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火枪刚出现时弱于弓箭,欧洲人坚持使用,而中国人放弃

原创观点

至于历史上最早的大规模火枪使用,在国内的说法都比较一致,基本是归功于朱元璋。尤其是在朱元璋和元军的战斗中,已经大规模使用了火枪。

老朱家还是比较贼,一旦得了天下后,立马就再也绝口不提自己,是如何在火器上占便宜的,而是改为鼓吹朱元璋有天命,所以才对元军无往不胜。在老朱自己编纂的历史书中,也就基本不提火器的贡献。但还是偷偷在用。

比如燕王朱棣在攻打济南时候,已经把大炮都抬出来了,但是守城将领铁铉,居然在济南的城墙上,挂出他爹朱元璋的牌位。朱棣考虑再三, 没敢让大炮继续开火,就悻悻而归了。

接着,就到了戚继光那时候。

戚继光在南方抗倭的时候,就认为军队要大力发展火枪,可惜当时戚继光人微言轻,说了话也不管用。直到戚继光北上蓟辽的时期,因为得到了首辅张居正的全力支持,这时的戚继光,终于可以自己当家做主。于是在戚继光军中,一些部队的火枪装备比例,就已经非常的高,使用火器的士兵人数,甚至超过了使用冷兵器的士兵。但是好景不长,随着戚继光的离开,这种火器装备的趋势,很快就发生了巨变。

直接的原因居然是,从上到下,从文官和士兵们,大家都不满意火枪。

文官不满意还好理解些,作为文官嘛,一是在政治上要清算张居正,戚继光作为张居正的同党,必须要批判。二是这些文官的军事观念实在落后,认为当时的军人就只该舞刀弄枪,不要整天去搞个破铁管子来放鞭炮。

那为什么基层士兵也反对火枪呢?这就必须要提到明代火枪的生产了。戚继光向上级要求装备火枪,朝廷也就安排了几个州县,召集些铁匠来做火枪,等生产任务完成了,交火枪给戚将军就行。至于怎么用,质量怎么样,戚继光自己看着办。

基层士兵对这些火枪的质量情况,那是再清楚不过了。枪的质量太差,枪的炸膛比例太高。所以士兵在火枪瞄准训练时候,因为有军官在场,还装模作样端枪瞄一下。到了要实弹射击时候,士兵个个都是单手持枪,在把脸撇开后,才敢去楼扳机,免得一下子就要炸掉自己半张脸。这样的武器,在士兵那里怎么会得好评。

再反观同时的欧洲,火枪也同样有炸膛问题。可就因为体制不同,再说欧洲地区也实在太落后了,单位还不提供武器,火枪兵要自己掏腰包买火枪。这些火枪兵,就开始要求铁匠们,务必把自己的火枪枪管,搞得特别的粗,整个火枪看起来就是个铁疙瘩,还

美其名曰重型火绳枪。也不管它丑不丑了,但是不会炸膛,管用!

也因为做火枪的铁匠明白,买家都是些个大头笔,所以无论炸膛的、还是太重的火枪,都不会好卖。这些乡下土鳖铁匠,为了一己私利,居然就把火枪越做越结实,越做越轻便,最后远超中国的水平。

当然了,中国人也是可以做出好火枪滴,例如乾隆皇帝的御用火枪,就做的非常好,只可惜产量太低,还有成本太高。

这样长时间以后,大家就拉出渐渐出差距了。

大狮  历史问答达人

当初期火枪被发明出来时,虽然在威力上强于弓箭,但是在效率上却远远逊色于弓箭。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在火枪发明之前,已经有了火器,也可以算作火枪的雏形吧,不过操作和火力都不尽人意,十分繁琐不说,而且威力小、射程短、操作难、并且容易发生事故。

等到了火绳枪的出现,才算出现真正的火枪,火绳枪在射程和威力方面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依旧非常难以操作。

一杆火绳枪的操作从第一步到射出一颗弹珠,需要数道工序才能完成,一个最好的枪手一分钟也只能发射2枪,但是如果是弓箭的话,一个熟练的弓箭手足以发射五支箭,而且还可以在马背上进行运动射击,但是火绳枪是很难再马背上完成发射的。

此外火绳枪的安全系数不高,那条特制的用来点燃火药的火绳,如果火星掉落很容易引爆士兵携带的黑火药。而且在潮湿、有风的环境下很难发射不说,如果遇到阴雨天气,这东西跟条木棍子差不多,根本没法射击。最关键的是它不能适用于夜战,因为点燃后的火绳会引起敌人的注意,士兵就变成了靶子。

这些问题让传统的中国士兵对此很厌恶,因此他们宁可用弓箭也不喜欢使用这玩意,虽然自元代到清朝都有专门的使用火器的部队,但是依旧是少数。加之生产火枪的费用高昂,很多时候还需要跟荷兰人等洋鬼子进口,以至于到了晚清时期,仍然很多士兵使用弓箭。但是却有个东方国家却对这玩意十分中意,那就是日本,日本战国时期,各地方大名对火枪这种高端货非常看好,特别是织田信长,对火枪简直喜爱的不行,长篠之战更是利用火枪打败武田家族。日本的火枪连戚继光都感觉奇妙,哀叹本国火器不如日本,更著书夸赞。

