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巨鹿乱弹
乱弹是巨鹿古老的地方剧种,以巨鹿地方方言为基本语言。巨鹿是千年古县,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历史上巨鹿郡曾是河北一带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明末清初,随着南北艺人交流,产生了“梆子乱弹腔”,乾隆年间,在巨鹿、威县和山东临清一带广为传播;后来乱弹在民间发展并衍变分流,分为东、西两路,巨鹿乱弹属于西路乱弹。2012年,收录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巨鹿乱弹的兴起和吴发家、吴发戌两兄弟有很大关联,吴氏兄弟原籍邯郸大名,自幼随母逃荒到巨鹿县的南花窝村落户,师从乱弹第一代传承人倪大六。吴发家主攻青衣、花旦、嗓音细嫩、音区高,扮相逼真,此外还会昆曲戏,会吹笙、司鼓、打锣等,多才多艺。吴发戌主攻武生,唱做具佳。1906年,兄弟二人在巨鹿县的杨武乡村建“吴二合班”,培养学员。影响很大,巨鹿、平乡、任县、隆尧等地的艺人纷纷参加培训,使巨鹿乱弹名人辈出。
巨鹿乱弹由唱腔、伴奏和曲牌三大部分组成。唱腔以板腔体为主,行腔吐字用巨鹿方言,在唱之始处有一定之规,不可更改,唱之终无定,每个分句的甩腔可随意延长,俗称“死头活尾”。伴奏分文场和武场。文场乐器有唢呐、笛子、笙,主要伴奏唱腔和配合表演动作奏曲牌。武场乐器有板鼓、大锣、堂鼓、大钹、小钹、手锣,用于唱腔的各种开头和收头,以及用于配合人物上场、下场、念白、身段和武打等。乱弹所用笛子有7个音孔,与其他剧种为6个音孔不同,演奏方法独具一格。曲牌是乱弹音乐中纯器乐演奏部分,按其演奏时用主要乐器之不同分为“笛笙”类曲牌和“唢呐”类曲牌。
乱弹剧中的角色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在唱腔方面各行当间并无根本区别,仅有男腔、女腔、娃娃腔之分。男女腔的区别首先表现在常用音域方面的不同,男腔略低,女腔略高,男腔用阳嗓,女腔用假嗓,演唱孩童用本嗓,生、旦、净、末、丑同调不同腔。
乱弹剧目分为朝代戏、神话戏、喜剧、杂腔小调等种,传统剧目有《抄罗府》、《罗坤投亲》、《粉庄楼》、《鸡爪山》、《收罗成》、《御国园》、《斩单雄》、《广武山》、《临潼山》、《瓦岗寨》、《李渊跑宫》、《李渊打牙》、《安南园》、《路明星盗宝》、《八马岭抢亲》、《秦琼观山》、《长寿山》、《高金宝下南唐》等共四百多个。经整理排练,现有《杨金花夺印》、《高平关》、《南阳城》、《白鹿院》、《吴子胥过江》、《桃花洞》、《曹操杀宫》等剧目正在各地演出。
巨鹿乱弹历史悠久,在当地巨鹿乱弹被为大戏,当地有传统习惯,每有庙会几个剧种同场演出,乱弹须占正台,只有巨鹿乱弹开演后,其他戏曲才能开戏,可见乱弹在当地人们心中的地位。巨鹿乱弹有根深蒂固的民众基础,深受民众喜爱,她起源于民间,发展于民间,对河北及中原剧种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我国戏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杨彬芳(1947-)巨鹿乱弹传承人。巨鹿县杨武乡村人,自1955年开始,白天上学,晚上学戏,主攻武生,8岁学戏,9岁开始登台演出,一炮打响。经过几年的努力,能上演40多个剧目,成为杨武乡乱弹剧团的主要演员。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古装戏被封杀,剧团又排练了李双双等新戏上演。1968年应征入伍,以突出的文艺天赋得到部队领导的重视,在部队做文艺工作,荣获三等功。
1975年退役后回到家乡,村里办宣传队,杨彬芳又称为主要演员,排练了《定向》、《双丰收》、《风波》等乱弹新戏,歌颂农村新人新事。
1985年,随着时间推移,一些老艺人相继去世,乱弹后继无人,为挽救乱弹艺术,杨彬芳办起乱弹戏班,培训新学员20名。2008年以来,杨彬芳筹资10万多元成立了“巨鹿县花春乱弹戏曲表演中心”,购买戏曲服装、道具,兴建巨鹿乱弹传习所,搭建演出舞台,坚持常年办班培训学员,使巨鹿乱弹得以传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