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艺术史中的“黑”历史 2024-05-05 07:29:20 “黑色”是一种颜色,这句话在当下看来显而易见。但在17世纪,艾萨克·牛顿发现光谱后,“黑色”却被视为“非色”存在,直到20世纪才被犹豫不决的物理学家们承认了其颜色的属性,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黑色太复杂了:它不发出或反射任何光线、它是宇宙的真实面目、它有数不清的象征意义和溢于言表的感染力。今天就跟随小编来看看西方艺术史上的“黑色”作品吧。从旧石器时代早期开始,人类就学会了用不同的原材料,制作色调浓淡和光泽明暗不同的黑色,古老时代的艺术家们运用这些颜色进行创作,其中最著名的是距今已有15000年左右的史前壁画——拉斯科洞穴壁画。该壁画生动的描绘了大规模的动物群,线条粗犷、气势磅礴、动态强烈,而其中使用的大部分颜色是黑色。 《巨大的黑色公牛》拉斯科洞窟,约公元前15000年古典时代的近东地区和法老时代的古埃及,象征冥世的黑色与魔鬼或邪恶还没有联系在一起,相反,它依然与丰饶的土地有关,这种黑色是吉祥的,象征着新生,引领死者抵达彼岸世界。所以,与死亡有关的神祇几乎总被画成黑色,例如阿努比斯(Anubis),它是坟墓中死者的守护者,也是葬礼上的涂香者。 《阿努比斯》大英博物馆收藏但在《圣经》中,情况就不一样了,“黑暗”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之一,永远与邪恶、亵渎、惩罚、过失或者苦难联系在一起。它成为了撒旦之色、罪孽之色、死亡之色。中世纪的基督徒甚至曾经尝试论证,黑色乃是一种有罪的色彩。甚至到了哥特时代,黑色仍然是撒旦身上最常见到的主要色彩。中世纪的艺术家弗拉·安杰利科通常习惯在绘画作品中使用较为柔和的色彩,但在《最后的审判》这幅作品中他却使用了最为强烈的黑白红三色以突出末日审判的残酷。 《最后的审判》弗拉·安杰利科约1431-1432(注意看右下角黑色的撒旦,笔者尽力了,实在找不到局部高清图)1346年—1350年欧洲爆发了大规模的鼠疫,导致超过三分之一的欧洲人死亡,有专家认为,“黑色”在14世纪末开始流行正是源于这场鼠疫。身着黑色服饰,即是对灾难的哀悼,也可视为一种集体忏悔。这里的黑色具有伦理的意义,代表罪恶的救赎。《戴红头巾的男人》是历史上最美丽的肖像画之一,是尼德兰画派著名的艺术家扬·凡·艾克的作品,就像他的所有画作一样,凡·艾克精心的设计构图,头巾丰富和浓郁的红色与从黑暗中露出的明亮面孔形成强烈对比。画中人坚定的注视力将观看者不可阻挡地吸引到图像中。凡·艾克对明暗精湛的控制力,显示出极高明的渲染技巧。 《戴红头巾的男人》扬·凡·艾克 1433年事实上,黑色并不仅仅是在商人中流行,其他人也逐渐开始穿黑色的衣服,首先是从下级贵族中开始,然后慢慢的影响到大贵族。到15世纪初,黑色的流行范围扩展到了意大利以外,整个欧洲王侯显贵的衣橱里,都能见到大量各种材质的黑色服装。每一位出身高贵的青年人都要留下一幅身穿黑衣的肖像。《白色幕帘前的青年男子像》是洛伦佐·洛托的作品,画中的男子为何人已经不得而知,值得感叹的是,黑色的衣服为这个青年男子带来了一种庄重、神秘甚至浪漫的气质。 《白色幕帘前的青年男子像》洛伦佐·洛托 1508同样是黑色的衣着,提香笔下的《年轻的英国人》,却给人带来完全不同的感受,这幅无论从构图或者色彩上看来都十分简单的肖像画,却透露出不知从何而来的魅力,画中的青年男子热切而深情,眼神透露着缱绻的意味,真实的让人不敢相信是颜料在画布上的描摹而已。 