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朋友圈里,有一半的人并不把你当朋友。
以下文章来源于 KnowYourself ,作者 KY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
KnowYourself
(ID:knowyourself2015)
从成年早期开始,特别是在 25 岁以后,我们的朋友就开始不可避免地持续脱落,并且我们能够更自然地接受这一点,脱落朋友的时机往往是人生的一些重大事件,比如恋爱、结婚、离婚等。
与此同时,我们交朋友的难度又明显地增高了。当你年幼的时候,在操场上玩耍时很容易就走向另一个玩伴,问 ta 是否可以和你成为朋友;但如今,你很难想象这种事。
在成年人的定义里,友情到底是什么?当我们已经不再是孩子时,特别是在成年早期,应该如何开启和维系友情?今天的文章会深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成年人交朋友到底有多难?
先来看一组相关的研究结果:
1. 在你认为是朋友的人里,一半的人并不把你当朋友。
当我们称一个人为自己的朋友时,往往默认这段关系是相互的。但研究证明,有一半的人都只是误以为自己和别人是朋友。
2016 年 3 月的一项研究针对同班的大学生做了调查,让 ta 们给班里的每个同学分别打分,0 分为 ' 不认识 ',3 分以上是 ' 朋友 ',5 分为 ' 最好的朋友 '。同时,ta 们也要写下对方可能对自己的评分。有趣的是,在 1353 对被认为是朋友的关系(即有一方打出了 3 分以上)中,94% 的人认为对方也会给自己打出 3 分以上的分数。然而实际上,只有 53% 的人真的会收到对方 3 分以上的评价。
2. 异性恋男性害怕主动与同性交友会被当成同性恋。
纽约大学教授 Irene S. Levine 的研究称,在成年人的世界里,男性和女性在友情上的烦恼和压力不同。
女性会因为没有朋友而感到更大的压力,因为她们认为自己会因此受到社会的负面评判——社会对女性的期待是 ' 在友情方面更为擅长的 '。
而男性不太会因为没有朋友而不开心,但一些异性恋男性会烦恼于如何主动向他人发出建立友谊的信号。马里兰大学教授 Geoffrey Greif 分析称,这是因为他们 ' 不想被认为自己很脆弱 ',而且如果向同性发出交友信号,也会害怕被误以为有同性恋倾向。——这显然和社会对男性同性恋者的污名化刻板印象有关,这些异性恋男性把 ' 同性恋 ' 与 ' 脆弱 ' 以及 ' 男性气概不足 ' 联系起来。
3. 智商越高的人,越不愿意花时间和朋友在一起。
2016 年 2 月的一项英国和新加坡学者的合作研究,基于对 1 万 5 千名 18-28 岁的调查对象的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发现拥有更多亲密朋友的人会更快乐——但有一种情况除外:当 ta 们的智商比较高时。那些智商更高的人需要更多独处的时间,如果 ta 们将更多时间花在朋友身上,会很不开心。研究者认为,这是因为 ta 们需要减少社会互动来专注于长期的目标,以及保持更多的智力上的刺激。
成年人友情的特点:复杂
1. 成年人的友情是复杂的
成年人的友情会变得非常复杂。如果说儿时的友谊往往是出于情感、彼此欣赏、玩得来;长大后的友谊还会受到资源置换等利益因素的影响。我们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文中就分析了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友情会呈现出的不同特点。
普林斯顿大学教授 Alexander Nehamas 形容说,成年人的友情很像是艺术,它并不总是 ' 好的 ',也不是完全道德的,相反会包含很多复杂的、不道德的部分。有时候,人们的关系甚至是亦敌亦友的,韦氏词典现在已经收录了一个新词' 友敌 '(Frenemies)来形容这种关系:就连最亲近的朋友也可能会互相伤害,而这甚至不妨碍 ta 们继续做朋友。
但同样,Alexander Nehamas 说,' 我们喜欢朋友的方式,和喜欢艺术的方式是相同的。' 它可能包含了很多伤人的、不平等的、不道德的部分,但它仍然是美的、吸引人的。
2. 成年后我们在不同的朋友圈里展示不同的自己
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我们身边不再只有一种朋友,而是会拥有不同的朋友,在不同的朋友面前,我们也会分别展现出不同的状态。' 成年的我们拥有很多种特质,它们无法被容纳在某一种关系当中。' 我们会发现,自己和不同的朋友探讨的话题是不同的,甚至在 ta 们面前自己的性格都是不一样的。
Alexander Nehamas 说,正是和不同的朋友的相处过程,也反过来使我们变得更丰富,' 每一个朋友都将我们推向不同的方向。'
如何能使成年人的友情产生和持久?