虽然东方人除了日本外都对火枪不看好,但是欧洲人却认为这玩意会超越弓箭,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越来越多的欧洲军团抛弃了传统的冷兵器,而改用火枪,并且有了各种使用方式和阵型设计。反之远在东方的大清王朝对此不屑一顾,不但对新事物抵触,而且还进入了闭关锁国的状态。

很快,大清王朝的腐朽就给自己带来了代价,欧洲人用火枪和火炮狠狠的教训了一下高傲的大清,因为只有暴力才是他们唯一能听得懂的语言!

Linux-深圳

楼主显然是被历史剧严重误导了。绝大多数历史剧为了图省事儿,只给明清军队配置大刀长矛。但只要你稍微看一点历史文献或者图画,会发现根本不是这样。

火枪射速低装填繁琐,不是对付骑兵的利器,但明末主力部队依然大量装备火枪,叫鸟铳,尤其南方部队装备率超过四成。当然明朝装备最狠的是射速快的佛朗机炮。清朝初期确实极少有火枪,主要是各种火炮,但到了康乾时期火枪在清军逐渐普及,到了乾隆时期,就是沿海的绿营兵,鸟枪装备率也超过了四成,对比弓箭装备率只有不到2成。清末清军已经严重依赖鸟枪不敢肉搏,结果面对列强的刺刀冲锋基本一触即溃。

汉心永存

这都是通古斯酋长的原因:

康熙年间,戴梓发明的28连发的,当时最先进的火器,康熙酋长弃之不用。还说:以满洲夙重骑射,不可专习鸟枪而废弓矢,有马上枪箭熟习者,勉以优等。简直目光短浅的二货。 天才级人物戴梓被充军关外。

这就是康熙打压科技的手段。 满清后期,左宗棠在西北平叛,从一处明代炮台遗址挖掘出开花弹百余枚,不禁仰天长叹:"三百年前中华已有此物,到如今竟然失传,以至被列强所欺凌。"看到没?这就是康熙酋长造的孽。不仅不发展科技,反而打压科技;不仅不进步,反而退步。这就是很多人心目中的英雄的本质。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有这样的统治者,中国人的火器发展起来才怪。

反明代中国火器@可汗说事 的文章对明代中国火器有介绍。

历史是什么  历史问答达人

我认为中国并没有放弃火枪的使用,明朝初年的时候火器装备大概10%,到了戚继光时期,火器装备一度达到了55%。只是由于到了清朝的时候,过于重视传统的弓马骑射。由于火器基本不需要太长时间的训练,为了防止民间武装力量过于强大,只有清朝八旗才能够使用,其它人是使用不了的。加上当时朝廷基本没有太大的威胁,故步自封,这才导致了中国火器的落后。

以戚继光的戚家军为例,比如戚家军在传统的骑兵和补兵中就加强了火统、快枪、佛郎机及火箭等火器的配置和应用。以明朝步兵营的编制图,戚家军中步军营的编伍和火器配置情况要简单一些,其编制单位同马军营例,由大到小亦是:部、司、局、旗、队等,但编制数量略有不同,从图中可以看出,火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从资料中可以知道,士兵总共2699人,火兵216人,内铳手为1080人,杀手1080人。步军营中的各类杂役人员大致为479名。因此,戚家军步军营的满员编制总人数应为3178人。根据前面装备的配置图,戚家军步军营中火器配备率很高,即使最低的统计计算,也能达40%以上,而最高的统计则在55%以上,也就是说有一半左右的步军士兵是使用鸟铳、快枪等火器的。

玉皇天

关于这个问题是有纪录片的。有兴趣可以找来看看。片中最后结论大致如此:火枪在初期除威力外其它均不如弓箭,而威力也大的有限。但是训练一个合格的弓箭手需要很长的周期,而火枪则易于掌握。而当时英国正处于战争时期,需要大量能立刻投入战场的士兵。于是,英国议会曾就此开会讨论到底是用弓箭还是火枪。最后同意火枪的占多数,所以从此以后英国就开始全面装备火枪了,该决定同时写入了法律。当然需要注意的是,上面所说的弓箭还不是我们当时清朝时期用的反曲弓。而是英国长弓。相比英国长弓,我们的反曲弓优势更明显。这也就是为什么清朝有大量火枪而不用的原因。

胖胖的小豌豆

这里要纠正一点,中国人没有放弃火枪,只是后期发展停滞不前,才有了近代的屈辱史。

火器从宋朝装备军队以来,一直是中国军队的武器,而且后期比重越来越高。火枪是如何传到西方的?那是蒙古人西征时带去的。明朝时,火器开始普遍配备于军中,例如著名的戚家军,就大量装备了火器,包括弗朗机和火枪。清朝认识到火器的重要性就是因为努尔哈赤之死,八旗中的汉军,就是以火器为主的,到了雍正时期,清军中火器的比重已经超过50%,不光是八旗军,绿营也有装备。但是,清朝并没有发展火器。

