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举阳不坚”,脾虚或是根源!饶了你的“肾”吧

  本文理论依据:《素问·厥论》

  列位看官,今天为你说上一病,这就是男子举阳不坚。

  什么是举阳不坚?这话文绉绉的。实际上,它指的就是阳痿。

  

  针对这个病,目前有太多的医疗宣传,将视角直接瞄向了患者的肾。在此基础上,各类号称可以益肾兴阳的保健品,甚嚣尘上。对此,包括本订阅号创作团队在内的有识之士,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为什么要这么说?虽然肾主生殖、司二阴,乃是古已有之的定论。但是,把举阳不坚这件事完全归结于肾,是不科学的,有悖于传统医学的基本精神。更何况,铺陈这样的概念,图产品销售之利,使得中医学商业化、功利化,这实际上更是在亵渎祖国传统医学。

  所以,我们今天要撰写此文,在有限的范围内,纠正视听。

  

  我们具体要说什么呢?说的是,阳痿这件事,有一大根源被忽视,这就是患者的脾胃虚弱。

  是的。对于太多的患者而言,根源不在肾虚,而是在脾虚。

  为什么这么讲?

  首先说,这样的论断,不是本订阅号提出的,而是古之先贤所述。君不见《素问·厥论》里面讲得清清楚楚:“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这里的太阴、阳明,自然意味着脾和胃(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

  

  古人为什么有这样的论断?

  道理很简单——脾胃作为气血生化之源,是一身气血的源头。脾胃虚弱,气血乏源,哪里有能力滋润宗筋(狭义的宗筋,指的就是男子生殖器)?另外,前阴为肝经之所及。肝主筋。宗筋之汇的功能,势必依赖肝血和肝气的调达。如果脾胃化血乏源,肝血亏虚,哪里有资源去濡养?肝血亏虚,肝气不行,失于调达,宗筋之伸张挺举,又怎能随心所欲?另外,物有阳则动,无阳则静。阳气的疏布和行驶,依赖血液为承载。脾胃气血生化乏源,阳气又怎能如期抵于宗筋?

  总而言之,脾胃虚弱,意味着气血亏虚、气结郁滞、宗筋失养。阳痿的出现,就在所难免了。正因如此,《内经》才说:“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这里的二阳,指的是阳明(胃)。

  其实,古人这样的论断,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很多真实生动的写照。君不见,酒肉肥甘之徒易于阳痿,这是脾胃为湿热所困,气有所伤的结果。整日思虑、心理压力较大、不能释怀者易阳痿,这是久思气结、心脾两虚的结果。凡此种种,不可胜数。

  

  那么,对于脾虚所致阳痿者,我们又该如何调治呢?

  其实,这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辨证施治,绝无万能的方法。正所谓一人一方,这才是中医的真谛。痰浊困阻者,要醒脾化浊。中气下陷者,要补中益气。心脾两虚者,则要健养心脾。今天在这里,我们只把其中一种治疗心法,用方剂作为载体,展现给看官。其他的,容日后慢慢与您详说。这是什么呢?是归脾汤。组方如下——

白术、茯神、黄芪、龙眼肉、酸枣仁各18克,人参、木香各9克,甘草6克,当归3克,远志3克,加生姜5片,大枣3枚水煎服。此等用法用量,由我们择选自《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方剂学》。

  这个归脾汤,是中医学里面的补益剂。喜爱中医和学习中医的人,无不知晓。它最初载于《济生方》,为补养心脾的常用方剂。

  

  

  简单说下其中的方义吧。这里面,黄芪是补脾益气的,龙眼肉是养心血的,同时也有一点健脾的功效。两者构成了心脾同调,健脾养心的治疗构架。接下来,人参和白术,配合黄芪来补气。当归和酸枣仁,配合龙眼肉来养血宁心。茯神和远志,安养心神。心属火,脾属土,心为土之母。母安,则子壮。最后,用木香来行气,使得补而不滞。再加上炙甘草、大枣、生姜来调和脾胃、以资化源、调和营卫,这就构成了健脾养心的经典方剂。

  

  那么,什么样的阳痿患者,适合用这类方法呢?这就是在平时阳痿的同时,有沉重的思想负担和压力,思虑担忧极多、夜不能寐、乏力、食欲不振、偶觉心慌、身体倦怠、面色发黄。注意,这样的症候,和肾阳亏虚特别像,所以很多人都跑去补肾了。这不能不说是走了弯路。

  总而言之,阳事虚弱、举阳不坚,有一重根源,就在于我们的脾。这一点,看官如果能记住,这篇文说就算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病因病机,就容日后,我们慢慢聊起。您要做的,就是持续关注本订阅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