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构造》导读:它就在你身边,但也许你从未认真了解过它

2021年的春节你会在哪里度过?

往年的这个时候,大家都早已订好火车票,准备好大包小包,期待着象征着一年终点的那次旅行——回家。然而,疫情的再一次紧张,让很多人的这次旅行,只能暂时搁置了。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话也许在今年会更加让人深有感触。

如果用一幅画来描绘人的思乡之情,画中会出现什么?也许是一桌熟悉的味道、是一群至爱的亲朋、是一条儿时顽皮的小径、是一座伴随很多人一起成长起来的城市。

下一次回去,故乡的城市又会有哪些变化呢?

想到这里,你可能会慢慢发现,城市,似乎并不仅仅是楼房的集合、或是工作生活的场所,它似乎还蕴含着很多东西,对有些人是童年的记忆,对另一些人是成年的向往。所以有人这样描述它:“一座城市既是一个景观、一片经济空间、一种人口密度, 也是一个生活中心和劳动中心,更具体点说,也可能是一种气氛、一种特征或者一个灵魂。

每天我们生活在城市里,穿梭于城市的各条街道,在城市的不同角落驻足停留。城市,如同一个舞台,我们每个人忙于在其中演绎着一个个人间悲喜。也许是过分沉溺于自己的剧本,几乎没有人会关注自己所站的这个舞台。而这个舞台在100多年的时间变迁中,在城市现代文明思想的照耀下,越来越呈现出人类衣食住行的理想的景观。

这一期的少年时《城市的构造》,围绕着“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城市”这个核心问题,为你展开了一个世纪以来出现的各种城市规划思想和实践。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霍华德(Ebenezer Howard)的花园城市和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的功能主义城市。到20世纪下半叶,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提出了另一种观念,她设想让不同功能设施和不同社会阶层相互融合,营造充满活力的社区......

交易担保 小多少年时 少年时 72:《城市的构造》 小程序

对了,知道这些对我们很重要。城市,可是一个我们很多人要待一辈子的地方。

然而一座城,

她的诗眼,

只有游子才看得见。

是夜间的灯火,

是乡音的相互挂牵,

是一个名字就让梦沦陷。

我是少年时导读编辑遥远,我今天从三个维度为你做一个梳理,让我们更好地读懂一座城。

01

从历史的角度看城市的进化

为什么会出现城市?

世界上的第一个城市是什么样?

古代的城市和现代的城市,到底有什么不同?

当我们开始审视“城市”这个概念的时候,很容易会产生这些问题。不用着急,让我们去《城市的构造》中去一探究竟。

1. 因需求而起

本书的第一篇文章《城市结构的演变》,犹如一张张幻灯片一般,让我们可以动态的去感受城市的演变过程。

城市的缘起,并非是一群人围坐在会议桌边,一番讨论之后定了一个概念。远古时期,人类以“狩猎 - 采集者”的身份,依靠周围环境的野生食物而得以生存,不断迁徙、居无定所,基本需求都得不到满足,又何来发展。

历史学家认为新石器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正是因为人类学会了驯化动植物,“定居”的需求终于可以得到满足,城市的雏形才慢慢出现。正因为有了城市,人类才正式拉开了不断突破的历史篇章。

稳定、安全,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也是城市建立的本源,最初城市的结构和功能,也正是基于这两点不断增加和改变。

2. 为追求而“变”

如果只是为了满足基本需求,那么也许我们的城市会枯燥很多,而世界上的城市之所以千变万化,背后一定还有这更深层次的动力。

《巴黎的城市改造》一文中,拿破仑三世就曾经对巴黎的改造提出了三个要求:

透气——造绿地、种树木,让城市的空气更新鲜

便利——让城市的交通四通八达,使巴黎成为全国铁路网络的中心

美化——修复历史性建筑,突显建筑的风采。

这些要求,都已经不是在满足基本的需求了,而是对优质生活的向往、对美的渴望、以及对政治统治的野心。

透过巴黎这座城市两个世纪的变迁,我们可以看到现在这座巴黎城,其实包含了不同时期人们的追求,正是这种“不满足”,让我们看到了时间镌刻在城市上的一个个烙印。

如果说基本的需求决定了城市的基本框架,那么不同的追求则拓展了城市的丰富可能性。

这期《城市的构造》案例丰富、内容广泛细致,但在阅读的时候,请不要迷失在众多细节之中,无论是一个城市的兴衰,还是一个时期不同城市的多样面貌,尝试用历史的视角去串联起书中的内容,你会得到一个对于“城市”概念更高维度的理解。

重点阅读文章:

城市结构的演变

从《理想国》《乌托邦》到《雅典宪章》

巴黎的城市改造

02

从技术的角度看城市的智慧

需求和追求到底通过什么途径实现?毫无疑问要靠两个字——技术

更高、更快、更强,不仅仅可以用在奥林匹克运动上,用来形容我们的城市也毫不为过。城市的技术发展虽然眼花缭乱,但其实都逃不开一个主题——对于空间的驾驭

高度拓展了空间、速度缩短了距离,而其他技术,也在不断地刷新我们对于空间的概念。

本书中,将带领孩子解析城市中所运用的各种技术,让“技术控”大呼过瘾。这里例举两个比较有意思的角度:

1. 优美实用的形状

你觉得最适合城市的是什么形状?方形、圆形、还是一些奇奇怪怪的形状?

