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的存在主义爱情观

让-保罗·萨特是法国哲学家、剧作家、小说家,当代文化生活中的国际知名人物,法国存在主义的首倡者。西蒙娜·德·波伏娃,哲学家、女权主义的奠基人。

他们可能是20世纪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一对情侣:他们从未结婚,但却发誓互相奉献自己,而且从不干涉对方的风流韵事,更为离谱的是他们可以彼此共享情人,波伏娃偶尔还为萨特充当“拉皮条”的角色,把自己的学生介绍给萨特,但是这些都不妨碍他们奇怪的爱情。

那么,萨特,这位伟大的哲学家独特于世人的爱情观究竟是怎样的呢?

提起萨特,人们自然会想起他的那句“他人就是地狱”,以为他认为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是坏透了的,永远难以沟通的,进而许多人便指出在萨特那里没有爱的哲学。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关于人们对“他人就是地狱 的误解,萨特曾解释说,他的本意是指“如果与他人的关系被扭曲了,被败坏了,那么他人只能够是地狱……

其实,对于我们认识自己来说,他人是我们身上最为重要的因素。”而且,在阐述其自由理论时,他还曾说:“如果自由拒绝了他人,它就不再是一种自由。”

可见,萨特并不否认与他人的积极关系的存在。进一步阅读其著作,我们还会发现,萨特在论述与他人的关系时曾多次论及爱情,细心研读,我们便可透视到其爱的哲学。

一、爱是趋向他人自由的

首先来看几个概念。

第一是“自为”:萨特把世界分为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自在的存在是绝对的存在,是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现实的东西,而自为的存在是属人的存在,自为总是逃离自在而又追求着自在,故自为是所有否定性和所有关系的基础;

第二个概念是“注视”: 我是一个自为的存在,而当一个人的目光落到我身上,注视我时,我被他人看到了,我本身就发生了变化,因为,在他人的注视下,我成了“他为的存在”,成了诸如物一样的东西;

第三个概念是“身体”:萨特反对身心二元论,认为身与心是统一的存在论的对象,他从三个方面来定义身体:“我使我的身体存在;我的身体被他人所认识和利用;他人对我表现为对其而言是对象的主体”。

弄清了自为、注视、身体的内涵,当我们在考察面对别人在场的自在与自为关系时,便会发现,他人在要达到自己的原本存在的过程中是把我置于不定和危险之中的,因为,他人和我都是自为的存在,都有一个身体,都能够注视别人。如此一来,必然会产生这样两种具体情况:“或者,我注定要迫使他人行使他的自由,以建立我的存在,或者,我注定要取消他人的自由,以震慑他人。”

在前一种情况下,我是在他人作为一主体时而面对他人,我努力被他所爱,从而要其把我作为他自己的自由的限制;第二种情况下,我是在他人作为对象时面对他人的,我要占有他的自由,把他的自由化入我的自由之中。在萨特看来,这两种倾向是对立的,他从这一思想出发引出了两种对待他人的态度:爱情、语言、受虐色情狂与冷漠、情欲、憎恨、性虐待狂,可以看到,爱情是属于第一种情况的第一种模式。

相对于其他试图被爱的模式,爱情是主体所采取的积极方式。对此萨特是这样来论述的:他人的注视使我的身体诞生,因此作为他人的意识窃取了我的存在,我因而成了“为他的存在”,这个存在指示着我应该收回并且应该奠定,以便把我“从工具性那里解救出来”,成为我自己的基础。而这,只有在我把自己同化于他人的自由时才能设想,同时,我也是作为一个注视者要同化他人的,并且这种同化的谋划意味着对我的被注视的存在的进一步的承认,这样一来也承认了他人对我的注视的自由。

因此,萨特认为,爱从根本上是趋向他人的自由的,它是两个相异的意识的融合谋划。由此,萨特指出,爱情就是一种事业,是向着我的固有可能性而谋划的有机总体。综上,我们可以看出,爱情的谋划实际上是我自由的以我的对象性努力去把握他人的自由而又要保留他人的自由。

二、爱是反对绝对的

既然在爱情趋向于他人的自由,也就是我为了在他人的注视下收回我的自由而力图使自己同化于他人的自由,那么我实际上是在追求着一个绝对的存在,即:“作为他人的自我”和“作为自我的他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我与另一个人之间达到一种“一体性”、“合并”或“融合”的状态,萨特把这种追求称之为“爱情的理想”。在萨特看来,这种理想是不能实现的,这是因为,爱情远不只纯粹肉体占有的情欲,“恋爱远不想像人们占有一个物件一样占有被爱者;他祈求一种特殊类型的化归己有。他想占有一个作为自由的自由。”即,“他想被一个自由所爱并祈求这个自由不再是自由的”。

由此看来,爱情就是一个自相矛盾的东西:恋爱者既要对方爱他,又要自己不成为被爱者;既要实现爱情,又要消除它。爱的过程就是这个矛盾的产生和消解,不断地产生和不断地消解,“爱情总是归于失败的”。

