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云路:年货旧事(图)
春节快到了,就写写年货。
先上网搜了一下“年货”词条下的文字:置办年货是寻常百姓家不可或缺的头等大事。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耍的、供的、送的(拜年)礼物、干的、鲜的、生的、熟的,统名之曰“年货”,而把采购年货的过程称之为“办年货”。
我们小时候过年是件相当隆重的事,常听母亲说的一句话是“穷年不穷节”。平日再节俭,过年也要风风光光的。那时,一般人家的生活都不富裕,父母会提早从并不宽裕的工资中预留出采办年货的钱。所谓过年,“吃”是第一要义——除了自己吃,亲友间往来走动、相互请客,既是人情,也是体面。父母在当时的物质条件下会购买尽可能多的吃食,腌制咸鸡咸鸭,制作香肠,储存平日舍不得吃的糖果点心、肉蛋等等。
那时过年,要置办的年货,除了吃的就是穿的了。当然,这过年时要穿的新衣新鞋,对我们小孩子来说,更是记忆深刻。因为作为成年人的父母只要穿戴整洁就好,而我们小孩子则必须从上到下,包括棉衣棉裤棉鞋,都得是新的——“否则会被笑话。”这也是母亲爱说的一句话。
先说新鞋,现在即使是农村人,也很少自己纳鞋底了,但我与弟弟妹妹们儿时都穿母亲亲手做的鞋,厚实的鞋底,绵软的鞋帮——那是母亲平日稍有空闲就手不停歇地劳作的作品。新鞋一双双做好了,接着要准备新衣了。现在我还记得母亲缝制棉衣的样子,夜晚我们都上床了,劳累了一天的母亲在灯下将旧衣铺展开作为里子,再絮好一片片的棉花,将裁剪好的新布覆盖其上,一行行用棉线缝好。这些在我们的睡梦中做好的新衣,会在大年初一的早晨整整齐齐地穿在我们身上,让我们每个人变得焕然一新。
到了我们当父母的年代,很少有人给孩子缝制新衣了。商店里挂满了各种样式的衣服,随穿随买,但采办年货仍是过年的标配。
儿子童年时写过一篇日记。他这样写道:
今天上午,我同爸爸妈妈一起进城“采办年货”,一路上兴高采烈。向车外望去,道路边、田野里到处是一派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景象。春天的脚步近了。
到了百货大楼,四下里看去,到处是晃动着的人影,几百张、几千张陌生的面孔组织成一幅幅不太协调的画面。进了大楼,人群更是熙熙攘攘,店里的商品花样翻新,种类繁多。我们三人进行了分工,妈妈去买吃的用的,我和爸爸去买玩的乐的。
我和爸爸来到鞭炮专柜准备买烟花爆竹。只见这里小到一百响的浏阳小炮、大到成捆的二踢脚,小到钢卷尺大小的“小蜜蜂”、大到生日蛋糕一般的“百鸟入林”,可算应有尽有。
我和爸爸精挑细选买了一些后,便走到了一旁的体育用品专柜。在这里,我和爸爸几乎同时看中了一双旱冰鞋。白色的鞋面,黑色的轮子,穿上去一定很威风。
经过一通“狂买”,我们三人又会合了,每人手中都多了一包沉甸甸的年货,迎着温暖的阳光,我们在人群中走着,笑着……
我至今珍藏着儿子的一些日记和作文,那是他成长的印记。现在,儿子早已成年,每年春节前也会带着他的孩子采办年货,只不过买的东西大不一样了。
可不可以这样说,只要春节在,置办年货就像是一种过年前的仪式,是“一代代”寻常中国人家不可或缺的事情。而年味儿,也就在置办年货的过程中,在孩子们对其越来越热切的期盼中,越来越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