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进出出朱雀门》
五十七、不该被冷的汉阳陵
知道汉阳陵,是2001年在西安工作的时候,由于汉阳陵地处市中心到机场的途中,所以有个别时候利用时间尚富余的当口,到那里看看。而真正踏下心来仔细观看,则是2003年陪四川来的朋友,那次时间比较宽松,连我自己都觉得,了解到很多以前并不知道的汉阳陵。
汉阳陵是汉景帝刘启的陵墓,而汉景帝刘启则是汉文帝刘恒之子,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就是这爷俩当政时期。应该说,就凭“文景之治”对推动中国社会的重大贡献,这汉景帝都应该“厚葬”,都应该被后人所凭吊,但我所发现的汉阳陵,却是冷冷清清,几乎无人光顾,甚至有一种“帝王将相今何在,荒冢一堆草没了”的感觉。据说,汉阳陵被发现时,该陵墓已被盗窃,尤其是陵墓不远处的陶俑陪葬坑,更是为盗墓贼所光顾。但非常庆幸的是,考古队依旧在这里发掘出上万个彩色裸体陶俑,而且还只是两个俑坑,其他俑坑暂时保护。
从出土的陶俑数量、色彩、造型、种类看,一点儿不逊于临潼秦坑兵马俑,所不同的是汉阳陵陶俑个头小一些,每个都在一米二左右,而且汉阳陵陶俑的四肢都是由木轴拆装,明显比秦坑兵马俑在技术上进了一步,但出土后由于快速挥发,陶俑的色彩发生了暗变,但我们依旧可以看出其原本的华丽和鲜艳。更为可观的是,除了从事各项职业的人物陶俑,以及具有各种造型的生动人物形象外,还有反映丰富民俗、市井、农耕、渔猎、商业、贸易、戍边、征战等社会生活内容和片段,甚至包括具体到牛马羊猪狗鸡等“六畜兴旺”的内容,同时也有反映百姓日常生活所必须的宗教、祭祀以及其他生产活动的形象和场景,要说是一部反映“文景之治”的立体画面也不为过。
但令我不解的是,汉阳陵出土发觉后,有关部门虽然建了一个“博物馆”,但根本就没有形成“气候”,甚至是冷冷清清,门可罗雀。是不是这个博物馆所处的地理位置受到了局限,但我感觉在对汉阳陵的宣传上似乎也不是很到位。可能有人会说,那毕竟是一座陵墓,都是出土的陪葬品,有什么好看的?那我就不明白了,秦坑兵马俑的性质不是一样吗?为什么成了世人必去的“世界第八大奇迹”?我们为何不能将“文景之治”的主人,作为“功臣”进行讴歌?
我认为唐太宗李世民最为突出的“贡献”可能还不是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大好局面和太平盛世,而是说了现在都令人发聩的名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无论古今,作为一个民族,如果失去记忆,没有反思,那无异于像断了线的风筝,飘忽不定,不知方向。更不能用一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一句话应付了事。历史不能忘,上苍饶过谁?少说一些冠冕堂皇的漂亮话,多抓牢、抓紧“民本”、“民生”,多想想“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形成的社会机理和历史必然,总结经验,汲取教训,降低社会前行成本。从这个角度看,汉阳陵远远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真的有点太“低调”了。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