萨特把爱情这一矛盾的过程称之为“诱惑”,在他那里,爱情是一种风雅的诱惑游戏,是一种优雅的冒险。他承认爱情是不会有任何确定结果的,而恰是这种不确定性给人以一种意乱情迷的自由感。可见,爱情在萨特那里,结果是不重要的,重要的在于爱情诱惑的过程,在于恋爱者在这一过程中的自由体验。

看来,当萨特在《存在与自由》中提出“爱情总是归于失败的”时,那里的“爱情”实际上是指“爱情的理想”,而非爱情本身。换句话说,萨特只是认为这种绝对合二为一的爱情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而并未否认我和他人作为实际的存在而相遇的可能性。

这正如萨特在反对上帝的存在时所说,“一切爱都是反对绝对的,因为爱就是绝对本身。”

三、构建“主体——我们”

《存在与虚无》中,萨特在描述了解决主-客体冲突的企图失败后,紧接着他在一个脚注中又谈到:“这些考虑都没有排除一种释放和拯救的道德的可能性。但是这种可能性应该经过彻底的改宗而达到”。

对于这种可能性,当代美国著名萨特研究专家黑泽尔·巴恩斯在《冷却的太阳——一种存在主义伦理学》一书中做出了尝试。在论及萨特的爱情理论时,巴恩斯以萨特提出的基本原则为出发点,改造并发挥了萨特我们”的理论。我认为这种尝试是非常成功的,也是萨特理论的逻辑必然。

巴恩斯从我通过“注视”可以意识到占有某人出发,以“他人乃是一个无法化约的主体”这一事实为突破点,指出:既然意识具有超越性,那么,“任何诚实的人的关系都将是每个人在心里保持着关于他人是一个自由的主体而不是一个客体的意识”。

她论述道:“当另一个人的行为对我显现时,我可以依靠我的赞同性评价基础来评价这些行为的客观方面,我就会将他的存在作为一种意识来赞同和评价。我决意去保持和发展这种主体的安宁,它是我无法把握以使我可以继续享有我与他的为我的自我之联系的主体。”

以此“意识”为基础,巴恩斯还提出了“在世的共同注视”的概念,由于意识不是一个实体,而是使它自身与其客体相联系的自由过程,故这种在世的共同注视是源于我与他人某种程度的注视交换,在这种交换中,我与他人都开放自己,拥抱对方,从而共同创造一种生活,这种共同创造的过程实际就是前述的相爱双方谋划爱情的过程,这样相爱的双方必然会产生一种和谐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便是“我们”。

萨特只是按照团体来讨论“我们”的,巴恩斯通过对萨特我们的分析,提出了一种处于爱情中的两个人之间产生的“我们”。

萨特既谈到了对象——我们,也谈到了主体——我们,在对象——我们中,它倒是提到了单一关系,并指出两个人的关系只有在第三者的注视下才得以显现二者的联合,巴恩斯认为,这是远远不够的,由此她重点考虑了主体——我们的概念。

对于主体——我们的论述,萨特先是在“存在与虚无”中用抗议的人群、沿着火车站路标而行进的人群等等进行举例说明,后又在《辩证理性批判》中,引入“融合群体”这一概念进行进一步地发挥。“融合群体”乃是在一种为实现同一客观目标的共同谋划下所产生的直接行动中形成的群体。

萨特把 融合群体描绘为一种第三者的集合,其中每一个第三者都是一个“我自身”。巴恩斯认为,将萨特的融合群体转到两个恋爱者的双重性在世的共同注视上来,就会发现一种比“第三者的集合”更为亲密的平行关系,这是因为恋爱双方不仅都在全神贯注于一种共同谋划的实现,更重要的是在这种共同谋划的行动中他们还比第三者集合多了一个作为其背景的“你”的记忆。

在巴恩斯看来,这个 你正是萨特所未论及的,而在强烈的爱情中,问题就在于,”我敏锐地意识到了“你”的意识,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意识到了作为一种意识的“你”。

换句话说,就是我承认你也是主体,而不再是作为他人的对象并与你达到了相互性的认识,这是一种存在的相会,这是一种强烈的“我们”感。

四、萨特爱情观的启示

了解了萨特的爱情哲学,我们自然会发现其对于我们正确的认识和对待爱具有巨大的启发作用:

首先,“爱是趋向他人自由的”思想使我们明确了爱情的生命在于自由。既然爱情是一种谋划自由的事业,那么自由便是其生命之源,自由的爱要求我们不断的更新爱的承诺,即保证爱的双方都能够既追求自我的持续发展,也追求对方的持续发展,这样的爱不仅能使双方的个性都得到实现,而且也由于其保证了双方对自由负责的能力而更加维护了爱的意义。

其次,“爱是反对绝对的 思想要求我们在爱情中要处理各种自由的关系。只有当我们以某种方式介入自由时,自由才是有意义的,但是如果自由的介入本身过于密切,我们也将否定作为自由的我们自身,故而我们不应该忘却了意识在它自身与其对象之间所安置的精神虚无,而应该看到在个人完善与对他人的责任之间有时存在着的尖锐的冲突,这种冲突有时是一种善与善的冲突,对此,我们应该面对并且要以真诚的态度来处理它。

再者,“构建'主体——我们’”的思想使得爱中的我们可以在一种不再是我自己的未来谋划中谋划我自己。我们应该在心里保持着关于他人是一个自由的主体而不是一个客体的意识,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一味地试图占有对方,才能成为一个真实的主体,才有可能与所爱者形成强大的“我们”,从而能够更有力量和更有意义的存在。

(0)

相关推荐

  • 你认为自己是一个完整的人吗?

