业态。
参考文献:
《东京梦华录》
《乐府诗集》
《宋代民俗音乐赏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