1. 开启友情:非主动接触
在上世纪 50 年代,社会心理学家 Rebecca G. Adams 根据一系列研究结果提出,开启一段友情需要 3 个条件:
一是接近性(proximity),指物理上的接近;
二是反复的、无计划性的互动,你们要有经常接触的机会;
三是能够鼓励人们放下防备、对彼此吐露真心的环境。
其中,接近性和互动使你们得以熟识,自我暴露、对彼此吐露真心则使你们从熟人变成朋友。
1950 年,社会心理学家 Festinger 做了一系列相关研究。他认为,无论是在人生的哪个阶段,大量的' 非主动接触 '(passive contacts)都是一段友情得以开始的关键。它指的是,一些人自然地反复在你身边出现,例如同学、同事、邻居等。
心理学中也用' 多看效应 '(mere exposure effect)来形容这种现象。多看效应指的是,单纯的反复暴露就会影响你对被暴露物的印象。实验显示,如果个体一开始对于被暴露物的印象是正面或者中立的,反复暴露会增强个体对被暴露物的好感。而如果个体一开始对于被暴露物的印象就是负面的,反复暴露则会增强个体对被暴露物的反感。
我们没有特殊印象的陌生人,一旦反复在我们面前出现,我们对其的好感程度就会超过那些不经常出现的人。这是非主动接触是促使友情开始的原因。
但在成年以后,我们可能不像小学、中学阶段那样,和身边的人有长期、持续、且频繁的互动;工作以后,我们经常离职,和同事的关系不容易真的走得很近。因此,对于成年人来说,更有可能的交友场所是所在的社区,或者参加健身课程、俱乐部活动。
2. 友情真正开始建立的关键:自我暴露
而当两个人由于接近性和大量的互动而开始熟识后,ta 们还算不上是 ' 朋友 ',而只是 ' 熟人 '。从熟人关系(acquaintanceship)走向友谊的关键,是自我暴露。
' 从熟人变成朋友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自我暴露的广度和深度的增加。'加拿大温尼伯大学的 Beverley Fehr 表示。这个过程往往是这样的:当你们保持经常的见面后,有一方会先冒着暴露个人信息的危险,去 ' 测试 ' 对方是否会有相应的回应。如果双方都愿意进行自我暴露,就像是一把打开友情的钥匙。
在青春期时,朋友间的自我暴露是非常迅速和猛烈的;但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如果想要交到真正的朋友,自我暴露不是越快越好,深度和速度都需要适度。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心理学教授 Arthur Aron 实验了如何能在 45 分钟的时间内使人们达到 ' 人际上的亲密 '。他发现,发展出友情的关键是' 循序渐进地暴露私人信息 '——即便是在短短 45 分钟的时间里也是如此。
' 分享需要适度,过度分享会被认为是片面的、压倒性的、不恰当的社交。'那么,如何辨别出自己的分享是过度的呢?Arthur Aron 说,观察对方的反应是一个好方法,如果你发现对方有些紧张、不安,或者不知道如何接话,就说明你可能在进行过度的自我暴露。
Arthur Aron 试验了多种沟通的模型,最终开发出了一个在短时间内最容易交到朋友的问题模型,其中包括 3 组问题,每组 12 个。
第一组问题是带一点私人性质的,比如 ' 在打电话之前,你会预先练习将要说出的话么?'' 你上一次对自己唱歌是什么时候?' 等;
第二组则更私人,比如 ' 你最恐怖的记忆是什么?'' 有什么事情是你一直以来梦想做的吗?为什么你还没有做它?' 等;
最后一组则是最为私人的,比如 ' 你上一次在其他人面前哭是什么时候?'' 在你的家庭中,谁的去世会让你最难过?' 等。
通过这些问题引发循序渐进的自我暴露,最容易使人们打开心扉,成为朋友。
3. 维持长久的友情:懂得如何付出与索取
当你开始与另一个人建立起友情时,接下来需要面对的则是对友情的维持。
1995 年,Beverley Fehr 发表了《友谊进程》(Friendship Processes)一书,分析了友情在成年早期的发展过程。她的研究认为,当成年人的友情进入到维持阶段时,我们不再需要物理上的接近和反复的互动,搬家、异地都不是一份长久友情的障碍;朋友的' 实用性 ' 也几乎起不到什么作用。' 实用性 ' 指的是作为朋友能够给到你的实际的帮助,比如借钱、借车给你,或者帮你办一件事。这些都对于维持友情来说无足轻重。
Beverley Fehr 发现,维持友情的关键是:建立一种成熟的、直觉性的理解,去给予和索取亲密感。
' 那些面对另一方的自我暴露时,明白该说什么样的话去回应的人,会拥有更稳定、更令人满意的友谊。' Beverley Fehr 说,从成年早期开始,在友情的维持中,长久的朋友是那些愿意随时提供帮助,但却很少逾越界限的人—— Ta 知道如何表达接纳、忠诚和无条件的支持,什么时候该腾出沙发给你,什么时候该给你一个拥抱。
而那些总对我们的衣橱、伴侣、电影和艺术品味有着太多的意见,对我们的生活喋喋不休的人,属于过于逾越界限,ta 们很难成为我们长久的朋友。
4. 成为最亲密的朋友:支持彼此的社会认同
如前文所说,朋友也分为很多类型,在你所有的朋友中,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会成为你的密友,ta 们几乎是你最亲密的人,你们对彼此的期望是 ' 超越了一般朋友的职责 ' 的。
