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发展的跨越式路径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跨越式发展分成两步:个人努力+借力跃迁。
读这段话的时候,非常有共鸣,特意划线标了出来。现在回头看,我自己过去10年其实就遵循这样一个路径。
大学毕业进入华为,借这个大平台的力量,把自己带到了一个跟学生时代完全不同的level。开阔了眼界,积累了职场经验,也有了一点金钱积累。然后,2018年开始跳出来“自己干”。
过去这三年,是一个典型的“自己干”阶段。我离开大厂,变成一个自由职业者;成为公众号博主,出版了书,有了上万读者,创建了几千人的社群,有了自己的知识付费产品……
一路走下来,确实做了很多事,有非常多收获。但同时,我也越来越觉得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所有事情,都是自己一点一点做起来。我肯定不能说自己是全世界最努力的人(当然也并不是),但作为一个普通人,我能说把个体努力发挥到了自己能做的极致,或者至少接近了极致。
但个人的力量确实是有限的,我们要接纳这一点。你一天只有24个小时,你做不到一次见10个客户。所以,会遇到能力的上限。
今年受古典老师启发,我开始重新思考“回到平台”的可能性,之前分享过一些自己的想法,比如:
经过三年的努力,我积累了很多资源,再次把自己推向了和三年前完全不同的level,或者就像书中所说:达到“逃逸速度”。
所以,开始探索下一步的方向。
这周有华为老同事找到我,希望一起做一个创业项目。把过去几年在自媒体、个人品牌、社群、营销、知识变现这些领域的经验整合起来,借助创业平台的力量,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无论最终选择什么具体赛道,对我来说下一步的方向都越来越清晰了,确实就如书中所写:通过个人努力达到逃逸速度,然后再借力平台,撬动自己到更远的地方。
很有意思,在书中找到了自己过往经历的印证。
8月初完成《Personal Development for Smart People》的译稿,持续了三年的“单打独斗”将接近尾声。我会重新大范围见各行各业的人,各家大厂、各类创业项目,与身处其中的人深度沟通。寻找有潜力的资源、平台和机会,借力跃迁。
如果有潜在的合作机会,希望一起做点事情、甚至你当我的老板,都欢迎来聊聊。城市并不仅限北京,因为我也不见得一直在北京。
不是利益相关,我没有收任何广告费或者分销收入,只是觉得这件事挺有价值,分享给大家。这是他们给我做的一张海报,感兴趣可以扫码跟他们报名。第1期应该已经不能报了,但可以报一个月之后的第2期。
一炜的书
这本《自律修炼手册》,是我翻译的第一本书,并在当当网“性格与习惯”类目中排名榜首。
作者Steve Pavlina,全球个人成长领域的Top级大神。他的个人网站访问量过亿,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读者阅读他的文字。
闲聊时刻:有哪些让你相见恨晚的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