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社会,媒体人看待社会、思考问题,最缺的是啥?

民粹极端反智主义的另一面

信息社会,媒体人思考问题,最缺的是啥?

春节,闲暇中,思考一个问题。

为什么在你身边可以看到各种言辞偏激,思想极端的人,而不是理性温和具有思辨思维的人?

是媒介素质不高,还是自己认知片面?恐怕兼有。

现如今自媒体时代的文化困境,归咎于感性认知/偏激主义的肆虐。

虽然说,曾经传统的理性主义以宏大的叙事风格和整体主义的理论特质,湮灭了个体性存在。

个体的差异性与多样性,被传统的理性主义所统摄。

当尼采喊出“上帝死了”时,便意味着普遍主义的瓦解,人们面前展开的是弘扬主体性、多元化的现代社会生活卷轴。

但是,现在是自媒体的狂欢,门槛很低,民粹化网络泛道德批判,反智主义和反精英主义大行其道。

走向一个极端,他们评判社会热点事件,仅仅依靠泛道德批评,使道德理论孤立化、主观化和相对化。

造成了一种主观情绪倾向的泛滥,也使他们自身陷入重重矛盾之中。

1/ 以个体利益僭越以整体利益为基础的合理道德倾向。

2/ 以抽象的人道情怀绑架法制和弱化法治理念倾向。

3/ 以偏概全和简单情绪宣泄,以反智主义,偏激极端取代理性之思辨倾向。

在当代中国,更普遍存在的是网络泛道德批判中的民粹化倾向。

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带来了利益的重大调整,思想意识剧变,社会矛盾叠加式呈现,特别是普通大众的权益未能得到理想化的维护,使大众社会舆论,充满戾气和抱怨。

网络空间中,激烈的民粹主义和泛道德化批判言论和表演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舆情常态——一些近似战争的狂热宣言和鼓噪,表面上看来,虽然鼓舞人心,令人血脉贲张。

但是如果冷静思考,就会发现,这些言论简直到了毫无理性的程度,而且其中的一些言论,甚至缺乏基本的常识和知识储备,对一些突发事件,不仅想当然地穿凿附会,而且粗暴武断。

这些言论,不断地突破道德良知的底线,将弱者的蛮横和话语霸权,歇斯底里,看作天经地义的事情。

一方面民粹对矫正社会公权滥用,避免其对普通群众的个人合法利益的侵害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另一方面,由于它设定了公私之间的对抗性关系之前提,试图将私权凌驾于理性主义和法律/法治之上,又必然使民粹意识自觉或不自觉地,存在着否定大众共同利益之缺陷。

当前的民粹主义思潮和泛道德化批判思维泛滥。

一个是——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局部与全局不加区分,将二者无条件等同,确切些说,是将个别情况一般化、特殊现象普遍化、局部问题全局化。

简言之,方法论具有明显的以偏概全的形而上学,片面性。

另一个问题是,归因错位或泛化,或将个人内在原因归为自我以外的他因,头痛医脚、脚痛医头,或小病开了大药方,好像一个人不论生了什么病,都开同一种万能药方,这不仅不利于治病,还可能耽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期,使小病变大变重,变成大问题。

第三个问题无限联想法和恶意推测法,不尊重事实,主观的臆测和无限上纲上线,不相信任何调查,只相信自己的主观臆断。

如今,“民粹正确”成为言论操控、舆情主导、政策制定、司法公正等的“影子标准”。

而一旦民粹主义,占领了道德的制高点,利用所谓的道德的力量从底层反噬政治和社会。

那么,民粹化的道德批判就会成为压制异见、绑架权力、撕裂社会的巨大力量,最终必然会撼动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

这种泛道德化批判思维和道德批判的民粹化倾向,不仅会背离真正的道德精神,也会有违法治精神。

必须倡导道德精神和法治精神,对网络泛道德化进行批判的同时,合事理、合情理、合法理地,求索社会生活的“真、善、美”。

当然,要依法治国首先要提高公民的法律素养,养成法治思维,不要指望在处理某人的违法犯罪行为时,还必须待某人如座上宾,这是对法的权威之讽刺。

但是,以所谓的人道来绑架法律,使执法者处于道义上的被谴责地位,本质上不过是以个别人的不当利益,来损害法的尊严和最大多数人的合法利益。

一个优秀媒体人,看待这个世界,看待这个社会,最重要的是什么?

学文科最重要的是什么?信息社会,每个人思考问题,最缺的是啥?

一个人和另一个的差别,在哪里?

个人认为,在于对各种信息的理解、分析、判断和综合,以及相应的判断、推理、论证。

进行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和有意识的训练很重要,这就是思辨的意义。

1 / 推理能力

2 / 判断能力

3 / 抽象概括能力

4/ 理解能力

5/ 综合能力

6 / 分析能力

7 / 论证能力

8 / 评价能力

9 / 批判性思维

10 / 演说表达

11/ 写作能力

怎么训练,具备这些能力?

