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企业管理困境

由于工作关系,近10年来,参观走访了数百家小、微企业(规模普遍在20人~200人之间),现场评估显示其中80%的企业生产运营水平低下。其中有真的因业务萎缩而生存困难的,但更多的是业务饱满,却也眼看着其因管理不善而即将濒临绝境,更可怕的是,很多老板身临深渊却不自知,相反自信的很,令人唏嘘不已。这里面99%又都是民营企业。

现在实体制造业哀鸿一片,大家都在苦苦支撑,说的都是单子没有利润,生意难做等等。但只要你站在他们的工厂现场一看,实际上是他自己的跑冒滴漏太严重,根子出在管理上,是领导不行。再直白一点,企业老板不行,不仅没有科学管理理念,甚至还是企业管理脏、乱、差的始作俑者,规矩往往首先被他自己打破的。

有的企业确实生意不错,业务非常饱满,企业上下信心也满满,但是企业老板经营思维观念还停留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即需求远大于供应的市场条件下,管理大开大合,经营粗进粗出,企业也照赚钱不误。现在的经济已经是微利或低增长时代,更可况全球竞争已经到了家门口,饿狼、大鳄环伺,再也容不得我们瞎折腾了。

即使所在的行业市场前景再好,若不科学管理,可以肯定的是,其不久,对于客户而言,其将死于产品质量和及时交付上;对于自身而言,其将死于高成本运营和满仓的库存上,着实令人心焦。

从现场考察和与企业经营负责人交流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现场管理水平较差。去了许多车间现场,有的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行走时不是避让东就是躲让西,生怕碰到什么东西。现场问题有典型三点:

第一,物料、半成品、成品铺天盖地,物料、工具、产品摆放混杂,地上,台上、设备上,全是这些物件,灰尘满地;

第二,设备、模具、工具没有保养、维护记录,只要不坏,就照死了用,有几百万的进口设备用了6、7年就报废淘汰的,真是暴殄天物;

第三,员工很多是附近村落的临工,工艺、技能接受力有限,且工作在噪声、粉尘、烟雾等环境中,没有基本的职业安全防护装备,没有一点安全意识,生产质量、安全和可持续性堪忧。

有人说,这些算什么,不就是现场干净整洁吗,定置定位嘛,只要产品能够按时交货,质量最后没有问题不就行了?他不知道,对于生产制造管理来讲,2S虽是低阶的工作,高层次的属于6S、JIT、TQC、单件流等,但是,如同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样,低阶不成,何能高阶?

物料、工具、产品摆放混杂,这种企业员工工作效率一定低下,因为他们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找东西,人工成本一定低不了;设备、模具如果长期没有维护保养,偏差、磨损必然会发生,你能指望这种装备能够生产出什么好东西?安全,就更不用说了,一个随时都有可能工伤事件发生的企业,员工能安心工作吗?

这种企业在三十年前也许还能活得不错,需求远远大于供应,粗制滥造也有人要。可现在,全球竞争已经打到了家门口,不觉醒,必死无疑。有经验的供应链管理人员,到一个企业参观考察,只要看到制造现场环境脏乱差时,这个企业管理者平时说的再好,也是一风吹,30分的能力怎能相信他能考到90分,毋庸置疑直接可以定义为病入膏肓。

二是生产组织方式原始。从现场观察来看,生产组织业态多样,但殊途同归,总结一下普遍存在以下三种生产方式:手工作坊式、工艺布局式、局部流水线式。

手工作坊式,不是指手工干的活,即使是富士康工厂也是几万人、几十万人的员工参与生产。手工没有错,错在包干制生产,一个产品几十个物料,每个人各领同样的装配任务,蒙头干活,然后计件发酬,没有一丝协作意识;另外有些机加、铸造、打磨现场,员工工作环境恶劣,还像20世纪初的景象,成本低是低了一些,但一定没有可持续性。

