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图】元 方从义《神岳琼林图》
元 方从义 神岳琼林图 纸本水墨 120.3x55.7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方从义(约1302—1393),字无隅,号方壶,又号上清羽士、不芒道人、金门羽客、鬼谷山人,江西贵溪人,元末明初著名山水画家。早年入道,师从永嘉人金月岩修道家之学,为龙虎山上清宫正一派道士。金月岩去世后,他离开龙虎山游历全国名山大观,往来于大江南北,结交了不少文人、画家和达官贵人,因此眼界大开,画技大进。其山水画初师董源、巨然、米芾,又学赵孟頫、高克恭之法。他平素所作山水画,大都以水墨淋漓、高古逸趣见称,笔致跌宕,意境苍润,毫无尘俗之气。他善画米芾“云山墨戏”一类景致,笔下的景色多充满野趣,如高山奇峰、深谷幽涧、古树老屋、野水孤舟,都给人隐逸、超脱之感。方从义的传世作品不多,《图绘宝鉴》录其作品有40余件,但现官方博物馆所藏只有6件,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神岳琼林图》便是其中之一,毫无疑问是方从义的经典代表作。《神岳琼林图》作于1366年,画上有他的章草题款:“岁在旃蒙大荒落三月十一日,鬼谷山人方方壶为南溟真人作神岳琼林图”。
元 方从义 神岳琼林图 局部
《神岳琼林图》是方从义传世作品中较大的一幅。画面上,一座巍峨的主峰拔地而起,直插云端,逼人的气势具有北方山川雄浑壮丽的特色;而画面下端的小桥、溪水、树丛、屋舍,又极具南方景物的独特韵味。可见融合南北、师法自然是方从义山水作品当中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从技法上看,这幅作品既继承了董、巨在构图上的严谨和笔法上的细腻,同时又有二米山水的轻松与舒缓。画中的山石树丛以层层积墨的方式逐步完成,显得石崖凝重,树木葱郁。通过墨色浓淡的不同变化,不仅分清了山体的阴阳向背、往来脉络,同时也增添了景物的层次感,使其形象更为生动。在有些细节的描绘上,作者并没有以写实为目的,而是根据画面整体的需要加以巧妙变化。如画中的小桥,倾斜扭曲的桥身有将要坍塌的感觉,似乎与实际景物不符。但正是因为如此,它与庞大整肃的山体之间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更显得生动有趣。
元 方从义 神岳琼林图 局部
画的上方群峰高耸,山下则溪流委婉,小桥连岸,杂树茂密,村舍隐现。层叠而上的山峰,皴以长披麻皴,圆厚流畅,犹董、巨法,而山石的密集的苔点及丛树的密密点叶,则透现米氏遗韵,但已见干笔,点中带擦,更现苍莽。与同时代的王蒙晚年的连勾带皴、带点、带擦,异曲而同工。图中山石用淡墨层层积染,墨气厚重而质感极强。元画的纸本“干笔皴擦”的笔墨特色,在图中得以酣畅淋漓的展现。而方从义用笔之畅快,点厾之洒脱,如其善于章草,画面充满了跌宕的动感,明显地区别于“元四家”之从容静穆。
元 方从义 神岳琼林图 局部
方从义尽管画格极高,艺术造诣也很精深,却因为过于不重形似,对后世影响不如黄公望、倪瓒等人。但明清人对他的评价还是很高的,如明代的王世贞把方从义的绘画风格评价为“品之逸者”,这个“逸”字正说明了方从义的作品松秀洒脱,一任自然。清代的恽南田将自己的绘画评价为“空灵澹荡,绝去笔墨蹊径,吾与方壶无间矣”。