《年轻的英国人》 提香 约1540-1545从15世纪末到17世纪中期,黑白两色的地位变得越来越特殊,最终从色彩序列中分离出来,成为了彩色的反义词。导致这一结果最主要的原因,无疑是印刷书籍和雕版图画的传播范围不断扩大。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新教改革,在对待色彩的态度上,新教一方面继承了中世纪末的传统观念,另一方面也结合了同时代的价值观:向一切鲜艳的或者过于醒目的色彩宣战。在新教画家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画作普遍色调暗沉,黑色在画面中占据重要地位,色彩使用非常节制。《杜尔博士的解刨课》是伦勃朗的著名作品,由阿姆斯特丹外科医生行业工会订制。在画面中,一群外科医生身穿标志性的黑色长袍,围在一起对当天处决的一名罪犯进行解刨。伦勃朗对光影变化的描绘细致入微,使用的色彩搭配和谐悦目,虽然整体色调深谙,但是能够给人一种心灵上的冲击。 《杜尔博士的解刨课》伦勃朗 1632另一位善于运用色彩和光影的大师是鲁本斯,他在安排色彩缤纷的大型画面和在赋予画面以充沛的活力方面有着无与伦比的天赋,但在他的一幅自画像中,艺术家并没有使用过多的色彩,画面中的他带着贵族佩剑,表明了崇高的地位,可是他敏锐的目光中,却没有一丝一毫的狂妄,大面积的黑色让伦勃朗看起来理智且谦逊。 自画像 鲁本斯 约1639接下来,让我们把时间快进到18、19世纪,这个世纪不仅是思想领域的启蒙时代,也可以说是日常生活的启蒙时代。黑色逐渐让位于其他颜色,甚至像官员、学者、长袍贵族这种具有黑色服装传统并且传承了数代的人群,也逐渐抛弃了黑色。就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一位极富个性的艺术家——戈雅,他是天才少年,两次被任命为宫廷画师,在宗教法规极严厉的时代画裸画,用风俗画的方式讽刺教会和国家。在他晚年的时候,创作了许多关于战争、死亡、疾病的主题,称为黑色绘画,像画作《农神吞噬其子》描绘的是罗马神话中农神为了防止自己的子女推翻自己的统治,将孩子一个个吃掉的故事。 《农神吞噬其子》戈雅 1819-1823还有一幅《阳台上的少女》,看标题觉得应该是一幅美好的画作,但事实上却十分诡异,前景中的两名女子,和背景中看不清的两名男子,简直是处于两个世界的存在,让人不寒而栗。 《阳台上的少女》戈雅 约1810-1815很快,当浪漫主义的狂潮开始席卷欧洲的艺术界和文学界,忧郁、阴暗、不现实的幻想盛行于艺术和文学作品中时,黑色又渐渐恢复其原本的艺术价值。拉斐尔前派画家对黑色持一种崇拜的态度,他们大量使用黑色来表现传说中的人物,或者用来制造一种怪异恐怖的气氛,比如下面这幅《斯朵尼亚》,作者是爱德华·伯恩·琼斯,斯朵尼亚是德国小说《女巫斯朵尼亚》的主人公,她是个美丽而邪恶的贵妇,摧毁了波美拉尼亚王室,她在80岁时被处死。伯恩·琼斯笔下的斯朵尼亚正是二十岁,她似乎正在策划新的诡计,金色编制的发网束住她的长发,长裙上错综复杂的黑色花纹象征着她的邪恶,画面背景中立着的人,是这场阴谋的牺牲品。 《斯朵尼亚》爱德华·伯恩琼斯 1860稍晚一点的印象派画家更爱表现各种现实的生活场面。《煎饼磨坊的舞会》创作于1876年,是雷诺阿的代表作,在这幅画里,宾客们大多数身穿黑色、灰色的礼服,光线透过树荫,照射在深色的衣物上,呈现斑驳的效果,明明画面整体上黑色运用的最多,但是却给人一种愉快和明亮的氛围。 