工艺布局式,前辈们的光荣传统我们一点也没丢,冲床车间、折弯车间、焊接车间、热处理车间、喷涂测车间、组装车间……,区域泾渭分明,设备整齐划一,蔚为壮观。但是细一看,每个车间、每台设备旁堆满了在制品、返修品,叉车、搬运车川流不息,诺大的厂房还是显得拥挤不堪,这其中藏了多少资金---在制品库存,藏了多少人工成本---搬运人工,藏了多少场地---在制品占用,当年这种生产方式的鼻祖---福特就是差一点因此倒闭的,现在我们还在前仆后继的步入后尘。

局部流水线式,有些小、微企业已经跳过了前两个阶段,生产现场干净整洁,局部环节尤其是最终产品组装环节已经有了流水线,部分工位甚至还上了机器人或助力臂。企业老板介绍时信心满满,对此已经非常满意了。实际上,这个现场还是徘徊在精益生产大门之外,背后的许多软性支撑缺失,空有其表罢了。局部的流水线没有节拍概念,充其量只是摆在流水线上生产而已,总装线以上还是工艺布局式生产,没有水蜘蛛配料,没有快速换模,没有TPM,没有看板拉动、计划变动频繁……,生产提升还有巨大空间。

三是质量意识极其淡薄。接触过的很多小微企业,不仅一线员工,甚至老板质量意识也非常淡薄,产品质量基本上靠喊口号、拍胸脯、扣绩效、回炉返工等形式保证,令人震惊。用一句话概括:态度极其好,就是不能长期的、踏实的一一落地。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失控”上。

一是标准失控,到现场走一遭,工序没有作业指导书、没有工艺标准,没有自检标准,完全是自我摸索或师傅交代徒弟式,产品稳定了也许还能天天依葫芦画瓢,假如新品投产,那就是一场悲剧了。

二是过程失控,生产岗位工人生产没有偏差概念,从不检查自问一下,今天设备运转正常吗,有异响或抖动吗,模具安装到位吗,模具磨损严重吗。一开机,就哗啦哗啦的批量生产,好像上天注定生产出来的产品就一定是合格产品,根本没有不合格这一档子事。生产没有首检、末检,产品质量合格与否听天由命,假如下游检查出问题,就返工重做呗,已经习惯了。好产品是生产出来的,到这里已经彻底失控了。

三是终检失控,对于机加、铸造行业,很多企业,什么三坐标测量仪、X光测试室、超声波探伤仪等,压根就没有;更可笑的是,也有企业一应俱全的,还经常带客户一一参观,但是一查记录没有,看着厚厚一层灰尘覆盖在设备上,不知道是让客户参观他们的先进检验设备,还是参观他们的一层灰土,这就是目前许多企业最终检验的现状。所以产品到了客户那里,质量问题频发就不足为奇了,最后客户只能用脚投票了。这时的企业就死于业务满满之中。

最后闭环失控,这里说的闭环有两个层面,一是问题追根溯源闭环,有没有从人、机、料、法、环、测,问题有没有连问5个为什么,有没有从图纸、工艺、标准、流程上予以明确改正,简单返工、更换又有什么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二是责任追究闭环,国家对安全事故处理有“四不放过”原则,即原因未查清不放过、责任人员未处理不放过、责任人和群众未受教育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同样也适用于产品质量问题闭环和责任追究上。

四是企业文化理念缺失。这个东西很虚,是小、微企业普遍缺失的,也是最不受待见的,但这恰恰是一个企业管理最强大的东西。

譬如质量,实际上这是一把手工程,企业一把手应确保质量目标与经营方向一致,全面推进质量工作的开展,他的一言一行从始至终受到全体员工的特别关注,他对质量的认知、观点和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员工工作质量的好坏,在交期、成本、质量发生严重冲突的时候,最能看出一把手真正的质量态度和意识,其他时候都是虚的。一言九鼎的民营企业老板,质量意识要建立也容易,想破坏也容易,一切取决于一把手。

