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骨发育不全的遗传学诊断与分析
软骨发育不全(achondroplasia, ACH)(OMIM:100800)是最常见的软骨发育异常类疾病,活产儿的患病率为1/30000-1/10000。ACH是完全外显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85%为散发,是由于子代基因发生遗传突变,导致软骨发育异常且阻碍了正常成骨作用,最终导致长骨发育异常。目前已发现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3(FGFR3)是ACH的致病基因,FGFR3基因位于4号染色体短臂4p16.3,其中c.1138G>A(rs28931614)是被报道最多的致病突变。
患者出生时,头部和躯干一般表现正常,但四肢呈现不成比例的短小,以近躯干型短肢(肱骨和股骨短)为典型特征,因此ACH患者表现为矮身材,平均身高在1.2米左右。患者脖子较短,头后部与颈部联接处存在异常,这使得患者颈部的脊髓被压缩,可能会引发睡眠呼吸暂停,这是引起ACH婴儿突然死亡的重要原因。患者的面部表现为前额突出,面中部发育不良,但智力未受影响。
ACH诊断主要依靠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放射学检查以及家族遗传史,其特征性的表现包括身材矮小、巨头、前额突出、鼻梁塌陷、四肢近端肢体短但智力正常;X检测可见颅盖大、顶骨及枕骨隆突、长骨短、椎体厚度减小、骨盆狭窄等。
五例软骨发育不全患儿的计算机断层扫描:枕骨大孔呈差异化表现
FGFR3蛋白的简化图,包括三个免疫球蛋白样结构域(Ig)、一个跨膜结构域(TM)和细胞内的酪氨酸激酶(TK)区域
ACH是软骨发育异常类疾病最常见的类型,而FGFR3基因突变是其主要的病因。FGFR3属于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家族,包括FGFR1-4,均属于酪氨酸激酶受体家族。FGFR3含有806个氨基酸残基,由细胞外糖基化的配子结合区(包含3个免疫球蛋白域Ig I-III),疏水的跨膜区和细胞内的酪氨酸激酶催化区(包含TK1和TK2两个子域)3个部分组成。
FGFR3是骨生长板区软骨细胞增殖与分化的负性调节因子,配体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与它结合后,引发耦联和自磷酸化作用,从而通过干扰软骨细胞的增生和分化而抑制软骨的化骨过程。FGFR3基因长约16.5kb,包含19个外显子和18个内含子,其中第10外显子编码跨膜区蛋白。当FGFR3发生G→A转换,或 G→C 转换,两种碱基转换均导致FGFR3跨膜区第380位密码子的错义突变,即甘氨酸被精氨酸所聚代,使跨膜区结构发生改变,引发FGFR3功能持续地、不依赖配体的激活,从而导致骨骼生长的过度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