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泽畔尧头村竟有这样的历史
尧头端午会
农历五月初五日,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节日。相传以纪念此日自沉汩罗江的古代诗人屈原,有裹粽子及赛龙舟等风俗。又有一说此日为千秋节,宋 洪迈《容斋随笔·八月端午》:“唐玄宗以八月五日生,以其日为千秋节。”河北一带的风俗亦为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有“男女皆佩艾艾枝插户以辟五毒,小儿以彩线系臂,谓之续命。以竹叶裹黍糯作粽,亦名角黍。”新河尧头村以五月端午日立庙会,以祭瘟神,护佑人们一年平安,自明清以来就成为村子的习俗。现已收录新河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在新河县乡村里,沿袭保留着许多古代的习俗,尧头村端午庙会就是其中之一。
当地有这样一个传说,在古时候,新河一带经常发生瘟疫,邻县冀州一个人为了解救老百姓,自己就把所有的“五毒”“瘟疫”给吃掉了,毒火攻心以至于脸被涨青涨红,这样才让兔受瘟病之苦。后来,尧头村百姓为了纪念他,就给他塑像,慢慢的,这个人也就演变成了神受后人供奉,于每年的五月初五日立会祭祀,也成为此村的传统。如今每年端午时,人们都会自发前来在此进行祈福,祈求一年风调雨顺有一个好的收成,祈求全家平安。
尧头村位于新河县城西南,历史上是一个很小的村庄,当地有“七湫口、八神首,当中夹着个小尧头”的俗语。尧头村虽然很小,但历史很久远,村以尧姓命名,相传有尧姓在此居住,原村西北有尧家坟。
清光绪版《清河县志》有尧头图志,记载:此村在清代时东北距县城八里,村子呈长方形,东西长四百步,南北宽一百步,属西路井口官村辖。光绪年间,村子“有户七十五,男丁二百三十七,女一百九十二”。村有东西向街道两条,以村中一条大街为轴,自东向西共有五座庙宇,以街南最为集中。当时就有“庙会,每年五月初五日一次,集市无。”
从村里传说分析,并与地方志书记载相印证,尧头村端午庙会至少自清代已经形成。至今已经百年以上的历史了。
尧头端午会,在五月初四的当天,村民在尧头村西最后一家的西侧,用白色的帆布搭起一个庙棚。据村中老人讲,用布搭棚是近些年的形成的。之前在村西有庙,后来庙拆除了才用布搭棚。当天的晚上,人们自发来到庙棚前进行祭祀前的准备事项。
五月初五卯时前,人们开始进行请瘟神仪式,从庙中将瘟神牌位请出,会首抱着神位在前,其他人在后,鼓乐队随着神位前进,人们敲着小鼓,打着铜锣,拍着钵,口中唱着。把神安置到事先搭好的凉棚内,以供人供奉拜祭。
瘟神像,长约一米半,宽约70厘米,那神像花绿的脸,面目有些威武而狰狞。
瘟神安位后,人们将准备好的贡品摆在供桌上,供品有素菜和酒,在酒杯中还插着一杆粉色的三角纸旗,旗为红底,上面有三个黑字,写着“尧头庙会”。
祭祀在会首的引领下,村民依次上香、上供并在神前奉烧金银纸帛。在庙会期间,祭祀的人昼夜不息。还会有人捐赠善款、许愿还原。村民们用传统的方法进行庙前活动,一人持小鼓带领三个妇女,有拿小锣,口中念念唱着祭语。村中的乡艺班子,敲击尧头大鼓,一时间人们在庙前进行各种乡艺活动。临近中午,村民各家敞开大门,都在过堂里摆下桌子招待亲朋好友,相互祝福,破除五毒,驱逐瘟神,祈福老人健康长寿;整个村庄沉浸在喜悦祥和的节日气氛之中。
尧头端午会,传承百年之久,有自发的组织形式,并有会首负责。
随着时代的发展,尧头端午会已经不单纯是一种祭祀活动,人们借这庙会增加了集市,庙会期间当地人走亲访友,增加友谊,促进乡亲间的和谐相处,成为传统文化继承、和谐社会的一个平台。
期待你的
分享
点赞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