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顶传承了两千多年的救命“高帽”,屡试不爽

文/女人书香

01

一顶“高帽”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传承了两千多年,这顶高帽叫“君明臣直”。

高秀敏的小品说“戴高乐,戴高乐”嘛!

谁被戴高帽谁乐!喜欢被恭维被奉承是人性的弱点,帝王也不能免俗。

公元前424年,魏文侯建立了魏国,在他的带领下,魏国成为最先称雄的国家。

他灭了中山国,占领了中山国的土地,按他们的制度应该封给他弟弟,他却赐给了自己的儿子,心虚的他试探着问群臣:“寡人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君呢?”

大多数人不敢直言,都称赞他是个仁君,只有大臣任座直言不讳地说:“你取得了中山后,本来应该封给你弟弟,你却赐给了儿子,怎么能叫仁君呢?”

魏文侯的尊严受到挑战,听了勃然大怒。

任座看魏文侯脸色不对,意识到了危险的存在,于是赶紧悄悄逃出宫了。

接着,魏文侯又问翟璜,翟璜回答说:“您是贤明的君主。”

魏文侯问:“你何以见得?”

翟璜回答说:“臣下听说国君仁德,他的臣子就敢直言。臣子敢直言的君主自然是明君。刚才任座的话很耿直,于是我知道您是贤明的君主。”

“君明臣直”这顶高帽一戴,作为王者的魏文侯舒服极了。

他转怒为喜,立刻派翟璜去追任座回来,还亲自下殿堂去迎接,并奉为上宾。

魏文侯为了保持“明君”形象,也越来越贤明了。

这顶“高帽”挽救了任座的性命。

02

历史的车轮飞速旋转,但总是有类似的事情发生。

一千多年前后的公元626年发生了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当上皇帝。

数年后,这顶“高帽”又一次挽救了魏征的命。

魏征是历史上著名的谏臣。

一次,李世民下朝后,气势汹汹的回到宫里,长孙皇后看到苗头不对,赶紧询问道:“陛下这是怎么了?”

李世民说:“这次我一定要杀了那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忙问:“究竟是谁把陛下惹成这样?”

李世民说:“魏征,他总是在朝中当着大家的面数落我,让我在众人面前出丑。”

此时的皇后感到颇为不妙,以往李世民已经被魏征谏言多次,而每次回来后他总是说两句就算了。

而这次却异常愤怒,思索片刻皇后便走进了里屋换上了朝服,然后毕恭毕敬的走到了李世民的面前表示了祝贺。

李世民对皇后的行为感到很是纳闷,皇后这是干嘛?

长孙皇后笑道:“我听说君主开明则臣下正直,而当朝大臣魏征正直敢言,不正是由于陛下的开明吗,这我当然得祝贺了!”

李世民听了转怒为喜,魏征不仅保住了性命,还受到了重视。

03

又过了一千多年,历史的故事再一次重演。

清朝的皇帝在继位之初,都喜欢广开言路,鼓励大臣们直言进谏,所以咸丰继位时,也按先人的规矩,下发了文件。

这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大臣们都心知肚明,皇帝这是要塑造贤帝的形象。

所以大家积极配合,纷纷上疏,说些无关痛痒的批评。

此时的曾国藩已经40岁,还没得到重用。

当咸丰下文件要大家多发诤言时,他觉得这是一个机会,是表现他能力的机会,于是他大笔一挥,写下了《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的奏章,并呈给了咸丰。

早朝的时候,他还当着众人的面把这份奏章给念了出来。

他这一念,他的小命也差点丢了。因为曾国藩在这份奏章中说了咸丰三点不是,每一点都准确无误,真可谓字字如刀。

他说咸丰轻重不分,光是抓些礼仪问题,却忽略太平天国起义那样的大事,结果半年多都没有镇压下来,反而让太平天国愈闹愈凶。

还说咸丰虽然广开言路,但是对于大臣们的直言劝谏,根本没有虚心接受,就是在装样子。

又说咸丰名义上搞民主,但是刚愎自用,不信任大臣。在军政事务上独断专行,而不是让大臣们商议决定。

咸丰是万人之上的皇帝,曾国藩当着大家的面,这么不客气地数落咸丰,那不是啪啪打咸丰的脸吗?

所以,咸丰脸都气绿了,当时就要惩治曾国藩。

幸好当时的军机大臣祁隽藻(三代帝王师)是个爱才惜才的人,他深知曾国藩是个可以重用的人。

所以他站出来解围,对咸丰说:“君明臣直啊,可喜可贺。”

咸丰听了这话,哈哈一笑,就此不跟曾国藩一般见识了。

这样,曾国藩才算逃过一劫。

此后他因丁忧回到湖南,创建了湘军,开始了平定太平天国的大计。

经过十二年的浴血奋战,最终把清廷最大的威胁(太平天国)铲除,他本人也因此一跃成为“清末四大中兴名臣”之首。

04

“君明臣直”这顶传承了两千年的高帽,不仅救了大臣的命,可能还改写了历史。

清朝之后就没有君也没有臣了,“君明臣直”这顶高帽也逐渐地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了。

但生活中的其它高帽还是数不胜数的。

高帽本身让人愉悦,如果被戴了高帽,高帽很真诚,就戴会儿,如果是个台阶,就借坡下驴,如果热捧,就自己浇点冷水。

技术不行,就不要乱给人戴高帽了,即使被带的人熨帖舒服,如果吃瓜群众的鸡皮疙瘩一地一地地落,那就说明“高帽”的质量粗劣,还得修炼。

最好的技术,高帽戴于无形中,被戴的人舒服,戴的人有面,群众叫好。

老王:能拿出这种高帽的那也不是一般人了,哈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