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命地挣扎中,充满着希望!

爱情总是感人肺腑的,亲情总是动人心魄的。在灾难面前,那些骨肉分离的事实总是让人无法避免,谁也不能保证灾难中独善其身,可让人泪目的瞬间,往往能感受到背后“爱的写真”。
河南千年一遇的降雨,导致严重的洪涝灾害,许多人流离失所,还有不少人失去了亲人。就如王宗店村那个被救出的四个月大女婴,获救时已经被埋一天一夜,而她母亲还保持着“托举的姿势”,实在令人感动。
我们无法完整地复盘女婴母亲在绝望中到底是如何挣扎的,但是女婴能活下来,靠得是天上的眷顾,也是倔强的母爱。她的母亲虽然永远离开了人世,但是她为孩子最后的“托举”,已成为经典永驻人心。
在母亲托举女婴的问题上,救援队以专业的判断给出结论:女婴母亲大概率是在房屋倒塌前,将自己的孩子放在相对安全的地方,其过程肯定是极其挣扎的,但是却也被永远掩藏在山体滑坡中,成为他们最至暗的时刻。
而这悲情物语,或许只有等待孩子真正长大后才能有所觉知。或许她会因为失去母亲而赢得更多旁人的爱,但是当她真正意识到失去母亲的原委后,那种天然的悲情还是会涌现的。
或许因为太小了,她现在还不懂得母亲存在的真实意义,可随着年龄的不断成长,生活能让她感触到有母亲的爱和没有母亲的爱的巨大区别。不管多大年龄的孩子,失去母亲,都让人感到悲凉和痛苦的。
平心而论,如果不是幸运之神的保护,没有让她意识到因母亲分离而产生恐惧,那么在她被埋的一天一夜里,都会让她无法活下去。终归是幸运的,而这幸运或许就母亲拼命挣扎所换来的,以她的生命换取孩子一线生机。
其实,不管是怎样的境遇下,面对灾难,生命始终是脆弱的,生命无法承受之轻,哪怕只是一点点波动,都有可能让生命消失于无形。灾祸中的母爱或者父爱,总是能让命运的齿轮出现拐角。
正是因为这样的爱存在,才有了孩子幸存这样的好结果,而这个好结果更容易共情化,更容易让“爱的写真”传播开来。但是无论怎样言说,在拼命地挣扎中,总是会看到“希望之爱”。
所以,灾情中,坍塌的房屋,母亲在挣扎的绝望时刻,依然保有让四个月大的孩子活下去的信念,依然保持托举的姿势。所以,我们能看到,在火车冲过来时,母亲能以极限的速度从铁轨上抱走孩子。
在灾难中,这样的爱是希望,但也是悲凉的。因为这些爱的结果,总是以死亡为代价去换取希望。其实,不管是在灾难当中,还是在平凡的生活当中,父母在孩子面临困难时,总是希望孩子可以好好地活下去。
或许在故事中,这是生命的接力和传承,但作为绝望的父母来说,只有坚定的保护化着温暖的绕指柔情感意识才能刚好地扛过至暗时刻,要不然面对地动山摇的情景,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安抚自己。
要知道,任何人在面对死亡的时刻,都会产生恐惧的,何况还是面对自己还未成长的孩子。为孩子而活,让孩子活下去、活得更好,是很多人活着和活下去的理由和希望。
悲情的故事,总有悲伤的人,不管是故事中的孩子,还是母亲,他们都是悲伤的,她们永远失去了对方的陪伴。特别是女孩,年少不知世事,却早早地开启了悲凄的命运,失去了对她关怀和那个至爱的人。
如果人生是一个循环,那么死既是枯竭、是结束,也是新生、是开始。母亲的死,换来了女婴的生,她死她生,她生她死,看起来是天道自然循环,却总是让人感到那么痛苦。
悲剧的发生往往是瞬间的、短暂的,但生死交替的循环、拼命挣扎中的希望却总是延续的、永恒的。孩子是母亲的孩子,又会是将来孩子的母亲,他们的传承和延续必将继续下去,这或许是父母子女之间“爱的写真”的存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