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篆书是练习书法的起点?

书法馆 点此关注书法馆。我们都是书法播种人。公众号为什么选择篆书作为我们书法学习的起步?除了它的笔法相对单纯,操作容易,另一个原因就是大篆是符号的抽象化,一个符号高度抽象代表的意义很多。通过对这些抽象符号的辨认和感知,可以体会到上古人对世界的认知。熊秉明先生在《中国书法理论体系》中说“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核心”,我认为核心所在就在这里。它跟我们今天的语言不一样,大篆的语言是上古先民认识世界的一套方法。我们今天的人看到的世界、理解的世界、认识的世界,已经决定在了我们的语言方式里。大篆为什么有那么大的能量,尤其是写进去之后,就会有莫名的欢喜和惊艳。在中国书法理论产生前,美学思想是先诞生的。美学思想诞生之前是哲学思想作主导的。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哲学思想占主导地位,“什么是书法?”“什么决定了书法的内容,书法的形式,书法的审美方向?”都是由哲学思想所决定的,在中国古代对书法影响最大的哲学是什么?是儒释道。先秦时期最发达的哲学思想是《易经》,《易经》是中国古代先民所有智慧的结晶。孔子说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这句话是说语言文字不能表达对世界的认识,怎么办?我们的先民创造了卦象,用卦象来弥补,这个太高级了。维特根斯坦说过 :“凡是能够说的事情都能够说清楚,凡是不能说的事情就应该沉默。就是他对语言做了一个最好的限定。”西方人保持沉默的部分就是意的部分,形而上的部分,中国人却要对那不可说的部分说点什么。我们的先民没有沉默,用另外一套体系——六爻八卦的抽象逻辑体系来表达。卦象就是意像,这意像体系对书法审美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书法一面是汉字,因为中国书法就是以文字为载体;但书法的欣赏又不仅是识别文意、字意这个目的,书法本身的线条空间造型所要传达的信息才是意的部分。若说文字部分传达给我们的是像,是形像部分,而意的部分就是神似的部分,就是精神的部分。有同学问怎么欣赏书法?怎么看一个字好不好?我想可以从《易经》中借鉴,就是意和相两个方面:一面是文字本身描绘的内容,比如一首诗,这首诗写得怎么样?文字本身传达给我们的意思:文字符号的语言,或叫语义符号。书法的线条和墨色这个平面背后所呈现出来的立体部分,就是要传达给我们对宇宙的认识,对世界的认识,是书法审美的另一个重要部分。看字时一定不要停留在认字阶段,这一幅作品的字都认识了,算是欣赏完了吗?不,这才是欣赏的开始。已排除了文字障碍,能说清楚的部分已经懂了;但一幅作品意的部分,就是要去欣赏的。在我看来,大篆是最接近周易思想的一种艺术表达。如若能和大篆的节奏相应,我们对接到的将不仅仅是书法美,或许还能从中获得很多先民要传达的宇宙秘密。

吴昌硕先生篆书《心经》

来楚生先生《千字文》为什么选择来楚生先生的千字文作为临习的范本?一是它包含的信息量特别大:本来我想让大家写吴昌硕先生的,但吴先生没写千字文,他写的是石鼓文。在吴先生所有的书法里,包括他的绘画,包括他的篆刻,取法最多的书法语言就是石鼓文。发现了来楚生先生的千字文,令我非常惊喜。因为来先生的字是学吴昌硕先生的,如果我们看过吴先生临的石鼓文,就会发现来先生的用笔跟他高度相似。为什么不直接让大家学习石鼓文呢?因为石鼓文是刻在石头上的,对今天临写古迹的人,尤其是初学者,不一定有能力把石刻上的语言翻译成墨迹的语言。我选择民国人乃至清末人的篆作为入口,因为他们是一大批传统文化最后血脉的继承者,他们已经把上古的石刻钟鼎以及甲骨文翻译成了墨迹的语言。第二原因是,无论吴先生,还是来先生,他们都是诗、书、画、印诸多领域里的佼佼者,能在书法语言、绘画语言和金石语言之间游刃有余地切换。字更具丰富性,更偏向于艺术家气质的人的字,跟我们当今社会人的气质更贴合。

△将印书房公众号设为星标,不错过精彩内容

编辑不易,顺手点个赞和在看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