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血本无归”的中国电影,却被日本赚走8亿票房,太可惜了...

山里还是这么复杂,生活是复杂的
——《那山那人那狗》

文 | 余不同(微信公号娱有理主笔)

有这样一部电影,拍摄于1999年,国内票房为零,却被国外奉为神作,电影中的故事既简单又俗套。
却温暖了无数人的心。
讲述了:深山中,老邮差送了一辈子的信,送不动了,决定陪伴接班的儿子踏上了最后一程邮路,这一次,他不仅是送邮袋里的信,还有父子传承深深的感情...
一个自然真实,扣人心弦的山中传奇:《那山那人那狗》
故事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一座位于湘西边陲的山村里。
父亲当了一辈子的乡邮员,也走了一辈子的邮路,送一次信,要翻山越岭,来回走200多里山路,一走就是好几个月...
有次跑外乡,太忙,连儿子出生都没赶回来。
所以儿子从记事起,父亲的形象在他的心中就是缺席的。
小时候,儿子从未挨过父亲的打,周遭的玩伴都特羡慕,但只有儿子自己心里知道,这是因为父亲常年在外送信,连揍他时间都没有。
终于有一天,父亲的腿疾愈发严重,走不动了...
高考落榜的儿子接班,儿子认为这是一份体面的工作,是国家干部,比去城里打工强多了。
但父亲告诉他:这是个苦差事,干上了,就不是一天两天,三趟五趟,你撑不了多久准得后悔!
儿子第一天上班,路程要三天,父亲千叮万嘱,教他如何整理邮包,如何分类邮件,如何包好邮布,送信路线怎么走...
还嘱咐起常年随行的狼狗“老二”,托它好好给儿子带路。
最后父亲仍不放心,决定领着“老二”,陪着儿子再走一趟。
天蒙蒙亮,父子俩便出门赶路,儿子走在前头,父亲跟在后头,两人就这么隔着一段距离互不搭话,暗暗较劲。
这种熟悉又陌生的疏离感,像是隔在父子俩之间的一张窗户纸,怎么都捅不破。
实在尴尬极了,俩人便没话找话问一句:累不累。
是父子间为数不多的交流。
就这样走了40里路,他们来到了第一个村子,儿子满以为会迎来村民们夹道欢迎,没想到,连个人影都没有。
儿子很失落,但等送完信,准备离开村子时,村口却拥满了人来欢送他们,望着一张张期盼的笑脸,儿子第一次体会到了父亲的那份成就感。
这趟送信之旅,让儿子和父亲彼此的心事渐渐撇露,理解也一步步加深,父子俩心中的隔阂,渐渐消除...
这是一个普通又俗套的故事,但还是能感动无数观众,因为这部电影遍布着淳朴,善良和真实。
送信的第二站,是眼盲的五婆家,她是个“被遗弃”的老人,儿子几年前患病死了,孙子是山沟沟里唯一的大学生,自从上了大学,就再没回过山里。
父亲于心不忍,每月按时给五婆送一封没写字的“假信”,让孤寡的五婆,在茫茫大山中,有些念想...
儿子却认为父亲瞎发善心:你不要以为自己什么都行,这事是他孙子该干的。
父亲告诉儿子,做乡邮员没那么简单,有些事得多留心。
比如,冯五行家的信和汇票一定要亲手送到,她儿子是个没良心的王八蛋,经常中间截胡,背地里偷取汇款。
葛家的信要单独去送,村支书不喜她,不愿转信;刘家的信要记得帮他读一读,他不识字;还有孙家的信...
儿子慢慢意识到,这些年父亲心里不是没有家,只是他对这座大山这条邮路有着太多太多的牵挂和责任。
夜幕降临,父子俩在侗族村庄过夜,恰逢赶上村里的婚礼。
在一盏盏红灯笼映照下,儿子在这里遇见心动的侗族女孩,父亲问他:想不想娶一个侗族姑娘?
儿子说:我不会娶一个大山里的姑娘,不想她像母亲一样,离开大山,一辈子都想家,一辈子都在等待父亲。
次日清晨,父子俩为了少走8里路,决定渡过一条河流。
父亲因腿疾不能遭凉,儿子便背起父亲,他发现印象中父亲的形象总是很高大,却还没个邮包重。
这一刻,他终于明白村里老人说的那句话:背得动爹,儿子就长成了。
而伏在儿子背上的父亲,也早已泪流满面。
也是这一刻,他看到儿子脖子上15岁那年落下的疤,才意识到,儿子已经长这么大了,自己对这个家亏欠太多了...
电影《那山那人那狗》,讲了一对中国式父子,通过一趟邮路,儿子走进父亲的生活,互相达成理解,改变了原本微妙的亲情关系,完成了一次爱的传承。
然而这部豆瓣评分8.6,在中国金鸡电影节,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印度国际电影节,日本电影节...等国内外电影节上,斩获大奖的电影,却在当年遭遇票房惨败。
被称为:国内发行几乎等于零的电影。
在1999年发行时,《那山那人那狗》的电影拷贝一部都没卖出去...
直到2001年,日本片方以6万美元买断版权,在日本重映,直接取代张艺谋的《我的父亲母亲》,日本观影观众多达24.4万多人...
导演霍建起说:日本人真是靠这部片子赚了不少钱,但是他们赚多少钱我也不眼红,我的片子能够进到影院里,而且一放就是半年一年,对一个中国导演来说,这就足够了。
最终这部600万日元的电影,被日本片商赚走了8亿日元,成为日本境内票房最高的中国电影。
该片在日本上映后,日本的《朝日新闻》、《每日新闻》、《北海道新闻》等媒体相继发表评论文章,赞叹这部影片以清新的自然风光和质朴的真情实感感动着每一位观众。
甚至连韩国都盛赞它为当今中国电影水平的标准之作。
每每看到这些国外赋予的光环,我不知道为这部命运多舛的国产电影《那山那人那狗》是该高兴,还是伤悲...
回归电影本身,片中的雾气氤氲的山村,空灵美妙的音乐,淳朴感人的父子情,从内到外都散发着一股文艺且难得的气息。
木心先生曾写下:从前地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就像片中的父亲,一个人,一条狗,一条邮路,一辈子。
父亲给山里人送去了‘外面的世界’,这‘世界’里有山里人的亲情,作为乡邮员的父亲身上承载着这份亲情,所以那个沉甸甸的邮包,他看的比什么都重,因为邮包里的信件藏着万家的牵挂与念想。
电影的底色是:父与子的情感。
相较于母与子,父子间的感情,总是显得十分克制和含蓄,父亲往往更不善于表达,与孩子间隔着一条看不见摸不着的鸿沟,但在父亲的内心,都有一份浓得化不开的深情。
在电影结尾,父亲看着熟睡中的儿子,轻轻躺在儿子身边,儿子也悄悄靠近父亲,将腿搭在了父亲的腿上...
这种东方式的父子关系的表达,像极了朱自清《背影》中,父亲爬过月台给儿子买橘子,儿子望着父亲肥胖的身子蹒跚地走向铁道边。蕴含着无尽的温情与感动。
有时不用言语,却胜过千言万语...
我之前,曾写过一篇关于电影《钢的琴》的文章,其命运和这部《那山那人那狗》殊途同归,上映时无人关注,票房惨淡。
如今,经过时间的考验,这两部电影都成为华语电影的遗珠,显然是值得欣慰的,只不过,像这样的“遗珠”,不知还有多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