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年话牛|家乡的老牛

按语:腊月底,家家都忙碌着置办年货,各行各业都筹划着新年打算,大家想着尽快掐掉老鼠尾巴,沾沾旺牛的好运,在牛年大干一番。在这“牛”语纷纷之际,我也不由的想起老家的牛来,祖国发展日新月异,作为农耕社会的符号,耕牛已经逐渐远去,但他们留下勤劳踏实的背影,已融入民族的精神图腾,激励后来者不断前进。

牛年话牛|家乡的老牛
老家一直流传着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情节早已耳熟能详,各人评说虽不同,但都对其中的老牛报以好感,它不仅促成了美事,还贡献了飞天牛皮,帮助牛郎家庭团圆。这也呼应了农家人眼中的老牛形象,忠厚老实、任劳任怨、值得信赖的好朋友好帮手。
往年景,农家没什么高级的生产工具,多数劳作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模式,牛能够犁地还能拉车,是少有的能够替代人力的帮手,因此牛和养牛户都是邻里羡慕的对象。但养牛费工费料,还要较强的技术,养牛人家总归不多。要养牛,不仅要牛窝棚,还要砌一个牛池,里面常年备水,热天让牛浸在里面休息,牛池的水长年累月难以更换,总是漂着一层腐草与牛粪的混合物,成为虫蝇及独特的气味集散地,因此讲究人家也不愿意养牛。
小时候,父母都要外出上班,一直是务农的奶奶带我。我有大把时间与邻里家小孩子玩耍。北面不远的陈大伯家里养了一头牛,浅棕色的毛发,大大的眼睛,长睫毛,温顺得让人心疼。他家陈姐比我大几岁,每天放学后都要帮家人喂牛。牛棚旁边常年堆着玉米秸秆,陈姐回家后要拔一些青草,与玉米秸秆和起来,放到牛槽里,有时还会拌一点麦麸,老牛总是津津有味的吃着,高兴的时候就“哞哞”叫上两声。
据陈姐说,老牛从小被兽医阉割过,所以性格驯善,很少与其它牯牛逞强。陈姐有空了还会带牛到外面的河沟去吃草,大多是骑着牛出去。只见陈姐先轻轻拉一下牛绳,它就低下头,歪着角,陈姐一只脚踏在牛角上,老牛仰起头,人就爬上了牛背。看到陈姐骑着这么大的牛,稳稳的在水塘河沟边行走,我很是羡慕,数次央求她也能让我骑一回,但总被拒绝,还告诫我其他的牛也不能骑。她说牛通人性,不是自家人不让骑,硬骑上去会发疯乱跑,很危险的。
奶奶分有一亩多地,每到换季收割后,都要请人来翻耕,我时常要跟在后面看热闹。奶奶一般请南面的养牛户徐凤贵大伯帮忙犁地。徐伯唱戏般的一声吆喝,长鞭一甩,一声脆响在空旷的田野上回荡许久。老牛便把头深深的埋下,脖子伸的老长,口里喘着粗气,拉着沉重的犁铧,时常还摇头甩尾驱赶蚊蝇。我看着徐伯的动作似乎很简单,也会在一旁学样似的吆喝几下,老牛偶尔会转过头来望我两眼,“哞哞——”地叫两声,然后继续扭过头向前,稳稳地迈着脚步拉犁,泥土被犁向两边。新翻的田垄,散发着泥土的馨香,雀鸟飞来争吃泥土中的害虫,那一条条整齐的土块,在阳光的照射下,像铺着一层黑缎,闪着亮光。
一直只能在牛周围打转转,让我总是希望与牛能有更直接的互动。在多次央求下,徐伯给过我一次牵牛的机会。夕阳西下,耕完地后,人牛俱疲。回程的路上,卸完犁铧、反复说明要害后,徐伯慎重的将牛绳递给我。我接过牵牛绳,他走在我和牛之间,牛绳那头穿过老牛的鼻子,牛绳一拉,它就过来,但不能拉的太紧,要让绳子松松的搭着。我在小心翼翼的牵着,徐伯在旁边抽着烟,偶尔抚摸一下牛肩背,我看着老牛,牛也时常抬头看看我,粗粗的呼几口气。
照惯例,犁地的晚上奶奶要烧几样小菜感谢徐伯,等徐伯喝上几口老酒就要打开话匣子忆苦思甜了,总要说人民公社时的事。那时,生产队有近千亩地,大人们非常辛苦,遇到大活就巴望着队里的七八头耕牛了,耕垅耙土、拉车运粮,全靠牛们出力。牛棚在队部外面,四间带院的草房子,房子里成排栓着七八头大小不等,毛色不一的耕牛。徐伯经常被派去架牛耕田,饲养员轮换选牛出工,然后就打扫牛棚,出粪、垫圈、添料。牛栏旁边堆放着花生秧、玉米秆之类的草料,用铡刀铡成寸把长的碎草,有时活重或怀了牛崽的时候,还要添些细粮。说到这里,徐伯总要略带羡慕的强调,那时候饲养员是个好活计,活儿不重,工分不少,大家还都来奉承。
奶奶也说,人民公社时期在统计农村劳动力时,耕牛是作为生产力资源计算的,可见对耕牛有多重视。因此,对耕牛有很多管理保护措施,牛栏会定期检查,生病了马上有兽医治,如果落膘了要添细料催膘壮体。农忙之前,为了让耕牛养足体力,生产队还想办法换点黄豆、黑豆给耕牛进补。分田到户后,部分大承包户积蓄多了起来,开始用农用机械来节省人力。耕牛逐渐失去了在农作上的价值。突突的机器声打破了农耕时代的沉寂,加快了生活的节奏,解放了生产力。
千百年来耕作于田野中、农民不可缺少的耕牛显得缓慢了、落伍了、过时了。无论走到哪个村庄,都难听到旷野里耕牛的歌唱,看不到阡陌中耕牛的蹒跚,寻不到田地中耕牛的躬耕,在那个时代中扮演过重要角色的耕牛逐渐绝迹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机械“铁牛”,以及更高效更省力的耕作方式,为建设新农村书写的新篇章。
(0)