最早的城市大部分都是“方格网”布局,比如,中国古代的《周礼·考工记》就记载了这样的城市设计。有趣的是,无论是中国、印度、还是远在欧洲的古希腊,都同时采用了这种设计。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著名的《理想国》里,就把“亚特兰蒂斯”这座传说之城设计成了“圆形 放射”的布局,诞生了最早的圆形城市构想,成为了“社会几何学”的开端,体现了人类对理性与和谐美的追求。

而古罗马规划师维特鲁威的理想城市则设计成了八角形,他的《建筑十书》也奠定了欧洲建筑科学的基本体系。

现代城市也一样采用了大量几何图形设计,比如西班牙巴塞罗那的城市设计就采用了非常规整的格子设计。

身处于城市之中,也许我们都无法看到城市的形状,那么就跟着这本书一起,感受一下俯瞰城市时的视觉冲击,了解不同形状城市对于空间利用上的不同效果吧。

2. 天空、地面、脚下

也许古人做梦也想不到,有朝一日人们可以在天上和地下行走、工作。

现代城市早已不像远古时代那样,只在平面上发展了,而是一个向三维方向扩张的立体都市。曾经听一位建筑师说过,每一栋超高层建筑,其实就可以看成一个独立的城市,只不过方向从水平变成了垂直而已。

《大楼解剖》一文中,就对高楼里的各个功能做了详尽的介绍。文中巧妙地将大楼和人体做了对比,简单易懂。原来大楼也有骨骼、有脊椎、有神经和消化系统。

而当我们低头时,脚下的地下空间其实并不“宁静”,《城市的地下》一文就带我们去地下“逛”了一圈,去看看百米高楼的地基、城市的管道系统、以及我们平时通行的隧道系统。

即使是平视我们的城市,街道也并不简单,《街道——城市的血脉》一文让我们发现,原来朴实无华的街道,也融入了如此多的技术元素。

城市将抽象的空间概念更加具象化,而技术则是重要的实现手段。人们对空间的探索不会停下脚步,未来的城市又会变成什么样?谁也无法预测,说不定如《盗梦空间》中“空间折叠”、“城市乾坤大挪移”的场景,会在未来的现实中出现呢。

重点阅读文章:

城市结构的演变

大楼的解剖

城市的地下

街道——城市的血管

五年建起一座城——现代功能主义城市的典范巴西利亚

城市管理系统

城市的地理信息系统

03

从哲学的角度看城市的思考

建筑大师”、“城市之父”,在这本书中会出现不少冠以如此名号的历史名人。

然而,是什么让他们能区别于普通人,创造出与众不同、流传后世的城市呢?

对空间技术的掌控能力自然是一个必备条件,而真正要称为“大师级”的人物,更重要的是要具备深度的哲学思考,这种思考,更多的是基于一个问题: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到底应该是一种什么关系?

1. 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

城市的出现,意味着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便产生了变化。以往“靠天吃饭”变为了可以利用技术改造身边的环境。从那一刻起,人虽然仍是大自然中的一员,但与自然之间也产生了一条分界线。

城市的技术和秩序 ,似乎与大自然的淳朴自由产生了鲜明的对比,城市似乎站在了自然的对立面。

然而,这条界限真的有这么分明吗?世界上又有哪个城市是完全与自然隔绝的呢?

《生态城市》一文中,带领着我们一起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我们会发现,当钢筋混凝土的力量与大自然的柔和交融在一起的时候,也许才是我们最向往的城市形态。意大利的水城威尼斯,不正是因为水与城的和谐统一而被人们所津津乐道。

而很多建筑大师的作品,也正是巧妙地做到了这一点,成为了经典。

绿色城市、海绵城市,不同的城市形态相继诞生,变化的是技术、是形式,不变的是人对自然的哲学思考。

2. 人与人的关系

提到哲学,就不能不提古希腊。有趣的是,古希腊的哲人们,还都对城市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比如,我们刚刚提到的柏拉图,他曾说过:

城邦的起源是由于每个人无法自足,因此需要更多的人生活在一起,互相交换与帮助,进行社会分工与贸易往来,以换取健康、食物、住所、衣物与其他东西,使得人们在和平与安宁中健康地生活。

他不仅指出了城市的基本职能,更点出了城市中的一个关键——人与人的关系

不仅是柏拉图,文艺复习时期的全才达芬奇,同样对城市设计有着自己的想法。他提出了“没有城墙的水上城市”,利用像威尼斯这样的水道改善交通,让彼此之间的贸易更加方便。虽然只是一个存在于他脑海中的方案,但依然被后人津津乐道。

20世纪,城市的功能性被提到了新的高度,著名的建筑学家勒柯西布朗带着他“光辉城市”的理想,将秩序、对称性以及标准化带到了印度和巴西的城市。然而,这种思想所带来的冷漠、单调也被人所批判。随着1973年《马丘比丘宪章》的问世,终于将城市“功能”和“人文”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马丘比丘宪章》这样写道:

我们深信人的相互作用与交往是城市存在的基本根据。城市规划……必须反映这一现实。

思考仍在继续,未来的智慧城市,又将如何利用科技的力量,诠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呢?本书中,你也许可以找到答案。

重点阅读文章:

生态城市

城市的公共服务

智慧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结语:

我们邀请读者和城市设计顶尖大师们一起思考“什么是人类理想的城市”这个核心问题,并提供了三种不同的视角历史、技术、哲思来串联起《城市的结构》这本书。也许每个人心中都对城市有着自己的定义,也可以根据自己独特的喜好来阅读此书。

城市不仅仅是楼房与街道、人和交通工具的组合,更是文化、思想、情感的寄托。它不是静态冰冷的,而是动态有生命的。

关于城市的话题和思考还在继续,无论你春节是否回到家乡的城市,还是待在你打工的城市,在看完这本书后,我们更希望读者能走出狭窄的住所,步入街道去再次观察自己所在的城市,相信这一次你会发现,原来身边的城市还有这么多值得细品的地方。

作者:遥远

编辑:Lessor More、薇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