在成年人最亲密的朋友之间,联系 ta 们的纽带又是什么呢?2005 年,社会心理学家 Carolyn Weisz 和 Lisa F. Wood 研究发现,不同于青春期,在成年以后,成为密友的关键是' 支持彼此的社会认同(social identity)'。
社会认同,是 Tajfel 在上世纪 70 和 80 年代提出的,它指的是' 个体认识到 ta 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同时也认识到作为群体成员带给 ta 的情感和价值意义。' 社会认同可能是你的宗教信仰、兴趣小组、特殊经历群体(如留学生)等,而不是来自哪个省,或者你的体重多少等。
支持彼此的社会认同,指的是认可和支持对方对自己的社会认同——你了解 ta 认为自己属于哪些社会群体,你了解作为这些群体成员带给 ta 的情感和价值意义,同时你认可和支持这一切。
Weisz 针对大学一年级的新生在 ta 们四年的大学生涯里做了跟踪调查,重点研究友情持续时间、亲密程度与三个变量的关系:接近性、联络频率、以及支持对方的社会认同的程度。结果发现,接近性、联络频率和社会认同支持这三个因素都能够预测友情的持续时间,即两个人越接近、越经常联络,给对方社会认同的支持越多,友情都会越长久;但只有社会认同支持一项,能够预测人们是否能成为最亲密的朋友。
一项对乳腺癌病人互助组的研究显示,当病人康复,重新回到自己的职业身份和家庭身份时,她们仍然会保持着和互助组中的朋友的紧密情感联结。因为她们了解彼此作为癌症病人这一群体身份的感受,她们也支持彼此的这一社会认同。
对彼此的社会认同支持,可能是在双方有着一样的社会认同的情况下发生,比如在同一个互助会或者俱乐部里,但是也并不一定。Weisz 发现,大量的社会认同支持也往往来自那些和你不在同一个群体内的朋友,但 ta 们能够对你的社会身份进行确认,比如 ta 们会说 ' 你在为自闭症孩子提供志愿服务,太棒了 ',或者 ' 你是一个真正的社会主义者 '。
研究者认为,这可能是因为对我们社会认同的确认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自尊水平。——我们所做的事、经历、价值观等得到了确认、理解与支持。这或许同时也意味着,如果你觉得自己缺少密友,可能与你没找到自己的社会认同有关。
希望 KYer 能够成为你的社会认同中的一种,因你我虽素未谋面,却早已是亲密战友。
以上,晚安。
本文图片来源于 unsplash
关照自我与内心,引领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
Li, N. P., & Kanazawa, S. ( 2016 ) .Country roads, take me home … to my friends: How intelligence, populationdensity, and friendship affect modern happiness. British Journal ofPsychology.
Festinger, L., Schachter, S., & Back,K. ( 1953 ) . The operation of group standards. Group Dynamics: Research andTheory. New York, NY: Row, Peterson and Company, 204-22.
Fehr, B. ( 1995 ) . Friendshipprocesses ( Vol. 12 ) . Sage Publications.
Weisz, C., & Wood, L. F. ( 2005 ) . Socialidentity support and friendship outcomes: A longitudinal study predicting whowill be friends and best friends 4 years later. Journal of Social andPersonal Relationships, 22 ( 3 ) , 416-432.
Reis, H. T., Maniaci, M. R., Caprariello,P. A., Eastwick, P. W., & Finkel, E. J. ( 2011 ) . Familiarity does indeedpromote attraction in live interaction.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psychology,101 ( 3 ) , 557.
Aron, A., Melinat, E., Aron, E. N.,Vallone, R. D., & Bator, R. J. ( 1997 ) . The experimental generation ofinterpersonal closeness: A procedure and some preliminaryfinding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3 ( 4 ) , 363-377
点击海报参与征集,有机会赢 Canon 相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