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不孤单 · 赴“乐茶会”有感 … …

曾几何时,我对茶会是那么兴致勃勃、趋之若鹜 ……

曾几何时,我对茶会又是那么厌恶不屑,避之唯恐不及 ……

曾几……,—— 嗨,就前天,在前辈玉米哥的招呼下,我赴约了他与几位茶界前辈一同创办并已历时了两年之久的“乐茶会”。

它被定义为一种以特定方式盲品几款茶品,由参与者只针对汤感进行评价并排序的茶会形式,并在最后揭晓谜底,同时也会给出针对几款茶品之后陈年效果的适当推测

对于“乐茶会”,我之前也是有所谓耳闻的,尤其是其中的几位核心成员对它的描述与一些被邀请参与者回来后同我的谈论,都使我对其产生了一种难以名状的好奇,——他们是如何冲泡?如何品鉴并评价的?又如何给出陈年效果的推断?他们泡得重,又能有多重呢 ……

而这次一行,以上问题得到悉数解答:

首先,他们会确定一个主题,——可能是产区山头,或品牌年份,抑或是特定茶类、仓储,不一而足——,同时由参与者各自提供茶样以供品鉴。

然后经专人称量,编号,置茶样袋中待泡。

按冲泡器容量380ml(注:再次确认,冲泡用壶容量为380ml,音频'350ml’为误),15g茶的比例置茶(这次使用的紫砂壶),开水冲泡,并按45s、30s、90s、300s,逐道依次出汤,进行品评。

整个过程认真严谨,只针对茶汤进行客观的评价性描述,如厚度、粗细、喉韵、体感等。

每道茶冲泡结束后,叶底清出,置于一旁待最终综评。

最后,将几道茶的叶底共置于桌上,参考着叶底状态与品饮时的汤感表现,对茶品给出综合排序,并推断可能的陈年效果。

说真的,对于平时习惯1:20投茶比例,白瓷盖碗冲泡,开汤初水大都在10s以内的我来说,这种泡法的确让我压力山大,磅礴澎湃之势自不言而喻。但考虑到这种“峰值体验式冲泡”,是要通过汤感强度的综合表现去进行茶品优劣的筛选与甄别,而非“标泡法”所要表达的全程细腻的起落变化,可见这种冲泡方式与其明确的目的性也是非常匹配的,—— 只是我尚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

如果你有兴趣,也可以参考如上的方式体验一下。

其实,除了在冲泡与品鉴方式上的对比学习之外,我更大的收获就是看到真的有一群人也在如此认真的喝茶,如此认真的讨论茶,——这真的让我很感动 ……

此前,我身边能够算得上认真喝茶的人其实凤毛麟角、屈指可数。其余的大都是些附庸茶事之人,更谈不上对茶有什么独到的见地。

而身处“乐茶会”其中,我似乎感觉到有一种改变正在悄悄的酝酿着:人们开始认真了,人们开始认真寻找自己时间的载体了,—— 那一定是能让时间变得更有价值的载体,让生命更有价值的载体 ……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明白这个道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与我们为伍……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变得精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懂得生活” ……

感谢“乐模”刘总!

感谢“湛然堂”张总!

感谢玉米哥!

感谢茗乐哥!

感谢解哥!

感谢小然!

我此次“乐茶会”的学习交流,非常愉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