《煎饼磨坊的舞会》雷诺阿 1876埃德加·德加是最精细的肖像画家之一,19世纪70年代中期,德加最后一次去那不勒斯时,创作了肖像画《亨利·德加和他的侄女露西》,画的是他成了孤儿的侄女露西和他们的叔叔亨利,根据人物身上的黑色丧服推测,应该是刚刚失去亲人,露西身后的素墙和亨利身后深色的玻璃木制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男人靠在椅背上,女孩的手扶着椅背,也暗示这两位既是亲密的,又是遥远的,既是漫不经心的,又是小心谨慎的的关系。整体的黑色让人体会到画家的悲伤和敏感情绪。 《亨利·德加和他的侄女露西》德加 1876年《灰色与黑色的布局:画家母亲的肖像》无疑是惠斯勒最受欢迎的画作,这也确实是一副把黑白灰利用到极致的作品。母亲的衣服,用了大块平整的黑色。为了让黑色更沉,画家甚至牺牲了衣服本应该有的那些细节。它看起来就像是一块单纯的颜色,通过三角形的构图,非常稳定的控制着画面。黑色与灰色的柔和色调从母亲的头发和衣服延伸到墙壁和窗帘,加强了画面的感染力。 《灰色与黑色的布局:画家母亲的肖像》惠斯勒 1871年被誉为“现代主义之父”的塞尚,沉迷于色彩和造型的关系,他总是力求获得深度感但不牺牲色彩的鲜艳性,所以他的好多静物画都有着强烈和浓重的色彩。但是有一件肖像画作品除外,那就是《塞尚夫人》,整幅作品以黑色为主基调,简单的、轮廓分明的形状有助于画面给人一种平稳和沉静的感觉。 《塞尚夫人》 塞尚 1883-1887好啦,最后让我们用20世纪著名的“黑色作品”来做一个ending吧。 《白底上的黑色方块》马列维奇 1913年1913年,马列维奇画出了著名的《白底上的黑色方块》,这是至上主义的第一件作品,标志着至上主义的诞生。马列维奇在一张白纸上用直尺画上一个正方形,再用铅笔将之均匀涂黑。这一极其简约的几何抽象画,于1915年在彼得格勒的《0、10画展》展出,引起极大轰动。观众们在这幅画前纷纷叹息,“我们所钟爱的一切都失去了……我们面前,除了一个白底上的黑方块以外一无所有!”不过在马列维奇看来,画中所呈现的并非是一个空洞的方形。它的空无一物恰恰是它的充实之处;它孕育着丰富的意义。白底上的黑方块是马列维奇表现非客观感情的第一个形式。方块:感情,白底:超越此感情的空间。在这里,艺术没有死亡,而是萌发出了新的革命性意义。以上就是今天的主题色——“黑色”。喜欢这个颜色的主题吗?还有想看的颜色吗?请在评论区留爪!参考文献:1.《色彩列传——黑色》【法】米歇尔·帕斯图罗2.《艺术的故事》【英】贡布里希 赞 (0) 相关推荐 谈谈达·芬奇的一幅不为人所知的画作(上) 列奥纳多·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一名著名画家,被称之为"三杰"之一,在他的一生中创作过多幅画作.但是,在后世的绘画史中有一幅尚未完成的画作,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出自达·芬奇之手 ... 油画名画人物 67 <无名女郎>是俄国画家伊万·尼古拉耶维奇·克拉姆斯柯依于1883年创作的一幅现实主义肖像画,是画布油画,现收藏于莫斯科的特列恰科夫美术博物馆. 在这幅画中,克拉姆斯柯依以现实主义思想,古典 ... 悦览室|光影中的面孔:以数字艺术再创作的荧幕角色,你还认识吗? "我喜欢这样的人物风格,因为它可以让环境与人物衔接得更加紧密" --Razaras 我们不停地追逐着阳光下的影子,似乎一切都无法挽留,能留下的只有午后那如荼的梦幻光影.我们也并不需 ... 世界名画欣赏与解析(上:十八世纪及以前) 乔托 乔托性格开朗.活泼.机智.幽默.他出生在佛罗伦萨附近韦斯皮亚诺的农村 ,父亲是贫苦的农民.乔托从小上山放羊,后来在画坊当过学徒和帮工.他是画家契马布埃的学生.少年时代的乔托非常喜欢画画.他一边牧 ... 