    你是否曾经想过这些问题:什么是人?人的本来面目是什么?你认为你是一个完整的人吗? 从生物学角度,这并不难回答:那如果从哲学层面来看呢? 这是一个让哲学家头疼的问题. 法国著名哲学家.文学家让·保罗·萨 ...

  • 【萨特哲学】他人即地狱,是什么意思

    小 播 读 书 /// 01/14  2021 他人即地狱 与书相伴 美好触手可及 他人即地狱,是萨特的一句名言,这句话出自萨特的一个剧本<禁闭>,说的是三个被囚禁起来的鬼魂,等着下地狱, ...

  • 【西方思想家】萨特:说得漂亮,做得太少

    欢迎来到[西方思想家] 点击"襄子讲谈社"关注我们哟 [西方思想家]之[萨特] 说得漂亮,做得太少 Part 01 萨特的成长经历 让-保罗·萨特于1905年6月21日出生于法国巴 ...

  • 为什么自由也是不自由?笛卡尔胡塞尔和萨特对自由的不同理解

    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我们继续介绍20世纪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的哲学思想.今天我们来聊聊:自由. 自由在萨特多本哲学和文学著作里面都有涉及,是萨特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核心.但萨特这里的自由, ...

  • 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存在先于本质

    萨特是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是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 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原有存在的基础上自我塑造,自 ...

  • 八字带偏印之人的爱情观

    偏印的人聪明伶俐,精明能干,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处事沉着内敛,多思多虑,性情多有神秘的特点.而他们的感情也像他们性格一样,可以用神秘来形容,因为他们的感情常常给人一种是很难触及而又怪异的感觉.现实中 ...

  • 正印之人爱情观

    正印的人资质温文,诚实可靠,正直宽厚,为人大智若愚,不喜欢斤斤计较,言语优良而迟慢,态度谦虚而有礼,恬静细心,任劳任怨,具有先知先觉的智慧,大都能大事化小,小事化无,有以德报怨,逆来顺受的倾向,给人一 ...

  • 七杀之人的爱情观

    七杀是攻身之物,是十天干阳对阳.阴对阴相克的产物,由于同性相克,其性刚强猛烈无情,造成的破坏是相当大的,易使人性情变得偏激极端,激烈起伏.另一方面,七杀的人占有欲强,喜赢不喜输,虽机智敏锐,有优异的直 ...

  • 正官之人的爱情观

    正官格的人和蔼可亲,品格正直,富有才学与人文涵养,重视道德与人际伦常礼仪,循规道矩,处事态度客观理性,认真负责,从不作任何不切实际的幻想,因此,稳重正直是他们的性格,稳定和谐是他们爱情的观点.同时,他 ...

  • 学者:匹配成考虑婚姻首要因素,这届年轻人爱情观变保守了吗

    原标题:学者:匹配成考虑婚姻首要因素,这届年轻人爱情观变保守了吗 在笔者之前参加的一场关于"985相亲局"的讨论中,有婚恋平台创始人认为学历匹配是爱情的基础,理应把毕业于211高校 ...

  • 14岁女生“爱情观”作文火了,网友:我活了几十年还没她看得透彻

    每个人心底都会隐藏一段自己青春时期懵懂的爱情.而这段经历,也将会是以后最美好的回忆.年少的无知,对方的魅力,总能够激起我们对于爱情的渴望.几乎没有人能躲得过这个初恋的美好,但是,作为父母也一定要注意孩 ...

  • 宿命论vs成长型,两种爱情观你是哪一种?

    这是粥左罗的第 1503 期分享 作者 l KY  编辑 | 易小飒 来源 l KnowYourself(ID:knowyourself2015) 公号简介:引领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 分享 l 粥左罗 ...

  • 食神之人的爱情观

    食神的人天生仁厚善良,富有同情心,又含蓄保守,聪明敏慧,能力才华俱佳,有着细密和善感的心思,做事有条有理,且不善于与人争斗,有着良好的人缘,所以命局中食神适度的人通常都有一个相当温和亲切的性格,这使他 ...

  • 伤官之人的爱情观

    伤官的人在爱情上,大都属于敢于追求.舍得付出的人,表现在一旦爱上对方,就会不断地为对方奉献,关心对方胜过关心自己,有时为了爱情还会抛弃道德伦理,那怕不计一切代价也愿意去争取.这样的精神虽然可佳可赞,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