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垃圾分类推行状况民调报告
推行垃圾分类工作在广州开始时间早、起点高,2012 年已开始试点,2019 年广州大力推行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工作,提出定时定点、分类投放的垃圾分类模式。为了解市民对垃圾分类落实情况的看法,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于近期开展专项民调,电话随机访问了1000位广州市民。
01
大多数市民认为推行垃圾分类有效果,已基本落实“撤桶”
调查显示,对广州近年推行落实垃圾分类,大部分受访市民表示有效果,比例达80%;其中市民看法以“有一些效果”为主,比例达60%,而认为“效果明显”的人较少,为20%(见图1)。
在市民看来,目前推行垃圾分类的效果,主要体现在“撤桶”要求得到较好落实。调查中,多达85%的受访市民表示所在小区已按要求“撤桶”(即撤掉了住宅楼层内的垃圾桶,垃圾必须扔到集中投放点)。
图1:市民对广州推行垃圾分类效果的评价
02
市民反映垃圾不分类的情况仍突出
需指出的是,市民认为推行垃圾分类工作目前主要改变了收集生活垃圾的时间和地点安排,但垃圾不分类的情况仍然突出。
小区已“撤桶”的受访市民中,多至56%的人反映存在“居民不分类扔垃圾”现象,即每两人中就有一个;同时,受访市民表示“在集中投放点以外地方扔垃圾”现象也较多,为40%;表示“环卫人员收集、运输垃圾时不分类”现象存在的比例还有26%(见图2)。
图2:小区已“撤桶”的受访市民表示垃圾分类存在的问题
虽然2018年广州实行的《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中,明确规定对个人扔垃圾不分类行为最高罚款200元,2020年该处罚标准提升到500元,但据相关部门公布的执法信息,近年对市民不分类扔垃圾进行过处罚的情况寥寥无几。
调查中,较多人认为执法不力、无人执法,造成市民普遍抱有垃圾不分类也不会被抓到、不会被罚的侥幸心理。此外,环卫人员在收运过程中把不同种类垃圾桶的垃圾混合处理的做法,也严重打击市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不少市民表示自己分类投放无论做得多好,在混合处理方式下都是徒劳的。
03
垃圾投放点环境卫生堪忧
疾病传播风险引市民担忧
调查还反映,小区已“撤桶”的受访市民中,多至45%的人反映存在“垃圾投放点有臭味、污水,滋生蚊虫”问题。
根据市民的反映和我中心实地调研发现,“撤桶”后垃圾变为集中式收集,少数几个投放点、数量有限的垃圾桶“超负荷”地承担起整个小区或多个小区的垃圾,带来新的环境卫生问题:大量餐厨湿垃圾长时间堆积在投放点,桶内垃圾溢出无法盖紧,滋生大量蚊虫并散发出恶臭;而且垃圾投放点就设在住宅旁边,臭味、蚊虫长期滋扰附近居民;部分环卫人员在收集、运输垃圾时,垃圾经常洒落路面,污水横流,对周边环境卫生造成二次污染(见图3、图4)。
图3:市民提供的图片
图4:市民提供的图片
广州12345政府服务热线的数据也显示,自推行垃圾分类以来,市民关于垃圾分类问题的投诉暴增,其中多数与垃圾投放点周边的环境卫生问题有关。
调查中,接近六成受访市民担心垃圾投放点的环境卫生问题会增加疾病传播风险,其中明确表示“担心”的人多至38%,还有20%的表示“比较担心”,两者合计为58%(见图5)。当前在疫情还没结束的特殊时期下,任何增加疾病传播风险的问题都不容忽视,市民迫切希望对垃圾投放点的环境卫生问题有针对性整改。
图5:市民对垃圾投放点环境卫生问题
会增加疾病传播风险的态度
综上所述,近一年来本地相关部门在推行落实垃圾分类工作上花了大力气、投入了大量资源,市民给予基本肯定,而从落实效果来看市民有着更高期盼:希望相关部门不要只关注投放垃圾的时间和地点这些“形式”上,在“撤桶”的基础上更应在“分类投放”这个最终目标多下功夫,同时避免对市容环境卫生、市民健康造成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