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信微信看变迁
陈新平
“一行书信千行泪”40多年前,我的老家偏僻闭塞,既不通电灯,也不通电话,乡亲们与外界的联络全依赖于“家信”。
少时,我经常帮助村里爷爷、奶奶读信写信,他们总是特别感激,拿出家中最好的零食犒劳我。长大后,我亲身演绎的“鸿雁传书”故事,让我真实感受到“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莫讲战争年代,即便和平时期,书信的影响与作用也直抵我的心灵深处。
那是1983年,我高考分数上的录取线,却因残疾落了榜。我没有自暴自弃,一个偶然的机会,从收音机里听到光明中医函授大学招生,我第一时间报名,并写了一封长长的求学信。家中没有信封,我就找来白纸和米汤,自己动手制作信封,将写满美好心愿的信纸折成爱心模样,轻轻装进信封,用饭粒黏牢封口,爬山越岭十多里路,找到乡邮电所,放飞人生第一封书信。
经过两个多月的漫长等待,1984年3月,我终于盼来北京的回信。我的手有点颤抖,小心翼翼拆开信封,慢慢抽出信纸,只见录取通知书上娟秀的文字,横折竖钩,点提撇捺,一丝不苟,还盖有大红印章。从此,我与函授大学老师天各一方,师生的交往全靠鸿雁传书,字字牵肠挂肚。书信成为维系我与山外联络的“鸿雁”,也成为我的精神寄托。
我在家一边务农一边攻读中医函授课程,我的心灵却随着信来信往一次次远行。我把学习体会投给校报,没想到全文刊发,并记来20元稿费,解决了我半个学期函授学杂费。我的写作热情越来越高,收到的信件、包裹、汇款也越来越多。
80年代中后期,老家的年轻人陆续走出大山,加入打工潮。邮递员和他那辆自行车成为我和乡亲们最关注的焦点。每次听到村口羊肠小道上自行车叮当铃响,我和乡亲闻讯飞奔出门,团团围着邮递员,着急询问:“有我的信吗?”特别是那些留守妇女,拿到信件汇款单的,自然喜在眉头笑在心;没有收到信件的,她们不甘心,央求邮递员帮忙再找找看,随后又失落地喃喃自语:“臭男人,是不是忘记我的了?”
随着改革开放大潮的涌动,1988年过完春节,我背着满满“蛇皮袋”衣物走出大山,来到上饶跟随老中医见习,尝试过着城里人的生活。离开爸妈,思绪万千,夜不能寐,我把自己在城里听到的看到的新鲜事儿,给爸妈写了一封长长的家书,并随手抄了一份寄给我每天都在收听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残疾人之友”节目组。
1988年4月30日,我的这封家书竟然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伴随熟悉的节目开始曲,耳边传来男播音员那亲切圆润的声音,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可惜,当时没有录音机,不能将这个节目录下来。幸亏节目组给我寄来了盖有大红印章的用稿通知书,还有节目播出后,全国各地30多位听众朋友来信,留下珍贵的收藏。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新闻媒体也在大胆创新节目形式,经常开展有奖问答有奖征文互动。我积极响应,把身边的好人好事新鲜事写成稿件。当时信封没有统一规格,我将收到的牛皮纸信封翻过来重新使用。我写稿的信纸也五花八门,有香烟盒包装纸,有学校作业本纸,有包装商品的草纸。一篇篇稿件装入自己制作的信封,贴上8分邮票,用饭粒粘住封口,投入邮电所门前的绿色邮箱,心也随着信件一起飞向远方……
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老家三清山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小山村迎来四面八方的游客。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是我取之不尽的“新闻源泉”,我奋笔疾书通过书信“鸿雁”传递,经常在各大媒体上“露脸”。1988年9月,乡党委政府打破条条框框,破格为我解决“农转非”,将我录用为乡新闻报道员。2000年7月,又转正为县广播电视台员工,在当地传为佳话,并得到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广泛关注。
我满腔激情全心身投入新闻写作,写稿寄信、整理书信成了我最充实最快乐的事。我白天采访,晚上写稿,一大早就往邮电所跑,抢在邮件封班前发出最新新闻。有时迟到,当天的邮件已经封班,看我着急的样子,工作人员都会特事特办打开封条将我的最新稿件放进去,第一时间发送。
那时通过书信寄送稿件到报社电台,最快也要四天。等到报社电台寄回的用稿通知和样刊,至少要十天以后。我就是在这样的等待中收获希望,在希望中继续发送稿件。特别是捧读着编辑老师和听众读者寄来的书信,那种甜蜜与幸福的感觉顿时涌遍全身。
如今的快速变化,让人不可想象。双目失明的我告别笔和纸,自由轻松上网。张开嘴巴说说话,语音就变成文字,轻轻点击微信或QQ,稿件立马飞到编辑部。早上打开微信公众号,就能听到当天的报刊内容。短信、微博、微信,拉近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即使天南海北远隔万里,我与好友通过微信视频“面对面”自由聊天无障碍!<br>从书信到微信,串联的是山里山外的牵肠挂肚和改革开放的大千变化,见证的是我和乡亲成长成才的人生轨迹。这些变化,反映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也是这个时代前进的缩影!
作者简介:陈新平,江西玉山人,1966年4月生。玉山县广电局驻南山乡新闻报道员,后天失明,现任玉山县盲协主席,中国盲人文学联谊会成员。扎根大山30多年,采写发表新闻1万多篇,文学作品200多篇。其中"心中有盏明亮的灯"登录人民日报,"生命的航灯"获江西日报征文二等奖。报告文学"在激流中永生"选录《98抗洪英雄谱》、三篇作品入选上饶日报社《好作品与编辑点评》、"盲人王立博眼盲心里亮"全省残联征文一等奖。先后荣获江西省广电系统先进个人,第十届江西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第一届上饶十大道德标兵、第六届上饶十大杰出青年,玉山县劳动模范等200多个奖项
残疾证号:3623231966041***1812
隆重申明
自2018年12月1日试行新规则
文章获得主编的奖励
靠质量+质量+质量!
主编根据文章阅读量发放奖励
另有:一周内打赏60%作为稿费;
打赏10元以内不发稿费。
主编微信号:gcb6161(投稿文友请务必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