结合现实社会生活中,大众比较了解的新闻事件,或者古今中外思想文化中有普遍意义的论证或者推理案例,来分析问题测试自己的思维很重要,判断一个人说话做事写文章,也要看这些。

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能力测评,设计出讨论主题,然后由大家围绕该主题进行思考、准备,再进行讨论、论证或论辩。

这一的讨论能擦出很多思想火花,可以得到真知灼见。

注意贯彻理解-思考和超越的批判阅读方法。

指出论点、论据和论证思路。在论证思路上,用了什么样的推理?

是否正确?概念是否清晰?前提是否真实?

是否提供了足够的例子、细节和证据?

整个论证存在哪些严重的问题?

对于新闻学子来说,传统的学院派形式逻辑或者逻辑学教与学,偏向于知识传授,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的应用,必须在传授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实际解决问题,实际看待问题,着重能力培养。

看一个人作报告,演讲,演说,写文章,水平高下,主要就是考察,观察他是否具备这些重要的指标。

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概念辨析能力、归纳论证能力、批判性分析和写作能力等等。

只要把握好其中的几个基本得分点,就能比较好地对被考察者的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能力进行衡量。

(传媒智库—南方传媒书院创始人陈安庆)

(0)

相关推荐

  • 锻炼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做个聪明人!

    批判性思维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着力培养的一种思维,因为它是一种理性思维,一种合理的.反思性的思维.我们小时候学的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就是具备批判性思维的一种表现,而"人云 ...

  • 让孩子成为有主见的人,只看这一点就够了

    生活中,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个现象:带着孩子去超市,孩子看到喜欢的玩具,孩子看看这个,摸摸那个,举棋不定,在货架前比来比去,不能确定最终购买哪个,求教父母,让父母决定买哪个:或者,遇到事情了,犹犹豫豫,畏 ...

  • 社会是人的社会

    前两天到一个球场踢球,待踢完,因为天气太过炎热,场地的周边几乎被一圈空瓶覆盖了.没有任何人预备将这些垃圾带离这片场地.不禁令人唏嘘,来时如此沉重方且带着,走时毫无分量,只需带到门口却没了动力.看到这些 ...

  • 律新社沙龙精彩花絮来袭——“法律人参与社会治理的思考与作为”

    8月5日,律新社沙龙以<法律人参与社会治理的思考与作为>为题,特约请嘉宾集思广益谈体会,与自各方的法律专家.律师.法总.调解员.记者.志愿者等齐聚一堂,畅所欲言促沟通,共话"社会 ...

  • 台湾年度催泪大作《寒单》:活在社会边缘人的自我救赎

    今年年初,黄朝亮导演的电影<寒单>以5000万台币票房杀出重围,成为2019年台湾春节档华语票房冠军. 这部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获得台北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最佳编剧奖.最佳男主角奖.最佳女配 ...

  • 擅长混社会的人,最大的能力是“语文好”

    图源:<男人四十> 作者:拙棘 本号原创 我一直有一个偏见:语文教育应该把重点放到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训练上,而非似是而非的美育.不过这种大话可以放过不表.本文想简单谈下阅读理解能力,这是一 ...

  • 人在社会,往往只靠自己一人之力是走不远的...

    人在社会,往往只靠自己一人之力是走不远的.想干出点名堂,就必须要抱团.但结局也并不总如人所料,抱团虽好,也未必都会产生"1+1>2"的效果.也有时候,如果碰见损友.坏人,还不 ...

  • 20%的人掌握社会80%的财富?现实比想象中更恐怖!问题出在哪儿?

    在金融专业的教科书上,我们总是看到二八法则的介绍,就是20%的人掌握的80%的社会财富,而剩下的80%的人却只掌握20%的财富.而我们的社会则需要一个橄榄型社会,就是富人和穷人的占比都很小,中产阶级所 ...

  • 人与社会的关系

    人与社会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社会是人的社会,人生活在社会之中.在现实世界里,既没有离开社会的人,也找不到没有人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在自己的著作中总是把人与社会统一起来加以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在< ...

  • 社会与人脉

    人不能太过以自己为中心,这个社会是由人构成的社会, 帮人就是编织自己的人脉:助人也就是储存自己的人脉.

  • 所谓社会就是人与事!人生就是通人性明事理,做人做事,观人观事

    未来世界三种人:类人类,文明人,超智人. 人生打交道最多的就是人和事! 人的本质就是意识,意志,欲望. 事的本质就是欲望需求和财富资源. 什么是社会?两个字:人事! 最大的事就是人事,其次是钱事! 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