相关推荐

  • 侧帽云集·3| 捕风捉影

    陌客 莆田微生活圈 背景:刚看完<京华烟云>,被书中触目惊心的抗战场景所震撼:友情出现一点小bug. 半山腰 操场是半山腰的一块地,地里还有刚割完的麦子茬,尖尖竖起,让人不寒而栗.地旁不宽 ...

  • 炊烟有望 病牛 1

    所谓年前年后,谷茬麦秋,这些节上容易老人.四奶奶虽然早就准备好了拾麦子的黑布兜子,她再也没有听到布谷的叫声,看不到金色的麦浪.侄子肖文雨本来就不怎么管她的事,她的两间破屋,侄子不稀罕,就作为五保户的财 ...

  • 廖玉娥║兽医张大青(民间故事)

    <兽医张大青> 从前,乡里有个大名鼎鼎的兽医,叫张大青,平时走村串户,腌鸡猪牛等牲畜样样都会,医治牲畜更是远近有名.村里的大娘大婶茶余饭后总喜欢把他来夸,牲畜病了都叫他来医.更绝的是医治牲 ...

  • 散文||邻 居

    邻  居 陈红姐||福建 上个世纪60年代初,家里盖了二层五间厢的房子,新房坐落在村里的正中央,生产队的牛棚就在我家隔壁,后来我一出生就成了牛的邻居. 听奶奶说我家曾经也养过一头耕牛,我和胞弟出生后, ...

  • 花善祥 | 牛爸爸

    牛爸爸 小纪镇   花善祥 作者花善祥先生:小纪镇竹墩村人,扬州作协会员,现任小纪镇文联副主席,在报刊发表过多篇小说.剧本.新闻等作品.著有<竹墩史话><杨树庄风情录>< ...

  • 星星还在闪

    既然已经经历了春的丽,夏的烈,秋的收获还没开始,就已经等来了冬的考验.这是一个必然的路径,这路径的风景荒凉得可怜.看上去英姿飒爽.枝繁叶茂的树啊,叶子掉光了,果子也在掉,连树皮都在掉,掉得整棵树秃零零 ...

  • 散文||社 房

    社   房 蔡小平||江苏 人民公社年代,每个大队都有大队部,每个生产队也都有社房.我们生产队的社房,建在前后两个庄子的正中间,座北朝南,一排八间草房.墙是泥土垒成的,足有一尺二寸厚.每间屋檐下的南北 ...

  • 散文|播种玉米

    文/邢桂珍 回到故乡的第二天,外孙女丹丹给我带路,去看望陈大哥. 陈大哥搬到生产队厂房的位置,我远远地望见他在搬弄石头砌墙,看清那个身材瘦小,嘴里叼着烟,干活麻利的熟悉身影,就激动地喊道:" ...

  • 第10期:邓高如 一位将军作家的美好文化呈现

     今天发表邓高如的散文:<牛儿哞哞>.  农村经济信息员屠生,不仅为活跃乡村经济做出了贡献,而且还向"高如哥"提供了土地承包农民后出现的新情况,介绍了农民从买牛.养牛到 ...

  • 【洞庭作家】张卫国/牧牛

    牧牛 作者:张卫国 每当我站在家乡金窝江边,远眺碧波清浪的汨罗江,俯瞰沿江两岸靓丽秀美的风光带和优雅壮观的湿地公园,端详着那些悠闲散步的人们及嬉戏打闹的孩童,总会勾起我儿时在此地曾经牧牛之情趣-- 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