以中年女性写实油画,浅谈“荷兰画派”在西方艺术史的意义价值|哈尔斯|肖像画|风景画|画家 17世纪的哈尔斯被公认为荷兰画派的建立者,特别擅长肖像画或当代生活中的人物绘制,肖像画的主角通常是哈伦市民,有单人像也有群像,在这些当代生活人物画像中,哈尔斯仔细地研究表情和性格,并不受限于被画者,而 ... 严伯均《西方艺术课》西方艺术史中的东方艺术家 本篇介绍: 藤田嗣治 西方艺术史里的中国大师 武满彻:第一位被列入西方音乐史的东方音乐家 吴冠中:创造出属于中国的现代艺术 赵无极:西洋油画中的中国哲学 1.藤田嗣治 藤田嗣治:(法籍日裔)在去巴黎之 ... 西方艺术史中的超现实主义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有什么意义? 谢谢邀请,我简单地为你梳理一下与超现实主义有关的要点. 超现实主义什么时候出现? 超现实主义出现于1920年法国的文化运动,1920-1930年盛行于欧洲文学与艺术界中. 为什么会产生超现实主义? 这 ... 艺术史中该有多少“艺术”,该有多少“历史”? 艺术史中该有多少"艺术",该有多少"历史"? 撰文/徐波 1962年,耶鲁大学艺术史教授乔治·库布勒出版了一本小书<时间的形状:造物史研究简论>.在 ... 章永乐:西方如何“洗白”自己的黑历史(欧洲篇) 各位观众朋友,大家好,我是北京大学的章永乐,我的名字就是明成祖朱棣的年号.我2008年从美国加州大学拿到政治学博士,一直任教于北京大学法学院,这些年来一直在做法学.政治学与历史学的跨学科 ... 画风艳丽奢华的少妇形象—赏析西方艺术发展史中的学院派洛可可风格 在西方艺术发展史中,在18世纪到十九世纪之间,学院派艺术蓬勃发展!所谓学院派就是皇家赞助的学院,换句话说就是为官方服务的,那画家自然要按照官方的要求去创作!他们主要为皇宫贵族阶层画一些有关娱乐聚会.人 ... 李心峰:《西方艺术学科史》是一部研究既往艺术科学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当代史” 孙晓霞新著<西方艺术学科史:从古希腊到18世纪>作为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后期资助课题的结项成果,即将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我对这样一部当下艺术学理论研究迫切需要的专著的问世很是期待. 这 ... 广东一水潭底发现多具女尸,绑着铁链姿势奇怪,揭开一段黑历史! 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中,无论是什么性质的社会统治,都会有它相对应的法律条文,也就是我们所谓的规矩.无规矩不方圆,这句话大多数人都耳熟能详,一个国家之所以能国泰民安,靠的就是规矩的约束.如果没有规矩的约 ... 《读史笔记——艺术中承载的历史》之赫梯文明 二.赫梯文明 前情提要 在美索不达米亚这块土地上,苏美尔文明衰落后,古巴比伦城邦兴起,公元前1595年,是赫梯统治者灭亡了古巴比伦,但其军队在灭亡古巴比伦后就返回了赫梯,加喜特人趁机建立了自己的王朝, ... 西方艺术布雷拉美术馆(Pinacoteca Brera)藏品绘画 ② 图片来源于:互联网/文字由谷歌软件翻译仅参考布雷拉美术馆(Pinacoteca di Brera)于1809年创建,坐落于米兰布雷拉宫(Palazzo Brera),1882年成为米兰一座公立美术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