清朝的火器发明家戴梓曾研制了一种“连珠火铳”。据清乾隆间进士纪昀在其《阅微堂笔记》一书中记载,这种火铳可以连续发射子弹,其构造原理和使用方法,颇类似近代的自动枪。连珠铳形若琵琶,火药和弹丸皆装于铳背仓内,以机轮控制,其铳机有二,“相衔如牝牡”;当扳动第一个铳机时,火药和弹丸自动落于铳膛,与此同时,第二个铳机随之而动,撞击火石发火点燃火药,发出强大气流向前将弹丸推出铳管,如此循环不止,一次可以连续发射二十八发子弹。戴梓发明的“连珠火铳”,在十七世纪末叶的世界火器发展史上,亦属十分先进的火器,故纪昀称之为“奇器”。但可惜的是,随着清帝国统一战争的胜利结束和清朝统治者军事思想的保守,这种先进火器“当时未通用,器藏于家”(《清史稿·戴梓传》)。

正是因为相对和平的环境和装备水平远不如自己的对手,清朝的火器发展处于停滞状态。直到1840年,当清军用着二百年前的洋枪洋炮和英军的洋枪洋炮对战时,胜负已然分明。就像一百多年后的对印自卫反击战,使用56半和56冲锋枪的解放军,把拿着李.恩菲尔德步枪的印度人打的屁滚尿流。

寻常味  历史问答达人

这话可不对,中国人在军事技术上可不保守。

世界上都认为中国是最早把火药用于战争的地区之一,南宋中后期对抗金兵和蒙古时,火药使用就已经较多了,还出现了竹子做的突火枪。

元朝和明朝前期,实际上中国的火药类武器一直世界领先,当然这个领先也是因为其他地方实际应用的较少。

欧洲地区的封建制度,权力处于破碎的状态,所以小规模战争非常多,基本上小打天天有,大打三六九。而明朝这种高度集权的大一统,实际上内部已经没有战争,连武力也被高度压制。从明朝中期开始,欧洲地区就超过了明朝,此后差距越来越大。

但是,中国人从没放弃火药武器,不管是火铳还是火炮,都非常重视,不管明朝还是清朝,都力所能及的装备火药武器。虽然初期没有弓弩好用,然而胜在简单容易训练,平民也能成为合格的火枪手。

至于说满清压制火器发展,更是无稽之谈。想想满清从立国战争不断,用常识就知道怎么可能压制火器?难道他还能组织准噶尔、沙俄这些对手用火器?

哭疼老树昏鸭

中国和欧洲国家对早期火枪发展态度截然不同的关键原因在于中欧面对的主要对手不同。与彼此之间常年开战的欧洲国家不同,明代中国的主要对手是蒙古女真骑兵,以火绳枪的射程射速对付步兵方阵没问题,在密集列阵的步兵中火绳枪发射的铅弹在几十米乃至百米左右的距离上不是打中这个就是打中那个列阵步兵,是命中率和威力远胜寻常弓箭的武器。但对以稀疏队列快速冲锋的骑兵,野战中火绳枪的命中率和射程就显得大大不够了,这个在(1618~1644)明末明军和女真骑兵的较量、以及同时代(1640年英国革命前后)克伦威尔麾下以骑兵为主的“新模范军”的战斗实践都证明,直至明末,东西方火枪队都是无法在野战中独自有效对抗骑兵的。所以以游牧骑兵为主要对手的明军当然不像彼此之间常年征战不止的欧洲列阵步兵一样重视火枪。就火器而言,在野战中明军更欢迎弗朗机三眼銃之类对骑兵杀伤力更强的面散布霰射武器。所以归根结底是对主要对手的杀伤力决定了明代中国发展火枪的热情。同样,由于地理原因不能发展出强大骑兵的日本就比较重视火枪,日式“铁炮”仿自葡萄牙人却更有过之,同时期的明军则忙于改进同样仿自葡萄牙人的弗朗机。事实上在大规模野战中火枪能独自对抗骑兵是1700年后燧发枪大规模应用之后的事,1759年七年战争中的明登之战是大规模野战中列队火枪兵独自打败骑兵的第一次记录,接受了严格的线式队列训练纪律严明的英国步兵独自打退甚至列队追击了同等数量下法国骑兵。也是到了这个时代,同样普遍采用火枪的俄国人才最终击灭了以大量游牧骑兵为主力的克里米亚汗国。再过大约30年后到拿破仑的时代,火枪步兵们才能在和冷兵器骑兵的野战中稳居上风,彻底把依靠冷兵器冲击的传统骑兵变成一个在近代化战争中不能独立使用的辅助兵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