美国质量专家朱兰认为,质量问题有90%出于管理层,10%出于一线员工。企业管理者要自问,工艺文件齐全且精准吗,员工技能培训做好了吗,防呆防错工装治具有吗,问题用类似A3处理法追根溯源了吗,责任人教育到位了吗,等等,若没有,就是管理问题,管理问题,就是高层问题,就是一把手问题,往上了说,就是一个企业的理念和核心价值观。

任何事物的兴衰取决于内因,不要怪外因。民营企业喜欢短平快,喜欢一招取胜,一夜成功,缺乏耐心和毅力。基业长青,是需要几十年、几百年如一日般的坚持,百年、千年老字号企业就是这样传承下来的。民营企业较其他形式的企业,这一点上反而有优势,如娃哈哈、吉利、美的、苏宁、福耀玻璃、丰田、本田、褔特等。

但我们做的远远不够好,与日本、德国等国家比较还差距较大,2008年《环球时报》统计数据显示: 世界上创业历史超过200年以上的企业有5586家,其中日本有3146家,占比56.3%,德国有837家,占15%,荷兰有222家,占4%,法国有196家,占3.5%,中国经过计划经济时期,改制变换后实际上只存5家,不到千分之一。

这些长寿企业基本是家族、民营企业,靠的是长期诚信经营、重视本业、工匠精神。一个企业能够传承千年的不会是产品、技术和市场,一定是经营理念。而当前中国,企业的平均寿命7-8年,小、微企业的平均寿命2.9年,每年有近100万家企业倒闭。

企业文化建设不是很难,不需要正儿八经的摆开什么架式,轰轰烈烈开展,只要平时做事能够坚持社会基本准则,以人为本向奋斗者倾斜,精益求精始终为客户着想即可,还有一点,企业一把手要带头践行,终身躬行。

诚然,民营企业生存环境很艰苦,发展前景也很严峻,但要知道,内因一定是一个企业兴衰的关键,因为你所在的行业,也有隐性冠军,也有长命企业,而唯独你不行,何故?

据国际测算:企业因管理不善造成的质量成本损失占营业额15-25%,国际上做的比较好的企业一般在5%左右,根据国内目前状况,小、微企业应该普遍不低于20%。现在国家民营经济已占国民经济比重60、70%,如果将因管理不善造成的工作质量成本下降10%,那全社会节省的成本何止千亿、万亿,国内民营企业为什么短命,很大原因就是这个。

这个国家、政府还是有很大责任的,起码帮助、引导不够。政府在大力招商引资的同时,也要花些精力帮助小、微企业开展管理提升,比如学习日本,成立诸如“生产力提升”协会,或是“管理能效提升”机构什么的,设立一些杠杆资金,评选一些管理或质量方面的进步奖项,要知道这里面的真金白银一点也不比招商引资的少,由于存量巨大,效益甚至百倍、千倍。经济发展要走精、准、实,而不是粗、假、虚,这才是一个国家、地区经济发展正确之道。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在2017年“首届中国企业改革发展论坛”说道,改革开放了40年,中国制造业的效率只相当于美国的19.8%、日本的21.3%、德国的24.8%,到了必须要正视发展能耗现实了,尤其在国内人工成本已不具备优势的今天。

民营企业被淘汰或者倒闭不外乎两条原因,一是产品质量,二是产品交付,第一条占90%,第二条占10%。因为现在的社会,这两条已经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中国的希望在民企,但撑起大半天的民企以及未来企业之星们,目前普遍都处于这种管理水平,不仅是企业的损失,更是国家、社会的损失。

一切问题,归根到底都是管理问题,未来靠管理。永远记住,管理是第一生产力,没有比管理更好的蓝海。一切管理问题,对于民营企业来讲,又都是老板的问题。老板们,你们的经营意识该要好好学习、提升了,再也不能大而化之式的管理了。说一句不客气的话:小、微企业的发展困境,99%原因是老板本身的意识问题,不要觉得冤枉,一点也没冤枉你

下一篇文章预告:工业4.0会降纬打击精益生产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