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质感的教育最见效,以《觉醒年代》为例
本文导读:
《觉醒年代》正是用细腻可触的质感,把一段复杂的历史演活了,这才引起观众的共鸣,得到众人的好评。
教育最忌刻板灌输,因为教育传递的核心要义一般都抽象难以理解,这就需要施行教育的人格外讲求方式方法,用富有质感的形象化具体化内容加以诠释。如此,教育方能见效,受教育者方能受益。
那么什么算是教育过程中的质感内容呢?无疑是鲜活的,喜闻乐见的,易于普通人门外汉理解接受的。我认为热播的主旋律电视剧《觉醒年代》就是这样的范例,既向人们展示了一百年前热血青年追寻真理救国的历程,也诠释了教育工作应当注重“深入浅出”的真谛。
陈独秀、李大钊这些早期革命者的名字,和“新文化运动”、《新青年》《每周评论》这些著名历史名词,一直以来都出现在中学历史课本中,是大家谋取历史高分必须熟记的内容。但是,以前我们只是记住了这些名词,只要不是后来成为专职历史研究者,恐怕很少有谁会深入探寻其中的来龙去脉。于是,这些人物和名词也就停留在史书的字里行间,成了教条。不要说对历史缺乏兴趣的学生,就连我这个一直喜欢历史的学生,每每见到这类内容也会失去兴趣,只能强迫自己死记硬背。
但是,电视剧《觉醒年代》却让人眼前一亮。因为这部剧的一大亮点,就是打破了历史教条的刻板印象,用具有细腻质感的内容复活了历史人物,不但解释清楚了历史的细节,更难能可贵引起现代年轻人的兴趣。以细节取胜,以质感夺目,无疑就是这部剧可取之处。
那么,对于教育者而言,不论是向学生传递知识的教师,还是向孩子言传身教的父母,该从《觉醒年代》这部剧中学习些什么呢?我认为,应当学习如何通过充满质感的细节把教育内容变得引人入胜,变得鲜活。
一是质感要从合理的逻辑中来。《觉醒年代》从1915年北洋政府被胁迫签订卖国的“21条”开始,从陈独秀、李大钊等流亡海外反袁志士的痛苦抉择开始,直到他们在1920年前后历经思想阵痛和斗争洗礼,找到并信仰马克思主义为结束。这短短几年时间,不但是先进知识分子在西方错综复杂思潮中四处碰壁的徘徊期,也是他们身边众多青年苦闷彷徨寻找出路的选择期。《觉醒年代》敢于把这个时期予以放大,恰恰符合一代青年人破茧重生突破牢笼的成长历程,符合个人从稚嫩莽撞走向成熟坚定的成长规律。
因为符合逻辑符合自然规律,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把《觉醒年代》当作指导现代青年寻找成长路径追寻理想的参照系教科书。百年前的历史人物,能够和百年后的现代人形成历史共振,唤起激励更多青年的奋起努力。这种作用让历史和现在产生共情,形成合力。
二是质感要从严谨的史实中来。《觉醒年代》作为弘扬主旋律的电视剧作品,难能可贵地保持了较多来自史实的原汁原味,使著名的历史人物没有因为后世褒贬而显得不接地气,反倒藉由人物本身的视角展现出更多可信度来。
比如鲁迅先生对陈独秀和胡适二人的评价用了“藏有武器的库房”的比喻,这个说法就不是后人杜撰,而是来自鲁迅本人的回忆文章;又比如陈独秀反驳保守派文人攻击时汪洋恣肆的言语,正是来自《独秀文存》他本人亲笔撰写的战斗檄文;再比如李大钊为反驳胡适的保守论调撰写文章的过程,也由后世留存的文献资料予以印证。
真理不需要夸张,史实不需要掩饰,道理不需要装扮,只要教育者传递的教育内容真实可信,自然就能博得被教育者的共鸣。
三是质感要从缜密的细节中来。生活在动荡历史年代的人物也有七情六欲也有悲欢离合,绝不是停留在史书中的脸谱化形象。因此《觉醒年代》特别注重推敲细腻的叙事细节,让细节为刻板的思想争论披上易于常人接受的外衣,自然特别能打动人。
比如钱玄同刘半农为表示尊重和友情,煞费苦心在家里烫了老酒,再用棉被包裹,雇了黄包车拉到陶然亭与心仪的“新文化运动”领袖陈独秀见面。这一番细节铺陈开来,就把心心相印志同道合的文坛大师间的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又比如陈独秀在北京居所门前那条泥泞难行的土路,更是令人印象深刻的细节,把主人公们心中理想世界与眼前纷乱现实的尖锐对比烘托得触目惊心;再比如片头袁世凯官邸中的黄昏末世情景,只消几个镜头就把当时摇摇欲坠人心浮动的社会景象表现出来,为后来的英雄辈出大浪淘沙做足了铺垫。还有片中不断出现的大众食品包子,更成了诠释陈独秀与两个儿子之间亲情的绝佳道具。
深刻的道理往往就包含在种种显而易见的现象中,呼之欲出的真理往往就孕育在辗转反则的纷乱中。《觉醒年代》不厌其烦频频设置的细节表现,为后人理解当时人的心理活动提供了最好的帮助。
四是质感要从充沛的情感中来。这就不得不提到剧中各位主要演员的精湛演技,因为他们绝对是在担纲表演前做了充足的案头功课,这才能够准确把握主人公的心理特征,使之与如今流行的“流量剧”“偶像剧”彻底绝缘,成为好评如云的“历史剧”。
在面临艰难国事和纷乱时势时,各个历史人物因为各自性格不同,展现出的情感自然不同。陈独秀的狂放不羁、李大钊的冷静缜密、胡适的谨慎保守、蔡元培的老成持重、易白沙的愤懑愁苦、钱玄同的慷慨激昂,统统都在演员的精准演绎中完美展示。即便是站在对立面的反派人物,如大总统徐世昌的老于世故、总理钱能训的左右逢源、京师警察厅总监吴炳湘的精明算计,以及步军统领李长泰的骄横专断,也都在特定历史背景中显得活灵活现,令人信服。
人物的言行举止不能太过出圈,人物的感情起伏不能失去控制,而恰到好处对于人物形象情感特质的拿捏,又为《觉醒年代》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觉醒年代》中,初入《新青年》编辑部的鲁迅先生被陈独秀问及对“新文化运动”的看法,就一针见血指出,“新文化运动”缺少对白话文的灵活运用,缺少形象解释“科学民主”理念的白话文小说,所以教育作用不明显。他的意见被众人接纳,于是很快就有了中国第一部白话文短篇小说《狂人日记》的诞生。这个桥段正说明了教育的真谛,那就是教育必须形象化具体化,必须寓教于情、于景、于实、于理。
《觉醒年代》正是用细腻可触的质感,把一段复杂的历史演活了,这才引起观众的共鸣,得到众人的好评。摆脱说教充满质感的教育,也恰恰是所有受教育者迫切需要的。
END
小编其人
小皮流流(另一网名:皮皮中尉):现为某主流媒体主任编辑,“天涯文学”签约作家,“360个人图书馆”原创达人;在本职中品味业务骨干的充实,在读书写作中聆听先哲的教诲,在陪伴妻子女儿的过程中体会最纯真的快乐。
历史推荐
每周一至周五晚20:00,咱们在“铭语铭言”不见不散。
关注公众号
鼓励支持小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